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電子報 頭條文章 (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界影音遺產日 搶救臺灣老電影 龍應台呼籲大中小型企業都來加入

BannerR-20131025  

為搶救瀕於毀損的臺灣老電影,文化部在10月24日上午啟動搶救行動,邀請導演李行、影星石雋以及專程自港返臺的林青霞出任「守護大使」,號召企業與全民一起參與。部長龍應台表示,「老電影就是國民記憶的博物館」,是臺灣人的共同資產,其中的影像聲音保存了珍貴歷史文化,不搶救就會灰飛煙滅,她呼籲大中小型的企業都加入搶救行列。《龍門客棧》出品公司聯邦影業創辦人沙榮峰先生、戲院業者秀泰影城廖治德先生率先響應文化部搶救行動,各捐出50萬元拋磚引玉,表達業界支持國片的熱情。

2_clip_image001  

由左至右為 影星林青霞、部長龍應台、導演李行、影星石雋

文化部在10月27日的世界影音遺產日前夕,召開「搶救臺灣老電影」記者會,龍部長表示,文化部連續兩年共編了4,600萬預算搶救老電影,但是修復一部就得花費三、四百萬元,而等著修復的老電影就有500部之多,因此特別號召企業和全民共同參與,「不能讓珍貴的老電影,走進看不見、消失的隧道裡!」

2_clip_image00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門客棧》不見不散 
10月27日七點鐘,請與世界一起走入戲院關心台灣老電影

文 / 林文淇 (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BannerR-20131018    

早在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鑑於世界各國不少重要的影像,或被丟棄或在不良的環境中毀壞,在10月27日決議通過〈保護與保存活動影像之建議〉,呼籲各國重視電影、攝影等影像遺產,由民間與政府合作致力保存電影等影像歷史。2005年聯合國大會更將10/27日制訂為「世界影音遺產日」。每年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也都會發函請個會員館在國內舉辦相關活動,然後將活動內容回報到聯合國,供其他國家參考。今年影音遺產日的主題是:「為下一代保存我們的遺產」。

台灣曾製作過上千部的台語片,由於過去不知道保存的重要,現在只有留下約200部拷貝,而且絕大多數都在持續酸化、發霉毀壞中。許多國語片的情況也是如此。保存環境若是不能夠改善,影片修復的工作不儘早開始,我們這一代恐怕都將無緣看見許多記憶中的老電影,更別說下一代。

但是維持好的電影保存環境需要低溫恆濕,設備與電費所費不貲,電影資料館經費卻少得可憐。很多影片如果能夠儘早修復,可以恢復清晰的畫質,讓明星重拾美麗的容顏。但是修復一部影片至少要200萬元,國家電影資料館一年的經費完全用來修復影片,差不多只夠修復15部。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錄片提案的世界趨勢─第四屆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BannerR-20131011  

文/游千慧 (《放映週報》編輯)

今年的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NEX Chinese Doc Forum,簡稱CCDF)9月27、28日在台北登場。堂堂邁入第四屆,CCDF提案活動發展至今,已逐漸形成華語圈一個重要的紀錄片交流平台。今年大會共針對廿部作品進行評選,這些提案分別是來自台灣、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及義大利的紀錄片。來自世界各國的評審,將選出首獎「最佳提案獎」,以及「最具國際潛力獎」、「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Tokyo Docs 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首獎得主可獲得新台幣十萬元獎金,而獲選「ASD亞洲提案大會」、「Tokyo Docs 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特別推薦者,將由主辦單位推薦入選此兩項提案會議,將可獲得更多尋求國際資金的機會。

紀錄片影展之附屬提案大會(Pitching Forum)在國際間已行之有年,也可視為是一套支持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評選模式。一般而言,拍攝一部具國際水準的得獎紀錄片,預算一般介於800至1200萬美金之間,而這個金額必須從許多管道籌措。台灣過去較少參與提案,而這方面的資訊也較為不足,直到近幾年,紀錄片工作者才逐漸掌握這套提案模式。

