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上架新書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

電影是娛樂的產品,也是結合多種媒體的精緻藝術,與透過敘事情節來傳達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如果能對電影如何說故事、如何安排畫面、如何配合聲音與音樂、如何剪接有所了解,不僅更能欣賞電影藝術的形式之美,也能在享受電影帶來的娛樂之餘,看穿電影各種故事背後夾帶的訊息。

這是一本充滿影像與思考熱情的文集。寫影評的人對電影總有不吐不快的想法,可以是理性的分析、也可以是感性的回顧。翻開這本書的目次,你會看到熟悉的片單迎面而來,思緒也回到看電影當下的歡愉與沉思……

 

本書特色

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和電影一國!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血好甜》

一齣紙上讓人「驚聲尖叫」的恐怖電影院;由魔鬼創造出的「死人節」──萬聖節,成為活人每年的重要節日;一連串的邪惡、禁忌、死亡訃告……在在挑逗你緊繃的感官神經。夜幕低垂,當你翻開第一頁……

從影片內容談到男女主角,從文化背景談到導演手法,作者都用一種清新的、很有生氣的筆觸來敘述或評論。他敏感有致的觀察和山色的文字功力,在書內表現得淋漓盡致。尤為精彩的是他對光影中的童年、少年與青年生活的追憶與思索,讀後令人感懷。

從德古拉的「吸血鬼」;拼湊而成的死屍「科學怪人」;又是狼、又是人的「化身博士」;少了手或少了腳、矮小乾癟的「畸形人」等四個主要恐怖形象的塑造,讓「恐怖」更深入人心,也使黑暗世界的魔鬼因此活躍了起來。搭配上百幀珍貴電影劇照,絕對讓你有紙上恐怖電影院一觀的真實感受。

有別與「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作品,從過去到現在,一連串的恐怖電影,從《畸形人》、《德古拉》、《科學怪人》、《化身博士》、《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死的舞蹈:1914-1918》、《古靈》、《奧萊克的雙手》、《懲罰》、《鐘樓怪人》、《歌劇魅影》、《午夜後的倫敦》、《科學怪人的新娘》、《莫爾格街兇殺案》、《失魂島》、《蠟像館的祕密》、《瘋狂的愛》、《黑貓》、《金剛》、《玩偶》、《吸血鬼的印記》、《德古拉的女兒》、《科學怪人的兒子》、《奇異的傳說》、《狼人》、《科學怪人大戰狼人》、《豹人》、《對受難軀體研究的三部曲》、《我是一個年輕的狼人》、《死亡之舞》、《酷斯拉》、《奪命第六感》、《猛鬼屋》、《阿達一族》、《失嬰記》、《遭詛咒的村莊》、《美國狼人在倫敦》、《安達魯之犬》、《夜訪吸血鬼》、《它還活著》、《靈嬰》、《異形》、《靈異入侵》、《猛鬼街》的佛萊迪、《驚魂記》、《顫慄》、《魔女嘉麗》、《人鬼雙胞胎》、《美國殺人魔》、《死亡黎明》、《魔鬼終結者》、《沈默的羔羊》、《眾神與野獸》、《驚聲尖叫》、《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厄夜叢林》、《靈異第六感》……等近七十部,一一陳列介紹。

作者簡介

David J. Skal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色》(葛亮,2010)

小說頻頻獲獎的葛亮,在這本書裡,以影評與有關電影的散文,和讀者見面。電影是葛亮在小說之外的另一至愛。本書所談影片範圍廣泛:有香港片、內地片、台灣片、日韓片,也有歐美的老電影和近年上映的片子。

從影片內容談到男女主角,從文化背景談到導演手法,作者都用一種清新的、很有生氣的筆觸來敘述或評論。他敏感有致的觀察和山色的文字功力,在書內表現得淋漓盡致。尤為精彩的是他對光影中的童年、少年與青年生活的追憶與思索,讀後令人感懷。

作者簡介

葛亮

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作品發表於兩岸三地刊物,並為報章撰寫電影評論專欄。曾獲二○○八年香港藝術發展獎、第一屆香港書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文字入選【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二○○八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著有小說集【集鴉】、【七聲】、【相忘江湖的魚】等,入選臺灣二○○六年「誠品選書」;長篇小說【朱雀】由臺灣麥田【當代小說家書系】出版,獲選「亞洲週刊二○○九年十大小說」。

