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電影介紹 (1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1/27()14:0012/12()19:00
導演    巴斯特基頓 (Buster Keaton)
美國    USA    1926
16mm影片 /中文字幕 80分鐘



 
喜劇運動員的身體變形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2()19:0012/12()16:00
導演    穆瑙 (F.W. Murnau)
1926 德國GERMANY
16mm 影片無中文字幕(約 90 分鐘)/ LD 有中文字幕(116 分鐘)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變形美學」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    穆瑙 (F.W. Murnau)
1925            美國    USA
DVD 中文字幕          95 分鐘




城市:一個影像恆常流變的異質空間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    弗烈茲․朗 (Fritz Lang)
1922 德國 GERMANY    
16mm 影片無中文字幕(90 分鐘)
DVD 有中文字幕(第一及二部, 270 分鐘




易容術與主體臉孔之變形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埃及重量級導演尤賽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1926-2008) 於今 (2008) 7 27 病逝開羅。雖然本館收藏之夏因作品《亞歷山卓其城其事》(ALEXANDRIA AGAIN AND FOREVER) 拷貝明顯磨損老舊,但這極可能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夏因電影膠卷孤本,相當難得,因此且讓我們帶著思古的心情,在斑駁的影像中,緬懷這位古老國度裡的一代影人,並希望藉此機會,喚醒國人對保護人類影像遺產的重視。謹此說明。

《亞歷山卓其城其事》(ALEXANDRIA AGAIN AND FOREVER)
1990 / 100min / 法國、埃及 / 阿拉伯語 / 彩色
導演 / 尤賽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
演員 / Yousra / Youssef Chahine 尤賽夫.夏因 / Hussein Fahmy / Amr Abdel Gelil
1989年開羅國際影展特別獎頒給本片攝影師 Ramses Marzouk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黃慧敏。根據瑞士劇作家狄倫馬特的劇本《貴婦還鄉》(The Visit) 改編。原著背景設於東歐,由導演迪歐普‧盟巴提將背景改為塞內加爾一個饑荒的小鎮,更能凸顯原著中對於人性面對金錢誘惑時的貪婪與腐化。


故事被移植到塞內加爾一個乾旱連年的貧瘠小城市,一位億萬女富豪拉瑪圖衣錦還鄉,家鄉所有的人,包括市長,都期望她在此投資,將工業文明帶來這沙漠荒鎮。此時過去她的愛人德拉馬,成為大家討好的對象,市長並挑選他為下任市長人選。

當拉瑪圖抵達時,全市人民舉行盛大儀式歡迎,而出人意外的是,她宣布要以一千億買下法院,洗刷她過去的冤屈,同時指證陷害她的人,就是該市最受歡迎的人---
德拉馬,懸賞一千億給殺死德拉馬的人。這時所有市民與市長嚴正聲明,他們並非野蠻人,不會為了金錢而殺人。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聞天祥。中秋節未到、辛樂克颱風登陸前夕,一群電影朋友以鹵味、沙拉、自製牛排取代傳統烤肉活動開 party,但讓嘴巴停不下來的不是食物,而是《海角七號》。
台灣觀眾對這部沒有大卡司的新銳電影的熱烈反應,不僅創下了上映第二週票房比首週成長 121 %、甚至在第三週竄升為票房冠軍並在第四週連霸成功的驚人效應,連帶也鬆動了台灣觀眾長期對本土電影枯燥難懂的印象,而成為近期「愛台灣」口號下最響亮的「國民電影」。