2_clip_image002  

入選提案-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邦影業─台灣電影界的龍頭

BannerR-20131004.jpg  

距今60年前(1953),沙榮峰與夏維堂、張陶然、張九蔭等四位先生,集資兩百萬,在台北巿開封街正式成立聯邦影業有限公司。這家早期以發行港片及外片為主的公司,於1965年在桃園八德鄉大湳村購地一萬五千餘坪,著手興建大湳片廠,在沙先生高瞻遠矚的擘劃下,在這裡誕生了國片里程碑之作:《龍門客棧》及《俠女》,此外聯邦大湳(國際)片廠所接生的台灣電影,更是不計其數。在台灣民營電影鼎盛的六、七十年代,聯邦作為台灣電影界的龍頭,當之無愧。今年適逢聯邦創業60週年,本期電子報自本館出版的《聯邦電影時代》一書中,轉載知名影史專家,並曾任職聯邦影業的黃仁先生,撰寫的〈聯邦的崛起與盛世〉一章數節,提供讀者對聯邦在台灣影史上的位置梗概,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藉此喚起國人對本土電影史的重視。(編者)

文/黃仁(知名影史專家)

根據一九六七年巴黎出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資料中記載,中華民國一九六六年共生產劇情長片二百五十七部,是當年世界十大電影劇情片生產國的第三名,第一名日本、第二名印度。其於依次為義大利、香港、美國、蘇俄、西班牙、韓國。

2_clip_image001.jpg  

在這段期間,臺灣拍攝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也跟著大量增加。除國營的三家外,民營公司到一九六九年已達一百二十九家,是公營的四十倍,雖然其中大部分是一片公司,甚至是人頭公司,但也可見當時電影事業的蓬勃。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混世少年,風塵塑像

BannerR-20130927  

【本館最新一檔「混世少年行」專題活動,選映館藏12部在1980-1995年間,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台灣電影,藉以觀察台灣社會在急速變化的年代,成長中的「台灣之子」的面貌。《少年吔,安啦》中所塑造的兩個年輕人,阿國與阿兜,相當鮮明淋漓地為「混世少年」,刻劃出一幅相當憾人的風塵圖像。本週選刊知名影評人黃建業老師一篇《少年吔,安啦》的評論文章。文中對台灣電影中的「混世少年」傳統、《少》片藝術表現的優異和侷限,及其投射出的社會意識,皆有發人深省的精彩討論,值得與讀者分享。】(編者)

文/黃建業

2_clip_image001  

2_clip_image010  

《少年吔,安啦》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清介校園學生電影場景解碼

BannerR-20130920  

【林清介導演在80年代初以《學生之愛》等片受到台灣觀眾的注目,繼而成為校園學生片最重要的推手。華人世界對林清介導演,及校園學生類型電影的學術研究尚待開發,趟麗娜《臺灣校園學生電影中青少年的世界 ──林清介導演作品研究》堪稱開路先鋒,論文完成後,也得到林導演本人的讚許。本期電子報徵得作者同意,轉載〈林清介作品中的成人世界〉一章中之〈場景所傳達出的意境〉一節,與讀者分享作者在校園學生電影中,對類型電影圖像內涵的洞見。9月28日(六)下午3:40,林導演將應本館之邀,來館出席「混世少年行」專題之《學生之愛》映後座談,歡迎讀者免費預約參加。】(編者)

文/趙麗娜

1  

《學生之愛》

在校園學生電影中,有一些經常出現的場景,在校園故事這個限定的時空裏,他們有著物理意義之外的文化意味。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尼羅河女兒》