《繪色》(葛亮,2010,香港:三聯,本館藏書碼:421.1/4400。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香港電影在近年的發展和境遇,探討電影文本、電影工作者和電影工業的不同嘗試和進退失據的困境。通過對香港電影多角度的閱讀,本書特別著眼於香港本土身分在全球跨國電影和大中華跨境製作中的掙扎和探索。在一片蕭條和衰敗的氣氛中,這個工業還有著驚人的柔韌性和生命力。究竟現在的香港電影是黃昏遲暮,還是著在重生的當頭?本書希望把當中的複雜性呈現出來,也希望從一個微觀和在地的角度,重新探討電影和社會的關係,呈現香港文化的意義和潛質。

作者簡介

彭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研究和著作涉及中國電影史、中國現/當代視覺文化、全球化下的知識產權論述、文化政策以及創意經濟。她曾於2003年取得中文大學頒發的傑出青年學者獎項,以及2008年中文大學卓越研究獎。 來源自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彭麗君,201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本館藏書碼:423/4211。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與人生》

電影號稱第八藝術,在二十世紀通俗娛樂中,影響最為深遠。在網路數位的年代,電影也是閱聽人最常檢閱欣賞的內容。正因如此,無論是從藝術價值的視野,或是對大眾傳媒識讀的需求,增加對電影鑑賞的素養,毋寧也是現代人重要的通識能力之一。

近年來「電影與人生」在大學通識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本書作者簡成熙主修教育哲學,近年致力於人權教育、性別教育、公民教育等,並致力於文化研究中華語電影的探究。因此,本書不僅把各種社會科學相關學理融入到電影的解析中,深入淺出的以實例展示各種中外電影技法,並從重要的類型電影中開拓讀者省思人生的視野。

作者也特別孺慕華語電影,希望能彰顯港台電影前輩的貢獻,並鼓勵可畏後生,允為大學通識教育「電影與人生」相關課程的最佳讀本。一般讀者也可透過本書的畫龍點睛,共同進入電影鑑賞的堂奧。

*
目錄
PART 1 導論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電影演義》

《香港電影演義》,是近幾年刊載在《看電影》和《香港電影》專欄的文字——究其特色,皆因工作性質所得:站在媒體立場,往往從第三方角度審視整個電影產業;與香港影人頻繁交流獲得第一手資料;是以撰寫內容更加追求深入有料,長此累積下來,自問大抵稱得上「遍訪名宿,撫今追昔,演義港片興衰秘史,影人沉浮內幕」。

本書名為《香港電影演義》,是因為一貫的寫作風格不是做評判,而是講故事。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界的故事往往比戲本身更具傳奇性,《香港電影演義》就是經由講述台前幕後的影史秘聞、細節考據,窺視影人心態、類型創作、環境影響、產業格局……由細節入手,積少成多,相對全面的掌握香港電影的今昔概貌。

按說本書內容很多來自香港影人的口述親歷,真實性毋庸置疑,稱為「演義」似大可不必。但是一個創作或事件,除了結果是客觀無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當事人)講述起因和過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渲染(如張徹、劉家良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說法),所以各種版本的影史八卦層出不窮。無法確認他們有多主觀,也不敢自認完全客觀,套用一句俗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香港電影演義」——不敢說本書的最好,唯一敢保證的是比較好看有料……

今日的香港電影縱然已不再是像大多數人曾喜歡過沉迷過的那個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而香港電影人亦大多北上,將拍電影的眼光和態度擴大到融入大中華市場的概念中。但大家對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卻從來沒有放棄,亦都明白,什麼才是大家喜愛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有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商業片。幾十年來,香港只能拍商業片,甚至可以說,連王家衛都是很商業的一個。最近華語片市場好,身在其中,覺得這是香港片與內地片互補的橋樑,大家可以用港片來參考,我們之前成功在哪裡,弱點在哪裡。內地這幾年進步很大,發展得比我想像中要快,從十年前到現在反差太大了,從導演到演員,都很出色,但他們拍時裝片,終歸缺少了一個時尚的氣質。但是這幾年,通過香港和內地電影人的合作,已經慢慢在彌補這種氣質。