老實說,當《海角七號》拿到輔導金的時候,我沒想到會是如此盛況;得到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時候,也沒有馬上變樂觀,至少得獎半個月後,我和魏德聖聊天時,還忙著包電影預售票的他尚在為還款的事情傷腦筋,而我只能替他祈禱;即使上映首週,都還看不太出這部電影後勢如此之強。然後驚奇一個接一個來!先是 BBS 出現「洗版」盛況,接著《聯合報》把《海角七號》熱潮當成頭版頭條報導,結果後知後覺的電子媒體也開始趨之若鶩。片中出現的配角(尤其是茂伯)走紅,做為場景的夏都飯店推出「在墾丁遇見海角七號」旅遊專案、男主角住的場景有可能變成民宿,「馬拉桑」小米酒熱銷,出書、拍連續劇的提議接踵而來,就連男主角范逸臣的新專輯也在排行榜上呈現「海角熱」,名次不降反升。最後連政府錦上添花的利多政策也在此時端出。無論是到電台上個節目,經過平常不看台片的某大 DJ 身邊,或是到咖啡廳喝杯飲料、坐在旁邊嘰嘰喳喳的中學生們,講的都是:「你看過《海角七號》沒?好好看!」簡直宛如重播,不斷在耳邊迴盪。一個作行銷的朋友近乎發瘋地狂喊:「到底是要怎麼做啊?」因為在他眼裡,這部片從卡司、海報到媒體廣告的操作方式,都不該這麼賣座的!這大概是繼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之後,另一個台灣電影奇蹟,而且風靡程度以及對異業的影響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能說電影獎項、名人推薦這些東西對《海角七號》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認為這些「老梗」助力有限,而且這向來比較適合小眾的藝術電影。由美商博偉公司代為排片、近五十個拷貝的量,既不等於廣告相對加碼,也不保證票房就能長紅,唯一可肯定的是在「海角」熱潮燃起後,龐大的發行網脈方便了觀眾不必疲於奔命找戲院就能親炙本片,這時拷貝數量的大手筆才終於看到成效(這可能會造成日後國片傾向找美商八大而不再依賴獨立片商排片)。但前提還是口碑!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導演:柯恩兄弟 (Coen Brothers)
導演:洛宏康鐵 (Laurent Cantet)
導演:達顛兄弟 (les frères Dardennne)
導演:彼德․傑克森 (Peter Jackson)
導演:婁燁 (LOU Ye)
導演:埃黎胥史卓漢 (Erich von Stroheim)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崔衛平。說婁燁是一個「問題導演」,不僅僅指他的新片《頤和園》帶來麻煩這件事,而主要指他一個是「問題中人」,他始終處於某種思考狀態,拍電影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或者釋放由問題攜帶的某些能量。在很大程度上,《蘇州河》所釋放的是與「夢幻」有關的問題,處理的是當「夢幻進入生活」之後引起的迷離目光;《頤和園》所面對的是與「想像」有關的問題,處理的是受「想像」所驅使的人,她可能擁有一種怎樣的生活。


而想像分兩種:一種是沒有肉身的,僅僅存在於頭腦之中,像那些飛舞的精靈,另一種則是「道成肉身」,它們整個就是通過肉身而顯示出來的,肉體則成了想像力馳騁的場所。於是,這個被想像力驅使的人,看起來成了被肉體所驅使的人。這時候的「肉體」不是佛洛德的欲望承載者,在佛洛德的二分法的描述中,欲望是與其他一系列東西(比如理性、社會)相對立而存在的,而被「想像力-肉體」所驅使的人,她整個處於一種未曾分離的狀態,她的身體與靈魂是一個東西,當她的靈魂飛舞時,她的身體也跟著一起上升或者下墜。

這就是影片主角余虹的狀況。她來自黑龍江邊境小城圖們,這個地理位置不是沒有意義,小城市人不充分的現實圖景,通過頭腦中的熾熱想像進一步彌補完成。相對封閉的環境,賦予這種人不顧一切的生命勁力。因此,這種人若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發動起來,就會發出耀眼的光亮。至於被什麼東西而點燃,則完全是偶然的。如果是文革時期的 1960 年代,這個餘虹有可能是一個極端的清教徒、革命者,而在 1980 年代,她則是被人們視作「身體解放」的先鋒。與今天開放的年代不同,欲開放未開放的年代則是充滿想像的年代。如果說,1989 3 在山海關臥軌的詩人海子頭腦裡,充滿了從天上到地下、從天堂到地獄、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的瘋狂想像,那麼,這個叫做餘虹的女孩子則是用另一種方式聽命於時代的召喚,她接受的是有關身體的幻象。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聞天祥2003金馬影展蒐羅了《魔戒》導演彼德․傑克森 (Peter Jackson) 三部紐西蘭時期的作品,都是百無禁忌、恐怖又好笑的 cult film。嚴格說來,《嗜血狂魔》(Bad Taste)、《瘋狂肥寶綜藝秀》(Meet the Feebles) 的結構都還有點鬆散,1992 的《新空房禁地》(Braindead) 才是他在這塊領域登峰造極之作。


《新空房禁地》的序場是一個動物商人從原住民手中劫走一隻品種怪異的猴子,當大功告成後,助手們發現主人的手臂被猴子咬傷,驚狂地唸著不知所云的咒語,當下立刻用斧頭將它砍斷,不肖商人還沒來得及叫救命,他們又發現他的臉也被抓傷了,接著自然是人頭落地。