BannerR-20130913  

《尼羅河女兒》是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較少見到的影片,最近由於電影拍攝的主場景 ──處位於台北巿公館的蟾蜍山聚落,地主台灣科技大學有意拆除舊房舍,以便擴建校舍,而引發文化工作者、學界及民意代表,保留歷史文化資產的呼聲。本館經徵得出品的學甫公司同意,將於本周六(9/14)晚上6:00,假蟾蜍山煥民新村廣場(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內),協辦一場別開生面的露天特映會,歡迎影迷朋友們,和我們一起回到電影的現場,觀賞這部難得一見的影片;同時,本特映會也將為本館九月底開始的「混世少年行:台灣電影中的青少年群像(1980-1995) 專題影展」(9/27-10/19)館內專題影展,揭開序幕。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這部藝術價值被低估的作品,本期電子報特別轉載本館出版的《侯孝賢》一書中,由法國影人尚-弗杭索‧侯捷討論《尼羅河女兒》的文章,與讀者分享。

2_clip_image001  

2_clip_image004  

《尼羅河女兒》

2_clip_image00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靜之間的感性銀幕:速記《郊遊》

BannerR-20130906.jpg  

文/孫松榮

2013年近5月底,蔡明亮剛完成新作《郊遊》的剪接,我有幸在這本撰寫他的專書交稿之前到「聲色盒子」去看尚處在音效製作階段的影片初剪版本。這部長約兩個小時多一點的影片,蔡明亮及其團隊捨棄了膠捲,第一次以數位攝影機拍攝長片。對於一位一直以來即以底片來思考與創置劇情長片的導演而言,這無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轉變,值得關注。當然,對蔡氏而言媒介並不構成影像創作最絕對與先決的必要條件,無所謂類比與數位交鋒甚至對決的難題。相反地,數位媒介有助於創作者思考不同的、異質的、嶄新的影像構成,進而實踐潛在的影像理念。顯然,蔡明亮在拍攝短片[《魚缸》(2004)、《蝴蝶夫人》(2008)等]與跨界創置的過程中,因借助於各種不同新技術的緣故,更瞭解傳統與當代媒介之間的差異性與功能性。以李康生-僧侶的「慢走長征」(《無色》、《行者》、《金剛經》、《夢遊》等)及《化生》這幾部短片為例,數位媒介對於時間長度的掌控與捕捉,確實遠比十來分鐘就得更換膠捲的拍攝形態來得更為精確與符合需要。這意味著蔡明亮的創作方式,已經不以劇本為創作的所有依歸,而是盡可能地去呈現出一種比即興更不確定與帶有高度時間性的影像事件。身為觀眾,面對這種創作態度與方法,自然不可期待蔡氏呈現出和傳統敘事影片一樣的模式與效果,相反地,得處處讓觀閱位置浸潤在一種面臨著正發生中的世界面前,既無法預期下一個情節——如果這個字詞在蔡氏電影美學系統中還有些許意義的話——的進展,更不能預期結果的未知狀態。