希望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要團結,不要分這幫是香港來的,香港當然有香港的貢獻,我們對華語電影推向世界是有貢獻,而且還繼續有著貢獻。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慢慢被內地融合了,但是小小的香港,仍在堅持拍自己的特色作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人生:文學與電影的對話II》

本書以文學的角度,賞析電影中的人生故事。作者以視野、幻奇、情感、實踐、美學等五個領域為主題,挑選60部精采的電影,將電影的圖像轉換為可資談論的文學作品。引領讀者賞析影片中的鏡頭運作、美術呈現、音樂搭配,或故事的歷史背景,體會導演與男、女主角所創造出來的電影人生,進而提供讀者在面臨現實人生的困境時,以正向的思考、重燃奮鬥的力量。

作者簡介

許建崑

台北市人,祖籍福建安溪。從小在《虎姑婆》、《周成過台灣》的故事中長大,喜歡新文藝,喜歡探究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對於史傳與小說有極大的興趣。現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組召集人、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副教授、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暑期班兼任副教授及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修明代文學,對古典小說、現代小說、兒童文學均有涉獵。著有《牛車上的舞台》、《拜訪兒童文學家族》、《張衡傳》、《閱讀的苗圃:我的讀書單》、《閱讀新視野——文學與電影的對話》。

p>

《閱讀人生:文學與電影的對話II》(許建崑,2011,台北巿:幼獅文化),本館藏書碼:421.1/0812-2 ),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戀老電影:五六0年代香江男星的英姿與豪情》)

「標準小生」張揚、「深情憂鬱」雷震、「最佳綠葉」田青、「影壇雄獅」喬宏、「喜劇聖手」陳厚、「皇帝小生」趙雷、「文藝首選」關山、「魅力硬漢」張沖、「畫家明星」喬莊、「袖珍小生」金峰、「俊雅青年」楊帆、「日式靚仔」林沖……

他們高大威猛,他們爽朗俊秀,他們文質彬彬,他們蘊含魅力的明星氣質,即使時空轉換也毫不褪色。

十二位活躍於五、六○年代香港影壇男星的秘辛,盡在這本書裡。

《愛戀老電影》系列,令懷念往昔的老影迷重溫舊夢,讓錯過黃金歲月的新影迷感到驚豔!/p>

作者簡介

粟子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及其運用》(巴瑞齡著,2011)

藉由回溯臺灣電影與臺灣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以「原住民影片」作為分析文本,並從影像的產製脈絡與影像表現作為分析主軸,深入探討影片中的原漢意識是否能為原住民族群帶出更多新的出路。

電影只是媒介,將所有的影像文字轉換成真實的書寫文字,可以使後人對原住民族群有更深刻的認識。最終冀望促成語文教育中「族群」課題的深化,提供文化傳播與政策擬訂所需族群意識的參考資源,並成就新一波族群影片拍攝的構想。

作者簡介

巴瑞齡

1977年生,東大語教所畢,現任國小教師。

(《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及其運用》,巴瑞齡著,台北巿:秀威資訊科技,2011。本館索書碼 148/7712。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

獨立電影在香港屬於小眾文化,很多人對這個詞語的定義一知半解,有些人甚至會戴上有色眼鏡,視之為異類。有見及此,本書的編著者張美君教授策劃了一連串有系統的訪問,把內容分類整理,收錄了不同業界人士的真情剖白,為讀者描繪出一幅香港獨立電影的「風景圖」。

本書的受訪者陣容鼎盛,包括性格不同、風格各異的導演(如陳果、楊凡、彭浩翔、張虹、游靜、崔允信、黃真真、許鞍華、關錦鵬等15位)、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影評人和學者等。書中會探討導演們的電影理念、各組織的運作方針、兩岸四地的獨立電影業界的異同和優劣,最後從大專院校的電影教育展望未來。全書各部分環環相扣,勾勒出業界千絲萬縷的生態系統。

「我們沒有一個名留青史的電影運動,但卻有眾人默默耕耘的『獨立景觀』。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不如說這是一冊關於香港電影『獨立景觀』的『風景圖』。」