鮮少有電影一開場就這麼血腥暴力,彼德․傑克森卻一副「嗜血狂」的嘴臉,但是當你以為這將會是一部講述荒島歷險或恐怖生物的電影,他又立刻急轉直下,讓鏡頭來到一間雜貨店裡。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聞天祥當葛斯范桑(Gus Van Sant)還叫做「小」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Jr)的時候,他被視為美國獨立製片的一大旗手;現在,他成了奧斯卡的座上客,執導了一部非常賣座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卻在他的影迷間,形成了一股奇異的對峙,兩極化的批評。不全然針對影片,而是因為它的導演叫做「葛斯范桑」。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必須回歸到一個導演風格的形成與轉變這個脈絡上面來看。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聞天祥。一九九○年代初,英美音樂劇界最轟動的消息應該是「音樂劇天王」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推出了最新鉅作「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雖然到我寫這篇文字為止,(一九九三年八月)仍未看過或聽過韋伯新作的全貌,但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她一出版就直上排行榜冠軍的新專輯「重回百老匯」(Back to Broadway)收錄了其中兩首插曲:「As If WeNever Said Good-bye」和「With One Look 」。


芭芭拉史翠珊的歌聲當然無庸置疑,難得的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特地越洋為她跨刀製作這兩支曲子,更值得注意的是芭芭拉史翠珊在專輯內特別寫道了:「我總是為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的傑作《日落大道》裡,葛洛莉亞史璜生(Gloria Swanson)飾演的諾瑪戴絲蒙感動不已。」原來安德魯洛伊韋伯的音樂劇是根據比利懷德的經典電影改編過來的(電影戲劇,這倒是很特別!),芭芭拉史翠珊的歌聲也是對葛洛莉亞史璜生的表演有感而發(難怪充滿了層次分明的情緒起伏!),電影的原貌就更引人好奇了。

過氣女星與失意編劇家

電影版《日落大道》是在一九五○年八月首映的,由比利
懷德執導,查理斯布雷克特(Charles Brackett)製片,編劇者除了上述兩人外,還包括小馬希曼(D.M. Marshman),一共三人。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我造了什麼孽》、《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作者:
肥內我如何能揭示一個女人的內心呢?在此,我想,乾脆將筆交給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愛將卡門馬烏拉(Carmen Maura)來說說她自己,或者,談談對《我造了什麼孽》(¿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的葛洛莉亞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的佩帕這兩個角色的註解吧:


我想說的是,佩德羅(即阿莫多瓦)不愧是我們女性的好姊妹,總是這麼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甚至我們都有共同的默契,當他要我在精神崩潰邊緣時,還穿著迷你裙、高跟鞋到處奔走。記者只會看到這種不便性帶給電影情境的負擔與不合理,而我就還要幫佩德羅回答記者,其實這種時候的衣裝是要讓自己鼓起勇氣的。說到這點,我也不得不佩服佩德羅對服裝品味的一套看法,我暫且就不管他幫胡莉塔(按:在《瀕臨》裡飾演「露西亞」的女演員 Julieta Serrano)特地搞來二十年前的老牌明牌服飾,只為了表示她的精神狀態還停留在她二十年前發瘋前的樣子。我得說佩德羅特地找了他的姊妹的舊衣服給我在《我造了什麼孽》裡頭穿,真的太貼切不過了,不知怎的,我也就非常投入這些角色裡頭了。他甚至在《我》片裡安排給我不怎麼多的對白,當我自己看完成片時,我驚訝的發現,身為女主角的我,前六、七分鐘,我只有跟兒子講了一兩句話!但我完全能感受我這個角色的處境與孤寂。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佩德羅這樣不喜歡跟重複工作人員合作的人,居然也跟我合作了七部片,不過演出《瀕臨》時,可能我太投入,就像佩帕(按:馬烏拉在《瀕臨》中的角色名)那樣緊張兮兮的,我跟佩德羅的合作也算暫時告一個段落。不過前年我才在《玩美女人》裡「回歸」到他的影片中(按:《玩美女人》的原片名「volver」就有「回來、歸來」之意),只是我也老了,無法再吃下他片中的主要角色。然而,將來我還是希望能跟佩德羅繼續合作,因為即使是稍微次要的角色,佩德羅還是一點都不含糊。男性角色我不懂啦,但是女性都處理很好。像邱斯(按:在《我》飾演奶奶的 Chus Lampreave)幫胡安(按:在《我》中飾演卡門大兒子托尼的 Juan Martínez)回答文學作業的那場戲很逗,真的就把她的個性展現出來了耶。她有一兩句對白我印象一直好深刻的,像是她評論維若妮卡(按:在《我》中飾演妓女克莉斯塔的 Verónica Forqué)時,她說「她人很好,但就是太愛男人了」。佩德羅因而也為維若妮卡安排許多特別的戲,變裝啦、愛上警探並因為他陽痿陪他去看醫生這類的戲。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肥內也許,得請讀者假想我死而復生地將手指擺到電腦鍵盤上開始打出以下的文字。當我們看到《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男主角睜眼對觀眾倒敘他之所以會死的原因時,可能我們會想起《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死人觀點」。然而,早在整整五十年前,懷德透過屍體也講述了一個故事,如今,我得像還魂般向您傾訴這一個故事……