2_clip_image001.jpg  

《郊遊》電影海報

奠立在此物質基礎與思維結構上,明顯的是《郊遊》的影片世界想要展現的已不再是一般劇情長片交代情節的功能與目的,而是嘗試將影片人物一絲一毫的狀態逼現於時間之中,讓身體與環境、精神與片刻、行動與破碎的景觀之間的種種處境與狀況,一一地顯現:壓倒的、侵蝕的、抵抗的……李康生飾演一位舉牌人,一邊在臺北某高架橋下車流不斷的冬日路邊,忍受強風、細雨、高分貝噪音,一邊則費力地高舉著買賣房屋的看板,日賺微薄的收入。蔡氏通過好幾個長鏡頭段落來描繪舉牌人,體現出的效果,一來是讓人物身體在嚴峻狀況下自動地展露出本能(而非表演)的反應,二來則是隨著川流不息的車潮流動,一一揭示出路旁兩側跟李康生一樣穿著廉價雨衣、被風吹得左右晃動的無數舉牌人。長鏡頭段落的部署,觀眾一眼望去,以李康生為影像座標的核心,路旁的舉牌人在冷風細雨下努力想直挺挺地站著,猶如人形立牌,抑或,被強風吹動就會改變方位的風向標。導演分別以中景與特寫長時間地框構李康生,這位舉牌人從差一點握不穩手上的看板到噙淚唱著《滿江紅》,某種裸命狀態由此浮現,令人看得驚心動魄。不同於華麗的前作《臉》,《郊遊》回到了蔡明亮在開始從事電視劇與電影創作時即投注大量心力與關注的底層人民的議題上。如何(尊嚴地)活著,顯然是影片極為重要的命題之一。就蔡氏創作系譜而言,這部作品無疑是從電視劇《給我一個家》到影片《黑眼圈》的延續,蔡明亮並未放棄探索當代庶民的存在狀況,只是角色的處境比起舊作似乎變得越來越驚險、危機四伏。路邊、公車站、公廁、工地、雨夜、廢墟、樹林及河邊等,是影片人物賴以存活的所在。比起過去蔡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與其說《郊遊》一家三口的主人翁(李康生及兩個小孩)是活在都市中的底層人民,倒不如說是到處流竄的、寄居的、以工地廢棄房間為家的流浪者更來得恰當——這也即是為何銘刻在《郊遊》片頭的外文片名,特別以英文“Stray Dogs”,即「流浪犬」為題。小康一家人,一男一女兩個小孩與大人的身體,被城市空間所包圍、罐裝起來,他們之間所說的話不時被身旁傳來的各種巨響和噪音所干擾、打斷、吞噬,以至於張開的嘴顯得空洞無力。不只如此,沒去上學的小孩每天閑晃在量販店裡,嘗著免費試吃的食物,出入在大量的食物由於過期而不斷被回收與被銷毀的亮白冷酷空間裡。或許是眷念母親之故,小女孩從大賣場買來一顆高麗菜,跟父親李康生說要在睡覺時抱著它入睡。而他們的父親,李康生——第一次在蔡明亮影片中扮演人父——則有一天在透亮得刺眼的無人豪宅的白床上累得睡著,鼾聲大作。他有一次酒醉回家的晚上,在床上狠狠地擁抱一顆——被小孩塗上女性臉面圖像的——高麗菜,瞬間發狂地把它撕爛、咬它、咀嚼它、吞咽它……像一頭傷心欲絕的獸。如果這顯露出《愛情萬歲》的似曾相識,顯然這並非意味著蔡明亮再次取用二十年前舊作對於都市化與資本化的孤獨寫生,在我看來,無非是致力於凸顯並轉化出當今城市嚴重地被豪宅化和土地資本化,而人性與生命價值卻愈顯貶值不堪的嚴肅命題。以廣義的當代臺灣影像藝術史而言,《郊遊》可視為接連黃明川[《西部來的人》(1989)、《破輪胎》(1998)]到陳芯宜[《流浪神狗人》(2008)、《阿霞的掛鐘》(2012)、《豬》(2013)]、樓一安[《一席之地》(2009)]、姚瑞中[從《獸身供養》(2000)到《海市蜃樓:臺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2010)]乃至陳界仁[從《加工廠》(2003)到《幸福大廈I》(2012)]等人的作品中,關於墟形魅景的影像命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伍迪艾倫、庫斯杜力卡

BannerR-20130830  

 文/藍祖蔚、Videohead、黃建業

本館近期與佳映公司合作【當代電影大師】會員贈票活動,向影迷朋友們介紹三位重要的電影藝術家:羅曼波蘭斯基、伍迪艾倫、庫斯杜力卡。三位導演的藝術風格雖然大異其趣,但是他們的藝術成就受到世界影壇的景仰,則難分軒輊。波蘭斯基(《戰地琴人》(2002)、《唐人街》(1974)) 作品曾影響過許多知名導演,雖已高齡80,仍然創作不輟,每年有一部作品問世。喜劇泰斗伍迪艾倫(《午夜,巴黎》(2011)、《安妮霍爾》(1977)),則是編、導、演一手包的全才型創作者,他的劇本受到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次數之多,至今無人能出其右。最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地下社會》(1995)、《爸爸出差去》(1985)),產量雖不及前輩,卻有「全世界最會得獎的導演」美譽(指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影展)。為了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三位大師,本報洽得《放映週報》同意,轉載近期在該刊「電影特寫」專欄中登出的,由知名影評人黃建業、藍祖蔚,和videohead撰寫的三篇評介文章精華,以饗讀者。(編者)