—張美君

作者簡介

張美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你一萬年:電影寫真》

跨國大格局製作 今夏最爆笑的愛情喜劇

「以分手為前提的交往?!」

愛是不是一定有保鮮期呢?現代人的戀情似乎越來越短暫,但是分手時要處理的憤怒情緒和爭吵,經常讓人感到害怕。導演北村豐晴觀察到這個現象,決定拍一場「以分手為前提」的愛情喜劇,只要男女雙方簽訂「愛情合約」,約定好戀愛的期限,就可以避免戀愛保鮮期一過,要分手卻又分不掉的尷尬。

其實導演早在幾年前就把這個構想拍成一部30分鐘的短片「愛你一萬年」,在公共電視播出,雖然這部短片播出時並未引起太多迴響,但是卻讓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教授焦雄屏注意到他的喜劇才華,決定將這部短片發展為長片,還請來仔仔周渝民擔任男主角。導演笑著說:「當初聽到仔仔願意接演,感覺好像做夢一樣!」

在劇中,仔仔飾演一個頹廢的搖滾歌手,以往戀愛都不超過三個月,碰上由日本來台灣學中文三個月的加藤侑紀,兩人由死對頭墜入情網,立刻展開甜蜜的同居熱戀,兩人約定好90天後一定分手。或許是因為有了期限,這一段戀愛從開始就愛得讓觀眾臉紅心跳,爆笑連連。

在開拍之前,仔仔原本還不太會彈吉他,一決定接演後,立刻苦練,還多次特別抽空和黃鐙輝、李伯恩、陳杉一同到錄音室練團,到了演出當天,全程都是自彈自唱,優異的表現讓導演都大吃ㄧ驚,現場來客串觀眾的粉絲更是如痴如醉。而加藤侑紀原本國語說得普普通通,但在苦練之下,開拍時居然被導演嫌棄她的國語說得太好,要加藤改說不流利的國語才像日本人,讓加藤苦笑不得。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你一萬年:電影小說》

台客vs日本妹異國聯姻

90天火辣辣驚奇熱戀!

一部看了就想用力愛的爆笑喜劇!

頹廢的樂手奇峰。受不了每任女友在分手時的吵鬧,興起了一個念頭。

從日本來台灣學中文的女孩橘子。剛剛擺脫前男友的糾纏,想要來場短暫又精采的夏日之戀。

兩人一拍即合,索性簽下一只90天的愛情合約。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上)(下) (李志薔等著,2010)

當你用腳親炙我們的土地與風景,當你用心貼近台灣的文學與電影,仔細聆聽,

台灣靈魂所發出的自然之聲,你將會發現:這塊土地充滿了愛、理想與淚光。

文學是透過文字的藝術,感應時代風潮,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思想和感情;電影則是以影像美學,極視聽之娛,呈顯各種交織的生命光影,揭露人們的慾望和想像。而文學與電影的夢幻結合,時而水乳交融,時而相互輝映。萌發於二○年代以後的台灣新文學與電影,歷經不同的歷史階段,感應不同的時代變化,都曾經產生過不少成就斐然、令人繾綣難忘的傑作。

此次由行政院文建會策劃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發行,交由遠景出版公司所負責編輯製作的「文學.電影.地景」編篡出版計畫,經過多位電影人、文學人的討論與票決,揀選了三十部「文學電影」,延攬專人執筆,分別從小說至電影的轉化、題旨內涵、藝術特色,以及電影中地景之今昔對比等相關角度切入,撰文成書,希望能為台灣文學與電影一路走來艱辛的進程留下歷史的證言。這三十部「文學電影」,從1966年的《幾度夕陽紅》至2008年的《一八九五》,將近紀錄了半個世紀的歲月。

電影尚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像紀錄片一般,會為美好的風景定格,永恆保留台灣的地景實像。這三十部「文學電影」所呈現的地景,包括了台灣本島與離島,從北部港都基隆到南國港都高雄,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儼然展現了台灣海島地景的特色。為此,本書借重詩人路寒袖的攝影才華為台灣掌鏡,遠赴各地及澎湖離島,拍攝一系列現今的地景。透過電影中地景的今昔對照,當會加深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與關愛,體悟台灣外在與內在真誠的素樸之美。

作者簡介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製作紀錄片》(Michael Rabiger著,王亞維譯,2010)

本書所論及的紀錄片製作方法深入淺出,兼具歷史、美學與實務等各層面,對專業工作者、學院師生及對紀錄片有興趣的人來說,可從中得到許多樂趣與有用的知識。全書為有意拍攝紀錄片的人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藍圖。