就在距離現在大約十四、五年前,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之際,許多應景影片也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有針對某位導演的致敬(《盧米埃與導演們》〔Lumière et compagnie〕),有對某個材料的強調(《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也有對某一部片的仿效(《開麥拉狂想曲》〔Living in Oblivion〕),當然,也有對電影史直接的回顧(《尤里西斯生命之旅》〔To Vlemma tou Odyssea〕、《一零一夜》〔Les Cent et une nuits〕)等。目的使然,這些電影的指涉性免不了相當明顯。再往前推一些些,暫且略過一九八○年代,來到充滿心理符號學時代的一九七○年代,我們有一部超級影迷拍的《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以及總算傾向性稍微沒那麼明顯的《我們如此相愛》(C'eravamo tanto amati),後者透過友情與愛情的交織,將義大利電影細數了一下(這聽起來很熟,沒錯,我們熟悉的庫斯涂里查〔Emir Kusturica〕也曾兩度用這種方式細數歷史)。而有意思的是,在個人色彩濃郁的60年代,最有名的關於電影的電影,剛好是兩部來自歐洲的影片:《八又二分之一》(8 1/2)以及《輕蔑》(Le Mépris);但更有意思的是,在好萊塢體系建立才剛滿40歲左右,好萊塢自己拍起關於片廠的影片:《慧星美人》(All about Eve)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而《日落大道》(Sunset Blvd.)更成為該類影片的翹楚之一。

一如高達(Jean-Luc Godard)說過的那樣,「只有電影能夠自己述說歷史」(註1),電影,首先先不管它其中有什麼指涉電影史上什麼知名影片、演員或情節,一旦透過因襲的手法拍攝,其指涉性就明顯可見。於是乎當我們看到《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片末的反覆敘事時,我們想到《殺手》(The Killing)的結構;同時,《殺手》片末機場飛揚的鈔票又讓我們憶起《碧血金砂》(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的過眼橫財。這裡沒有孰高孰低,沒有模仿論,只有一種出自電影本質的特點。一切都由影像本身發聲。

1Youssef Ishaghpour,〈電影考古學與世紀記憶(上)〉。《電影欣賞》第131期,20074-6月,頁49。筆者引用時根據原文稍做修改。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名:十二怒漢(1957)
           12 Angry Men
導演:薛尼盧梅 Sidney Lumet
放映日期:812 ()16:00/ 826()14:00 /919()19:00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影評人評為94年最佳影片,<電影筆記>派出身的著名導演安德列泰西內描繪60年代年輕初嚐滋味的一代及個人懷舊的代表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長的電影生涯中,這位丈量情感的大師創造出自我的風格,
建構出火與冰交融的感情世界。
取自www.elpais.com圖片取自www.elpais.com



關於新浪潮之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名: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1988)
           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 /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導演: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放映日期:8月28日(四)16:00 /8月14日(四)19:00 /9月26日(五)16:00
獎項:歐洲電影獎最佳青年電影、女主角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名:我造了什麼孽?(1984)
          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 /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導演: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放映日期:8月28日(四)14:00 / 8月14日(四)16:00 / 9月20日(六)19:00       
獎項:Fotogramas de Plata獎最佳女主角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看到海報,想起提姆波頓的幾部電影:《斷頭谷》、《瘋狂理髮師》,裡頭的強尼戴普總是有張近乎蒼白的臉龐,片中的血腥畫面更直接,讓人對《剪刀手愛德華》也有一樣的想像。但提姆波頓顛覆了一般人的想像。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