羅曼波蘭斯基:戲如人生

(摘自《放映週報》418期(2013-07-29)「電影特寫-電影名人堂」)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30秒到

BannerR-20130823  

文/吳孟樵 (作家、《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作者)

【曾為台灣電影寫出許多動人配樂作品的傑出音樂家史擷詠先生,謝世至今已二年,但他留給台灣電影觀眾的餘音,至今仍不絕於耳。在史先生人生謝幕的── 「金色年代華語電影劇場──電影幻聲交響SHOW」演出中,擔任現場導聆的作家吳孟樵小姐,在近著《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爾雅,2013)中收錄了近十篇紀念史先生的文章,篇篇流露出一位作家影迷對電影音樂人的真摯感情。本報特於史先生逝世二週年,摘錄新書其中一篇,與讀者一起緬懷台灣電影配樂大師史擷詠先生。(編者)。】

當死神說:「你來吧!」
宇宙說: 「史擷詠,恆存於無法拘束的雲天頂端,正奏演著音樂。」
史擷詠說:「我很自在。」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建業講《電影的故事》

BannerR-20130816  

主講 黃建業 教授(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館長,目前任教台北藝術大學)/
日期:2013年8月10日/地點:本館電影教室/報導:董冠伯 蕭明達

受到許多知名電影學者專家肯定、推薦的《電影的故事》系列影片,近期正在電影資料館進行放映,資深影評人黃建業老師在8月10日的導讀演講中說,這部影片可能是「目前介紹電影史的作品中,最精細、最詳盡的一部」,而介紹的方法也很有趣:它用電影歷史作為一個原創點,以這個idea來開發900多分鐘、15單元的《電影的故事》。

很多電影研究者或評論者很常做的一件事,黃建業提到,就是「從自己心愛的影片中抽出自己所動容的、原創的一部分」,慢慢欣賞,細細品味;但是很少人能夠像這部這樣,引用上千部的影片,而且談到那麼多的影片播映版權。他覺得,本片「這個部分非常、非常厲害」。

2_clip_image001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導演 陳敏郎 專訪

BannerR-20130808  

曾以優異成績榮獲紐約大學「李安獎學金」(2000)的旅美台灣導演陳敏郎,即將在九月推出他的長片處女作《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2013)。一如李安導演初試啼聲的傑作《推手》和《喜宴》,《你》片曾獲得行政院新聞局(96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的肯定(《Tomorrow Comes Today》),以及(99年度)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的資助,從構思到完成,費時數年。《你》片將於8月23日(五)在本館舉辦一場特映會,陳導演將自美返國,出席映後座談,與觀眾交流,歡迎影迷朋友們踴躍免費預約。《放映週報》曾於今年台北電影節期間專訪陳導演,談及從影歷程和創作理念,頗值得讀者參考,因此摘錄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編按)

《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的異鄉猛步

專訪導演陳敏郎、演員黃尚禾、鹿瑜 (節錄)

文 / 洪健倫

2_clip_image001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海戲院大學

發仔

現在才告訴你
原來你不是你
你是伊麗莎白泰勒

文/楊凡 (電影導演,《楊凡電影時間》作者)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的名字是燦爛!