本書為知名導演李祐寧入行三十年的實戰經驗的最新版本,從本土電影製片的觀點出發,並詳細介紹最新的數位電影技術、工具、技巧,然後進一步介紹好萊塢電影工業運作實務。教你怎麼寫企畫書、籌錢找人、勘景拍攝,乃至於沖印、剪接、發行。

書中除了略述紀錄片的歷史及發展外,並進一步為紀錄片工作者在電影語言、道德取捨、準備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完善的建言,讓讀者在實踐行動中能學到必要的技巧,書中主要的內容有:

.研究的策略

.工作小組的角色及責任

.結構、剪接及燈光的訣竅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拍攝電影:電影企劃製作實戰手冊 (李祐寧,2010)

拍攝電影的第一本書,有志電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知名導演李祐寧入行近三十年的實戰經驗分享

最新的數位電影技術,最完整的電影拍攝計畫手冊

一部電影,是經過各種不同的組織、團隊、數不清的人力通力完成的,如此龐大的工作團隊,就如同一個工業體系,這就是為什麼電影會被稱為「電影工業」的原因。大製作的電影與小成本的獨立製片,也許在資金上有多寡的不同,但不論是何種電影,製作上都有相同的流程,都要經過前製、製作和後製等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又有相同的內容和環節,每一部電影在前製期都是由劇本、企畫書開始,然後要籌募資金、挑演員、開會、準備、簽約。而製作階段,同樣是拍攝、錄音、演戲。到了後製時期,就是沖底片,然後做剪接、配音、配樂到上映。經過了這三個階段,一部電影就誕生了!

本書為知名導演李祐寧入行三十年的實戰經驗的最新版本,從本土電影製片的觀點出發,並詳細介紹最新的數位電影技術、工具、技巧,然後進一步介紹好萊塢電影工業運作實務。教你怎麼寫企畫書、籌錢找人、勘景拍攝,乃至於沖印、剪接、發行。

本書從劇本、企畫、籌募資金、挑演員、開會、準備、簽約、拍攝、錄音、演戲、沖底片、剪接、配音、配樂,一次搞定電影製作流程,並大量引用各種表格與個案研究,是一本土生土長電影人的教戰守則。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電影新浪潮》(全新修訂版)(焦雄屏,2010)

一個渴望改革的時代,一本黃色的電影雜誌,加上一群勇氣十足、叛逆的年輕人,將電影推向今日新穎的多向度中。即使當時的批判讓他們的電影反而變成了主流而顯得諷刺,即使昔日的革命如今已像是對失落影像的惋嘆,他們仍是電影史上最熾熱的一段。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E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當前研究重心為電影理論、家庭電影、實驗電影、當代藝術,以及小眾、邊緣和另類的研究。電子信箱: presdici@cc.shu.edu.tw

著作計有:《Le Cinema decadre–Yann Beauvais:顏.博飛得實驗電影與電影裝置藝術》(主編)、《現實、極光、邊緣—葉清芳攝影專輯》(合著)、《侯孝賢》(合譯)、《仙那度變奏曲》(合著)、《狗眼人生 —葉清芳.創作回顧》(合著)、《影像筆記》(合著)、《激情心靈—17位台、日新世代藝術家錄像展》(合著)。

在一次論戰中,法國電影史甚至是全世界的電影就此改變……

1960年代初期,一群新的電影小子從巴贊老爹創立的《電影筆記》雜誌竄起。這群年輕人長年看片,累積了大量豐富的電影知識,犀利的評價成為當時許多電影是否賣座的關鍵。他們咒罵整個50年代的品質傳統,毒舌批判以古典文學為腳本的主流電影已淪為「爸爸的電影」,他們大聲疾呼眾人應用新的觀點及看法對待電影。《電影筆記》對電影的犀利評價,在當時也逐漸成為許多電影是否賣座的重要關鍵;而過去被大家貶抑為娛樂家的風格導演在此時都得以翻身,倍受世人注目。一如希區考克。)。

當這群新的電影小子從影評∕影迷的角色轉換為導演之後,我們在每部電影中看見他們對過去崇拜的致意,以及他們帶有自傳色彩的人生倒映。《四百擊》裡的那個不學無術的叛逆少年正是楚浮的最佳代言人。導演的作品,和他的思維、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變得緊密相扣了起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