BannerR-20130726  

文/李幼鸚鵡鵪鶉 

   (資深影評人,2011年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生命中有那麼一次,往後或許還會有很多次,剛從巴黎大學回來的王派彰在會議上見到了學者們滿口仁義道德或為派系護航或變相圖利自己或當場變節西瓜靠大邊鞏固惡勢力;讓他格外感佩黃明川一劑清流勇於說公道話的風骨。或許有些人不免感慨黃明川、迷走(李尚仁)、張啟明、郭力昕這類的「高品格」如今已不多見。奇的是,黃明川跟某些「正直」人士的道德教條、僵化思維大異其趣。且看他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1989)為台灣電影開發原住民母語以及裸男藝術(還有獨立製片的尊嚴!),第二部劇情長片《寶島大夢》(1994)片中那本簿子上的男女性器官塗鴉繪畫,還有他拍攝了另類畫家黃進河的紀錄片…裸體與sex(以及探觸政治禁忌)的船從來就不會被黃明「川」流浩瀚拒絕承載,從來就不會被黃「明」川的日月同光吝於照耀。

總是想著《寶島大夢》現實(生活)跟繪畫的曖昧關係,或許林泰州的《潮聲》是黃明川的同好也是台灣電影這方面的先驅(就像黃銘正1997年的短片《野麻雀》讓少男莫子儀裸泳,伴隨更早之前黃明川的《西部來的人》開裸男藝術的先河!)。看看法國導演雷奈(Alain Resnais)《去年在馬倫巴》(真人與繪畫、雕像、照片的互動戶喻)與《我要回家》(由生活或電影像漫畫說起)、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愛情神話》(畫像與雕像此起彼落炫耀財富權勢外加自戀)與《羅馬》(地底壁畫剛出土就被空氣與光線腐蝕消逝)、英國導演彼得.葛林納威的《繪圖師的合約》(雕像由真人扮演,繪畫或反映真人實事或暗藏玄機),在在飲譽國際,遠近馳名。想想黃明川的《破輪胎》網羅台灣特有的軍事強人各種銅像,彷彿「搜捕」過氣大獨裁其人其罪,又好似追尋血跡斑斑的一段辛酸歷史卻出之以荒謬詼諧,形式前衛,創意頂尖,大放異彩,能不珍惜?

2_clip_image001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聯小史

BannerR-20130719  

文/謝佳錦

【編按:今(102)年適逢台灣影史上第一家較具規模的民營電影公司—國聯影業創立50週年,本館即將出刊的第155期《電影欣賞》雜誌特別製作專題,探討國聯對台灣電影發展的多重意義。本期電子報先行摘錄其中一節以饗讀者。】

2_clip_image002  

《改變歷史的五年》出版社:萬象

1963年是台灣電影史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有三件大事發生:其一,香港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上映,引發空前熱潮,《梁祝》一舉打破當時所有票房紀錄,改變西片為尊的發行系統。其二,龔弘接任中影總經理,提出「健康寫實」路線。就市場面來說,「健康寫實」是對香港黃梅調電影攻城掠地的反制;從技術面來看,自力完成的彩色闊銀幕,標誌台灣電影走入國際潮流的企圖。其三,《梁祝》導演李翰祥離開邵氏,來台創立國聯影業,這是台灣第一家具規模的民營電影公司。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導演技能的見解

文/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著 逆耳譯

【編按:本館近期與佳映公司合作舉辦「電影的故事」系列影片(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贈票活動,反應不惡,因此規劃於近期在館內全套完整放映,這是資深或新進影迷都不容錯過的難得機會,敬請期待。「電影的故事」導演馬克‧庫辛思Mark Cousins,也是同名著作的作者,其書立論異於一般從工業、社會或國族觀點書寫的電影史,它特別強調導演的藝術創新,在電影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本館《電影欣賞》雜誌(第1卷第2期)上曾譯介的丹麥大師導演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 1889-1968)〈關於導演技能的見解〉一文,可作為庫氏史觀的有力佐證,在此重刊,提供讀者參考。】

2_clip_image001  

作者: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

2_clip_image001_b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台灣電影中的台北

BannerR-20130705  

文/陳儒修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台灣新電影時期的影片具有批判意識,很寫實地暴露台北陰暗的一面。台北對外地人來說,有如迷宮,讓他們找不到方向,對台北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台北人總是帶著一種失落感在過生活。後新電影時期開始,台北的位置不一樣了,電影開始把台北放在一個全球化的座標,不是呼應台灣其他城市,而是呼應整個世界。台北充滿了機會。這時候的地標也不是如火車站的交通樞紐,而是充滿商業行為的商業大樓,如101。標的物的改變也同時呈現電影的變遷。後新電影裡的台北變成了一座遊樂園,充滿機會,可以去冒險,得到更多讓自己快樂的可能性。

2_clip_image001  

《穿越幽暗鏡界》

就人際關係來說,新電影時期會區分台北人和南部人、都市人和鄉下人。人際網路都是靠彼此認識的人介紹,遇上挫折就會產生懷舊(重返家園的痛苦渴念)及疏離的情緒,認為「台北不是我的家」,找不到自我身份的認同,接而產生焦慮。後新電影時期開始,電影裡則出現了不同的外來客,包括:移民、外國人、外籍移工。成員複雜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趨向科技化,透過網際網路這種虛擬關係,人很容易與過去產生斷裂、失憶,也就是只活在當下、此時此刻,處於游牧、漂泊的狀態。剩餘的一線希望,只能寄託於「家是心之所在」這種想法。還有一種心態,就是四處為家、地球村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是依附在不斷變化的各種身份認同裡,不斷去適應各種環境,產生的病症就是「無聊」,做任何事都是在殺時間。像現代人轉選台器的時間可能已經勝過看電視本身,在網路上逛來逛去,瀏覽很多網頁卻不知道要看什麼。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出版茶會紀實

BannerR-20130628  

時間:民國102年6月26日
致詞人:張靚蓓、陸以正、李 行、廖祥雄、張法鶴、羅慧明
    華慧英、賴成英、卜大中、侯文詠、龔天益
地點:台北巿松江路129號 國家書店
攝影:邱繼諺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索時代的軌跡

BannerR-20130621    

文/張靚蓓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一書作者,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當初決定寫這本書,源自於對父母那一代的尊敬與嚮往。年輕時的他們,還都是半大不小的孩子,就經歷了戰亂離鄉、生死交關;這些,在安平年代裡成長的我們,要從電影、書本或至年華老去時才會遇到的事,都提前在他們生命中出現了!

2_clip_image001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

二○一○年年初,當我漫步在廈門鼓浪嶼的山間小路,放眼所見,盡是各國使館精彩的建築,朋友說:「好多偶像劇都到這邊取景!」是啊,真是個美麗寧靜的島嶼。但誰又想到,六十年前,這裡曾是母親天天等船前往台灣的所在,孤女如她,離亂世代,逃難當下,又是怎樣的心境?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寫實」三面體:《街頭巷尾》、《蚵女》、《養鴨人家》

BannerR-20130614  

文/陳煒智

李行導演50年前的作品《街頭巷尾》(1963),是一部親切而細膩地描寫大都市貧民窟的眾生相,洋溢著濃郁人情味的樸素電影。它的寫實情味深深感動了廣大觀眾。當年公映,果然一如廣告詞所言「家家戶戶《梁山伯》,不如來看《街頭巷尾》」,成為台灣地區年度賣座第十名,黃梅調電影的始作俑者李翰祥導演,本身也是寫實文藝小品的能手,更在報端撰文大讚《街》片。如果《街》片在轟動之後歸於平靜也就罷了,正好中影新任總經理龔弘觀畢《街》片大為感動,希望能進一步發展這種以寫實精神為尊的藝術理念。只是,龔弘心中仍有疑問:「難道寫實電影一定要在窮巷中取材?」

2_clip_image003

《街頭巷尾》修復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