自2000年開始至晚近,台灣劇情片興起了多位新銳女導演,這一群青年女導演於七0年代前後出生,如王毓雅、曾文珍、周美玲、李芸嬋、陳芯宜、陳映蓉、鄭芬芬、傅天余等八位。這些新興女導演有的從紀錄片、短片創作開始,轉而投入電影劇情片的創作;亦有一開始便從事劇情片的拍攝;有的則是藝文、編劇出身。短短十年之間,一群新生代女導演脫穎而出,這是台灣電影工業未曾有過的現象,本書前半部針對這些新興女導演的劇情文本、與其女性身分的發聲為研究討論之對象,聚集了相關領域的學術同好彼此交流對話。後半部更訪談了多位女導演的經驗分享,使得學者的文本解讀與創作者的論述兩造之間形成有趣的對話。

作者簡介

陳明珠

台灣台南人,現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著有《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一書。

黃勻祺

台灣基隆人,現為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兼任講師。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縫隙偷渡

七部電影裡的七個故事:看海的日子、策馬入林、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紅柿子、苦戀,如同十四世紀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十日談》以人性為中心,戲而不謔地寫下世間小人物的悲喜劇。

從文本改編、美術設計、角色選擇、場景刻畫、音效燈光,甚至是現場調度的應變,走過台灣電影戒嚴與風華年代的王童灑落道出一個導演的能與不能、取與捨,從土法煉鋼到國際電影工業新科技的發展,其中點滴與光影間隙裡或工筆或寫意的擇取拿捏,無所不言,言而不盡。

1996年本書跟著兩位電影界資深前輩的牽引,循著七天七齣戲七個故事構築出一個壯闊無盡的視角,適足以滿足偶爾總會在某部電影中發現熟悉場景或氛圍的你我,以及所有的電影愛好者。

作者簡介

藍祖蔚

一位熱愛電影,生活重心不外乎就是看電影、寫電影、拍電影和說電影的電影愛好者。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縫隙偷渡

全書分成四大部分,共29篇專文: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作者簡介

劉永(日告)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E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當前研究重心為電影理論、家庭電影、實驗電影、當代藝術,以及小眾、邊緣和另類的研究。電子信箱: presdici@cc.shu.edu.tw

著作計有:《Le Cinema decadre–Yann Beauvais:顏.博飛得實驗電影與電影裝置藝術》(主編)、《現實、極光、邊緣—葉清芳攝影專輯》(合著)、《侯孝賢》(合譯)、《仙那度變奏曲》(合著)、《狗眼人生 —葉清芳.創作回顧》(合著)、《影像筆記》(合著)、《激情心靈—17位台、日新世代藝術家錄像展》(合著)。

(設計)林曉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學改編電影

向來文學作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取材養料,從文字到影像,隱藏著一條魔幻鑰匙,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為何一流文學往往拍不出經典電影?為何經典電影多來自二流小說?作為被改編多次的莎士比亞,在今天又有著什麼意義?又中國現代文學為何如此難拍等等?此書作為李歐梵的「後啟蒙」書寫,他要藉著電影重溫文學,啟蒙別人,也啟蒙自己。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實在難以簡單道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學的本體是文字,電影的本體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組成,串連在一起,遂而產生內容,但語言學上仍把內容和形式分開,嚴格來說,西方語言學理論所說的符旨和意旨仍在語言的層次,並未涉及內容,而一般讀者則只看內容,不管形式。電影亦然,一般觀眾只看影片中的內容情節,並不注重電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學作品再看改編的影片的話,就會覺得影片的內容淺薄多了。但西方的文學和電影理論家則往往單從形式本身著手,認為形式構成內容,甚至後者是為前者服務,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分歧。, 我想採取一個較折衷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絕對不是內容的工具;我也揚棄所有「主題先行」和上綱上線式的先入為主的政治宣傳或說教的論調。至少,我覺得這種方法有助於了解電影和文學的對等關係,特別是當我們從改編後的影片來追溯和推論原來的文學經典的時候。」

                                                                                                                                                                                                           ─李歐梵

作者簡介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後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史,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哈佛大學等,著有《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及《一起看海的日子》(與妻子李子玉合著)等。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