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電子報 頭條文章 (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DM_100423 

文/貧窮男彌勒熊

(編按:本文作者知名影評人貧窮男將於5月7日(五)晚間出席由本館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夏日出走(一)青春畢業季」影片欣賞與座談系列公益活動。活動假南京東路二段一號3樓金車文藝中心舉行。本文中討論的《秘密海》及《我兒子的爸爸》兩片劇組成員也將出席座談,歡迎讀者免費預約參加:2562 8629。)

春天走了,是夏天的來臨,帶來一種蠢蠢欲動的不安情緒,夏天的第一道悶雷,鳳凰木開得火紅,知了不歇息的叫聲,是陽光燦爛,是悶熱微暈,夏天總是有著事件的發生,足以改變每個人生命的步調,夏天總是生命階段的段落,是結束也是開始,17歲的那年夏天,發生了什麼事?是對畢業的不捨?還是未來的朦朧?金穗獎的兩部影片,都發生在17歲的夏日,改變所有人的一生。

秘密海

回憶來到他們最不願意碰觸的那個夏日海邊,曾經是死黨的他們,如今卻彷彿陌生人般的久久不聯絡,那次青春年少的夏日,發生了什麼事?懵懂純純的愛意、妒意,在徐徐海風的催化下,讓三男一女天天膩在一起的友誼,幾乎破碎。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416 

文/彌勒熊

還記得小學課本中一篇文章講到,一群老鼠因為被貓咪趕盡殺絕前途黯淡,於是有人建議去幫那隻討厭的殺手繫上鈴鐺,這樣當牠靠近時自會發出聲音警告大家,如此一來眾鼠自可安居樂業保住小命!那麼究竟是誰?誰敢幫可怕的貓繫上鈴鐺呢?想不到經過30年,我終於找到答案!就是人稱「少女殺手」的前輔大中文老師謝錦桂毓。他就是本紀錄片麻辣教師主角,以及在課堂上把一群大學生搞得哭笑不得的人。

本人自從30年前讀小學被老師打到長大為止,這段期間台灣教育界起了不小的變化。曾幾何時,老師不可以體罰學生(以前我被水管抽過),要用愛的教育,沒人敢動這些民族幼苗國家未來主人翁一根毛,最後老師們終於淪落到成了弱勢團體。這其中高漲的人權,社會環境劇烈的改變,現在居然還有人敢對這些可愛又可怕的草莓族們,採用如此激烈極端的教學法,根本像在泰山頭上動土,拔沉睡的猛龍鬍鬚。說正格的,在下看完電影,對謝老師是佩服到五體投地。這部片,不僅莘莘學子們必看,老師們更要看,不只教你啟迪學生的妙方,要你發現自我,還讓你知道當一個老師有多偉大。

這年頭活人為自己辦告別式的越來越多,無名小卒、大富大貴的人都行,只要你有錢有閒。2008年6月,已經在輔大作育英才33年的謝錦老師在退休前夕,也被學生們簇擁著辦過一場告別式。過程裡有老師宛如生前告白式感性的致詞影片播放,也有學生模仿老師的相聲表演,大家都跟坐在第一排正中間的當事人謝錦老師,一起懷念著他自己……,這另類的開場白正式為影片拉開序幕……。

電影是以導演崔永徽從2003年開始跟拍謝錦老師,到2005年正式拍攝輔大英文系大一國文課整個學年為止。當中訪談了老師、被教的學生、助教,還有謝老師的兒子等等片段,加上精彩的實境教學畫面所構成。導演自己本身也曾是老師的學生,在一年課程中,導演形容有如被最強的光照射,漸漸挖掘出內心黑暗不敢碰觸的一面,雖然痛卻值得。我尤其記得觀賞影片的會後座談上,導演掩不住內在激動感恩的心情,娓娓道來對老師的知遇之恩,而且一向對她拍片無以為繼的日子,快看不下去的母親,緊接著也站起來發表觀影心得,那種熾熱又活生生交流的時刻,真摯動人。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409 

文/陳儒修

一在《聲色盒子》裡,提到侯孝賢導演1989年在威尼斯影展領取華人第一座金獅獎時,曾形容台灣電影是「爛地裡開出最美麗的花朵」,這的確是非常貼切的說法。我們常說「台灣奇蹟」在哪裡?其實就在台灣電影工業裡。台灣電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竟然曾經有過年產173部(1969年)影片的美好紀錄,以及1980年代初期影響至今(且不限於台灣,還遍及全世界)的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6),都只能以「奇蹟」稱之。

這些大時代的奇蹟造就許多電影人才,像是侯孝賢與楊德昌導演,他們的作品被觀看、被討論、被記錄,他們本人也常被觀看、被討論、被記錄。然而,還有幾位電影人一直隱身於幕後,他們可謂台灣電影奇蹟的推手,或者是中流砥柱。他們經手的影片無數,但卻保持沈默,像錄音師杜篤之,以及多項才能(剪接、導演、製片)的廖慶松。就電影攝製的權責分工而言,這兩位先生不過是特定部門的技術人員,配合導演並完成導演指派的工作。尊敬他們的人會叫一聲「杜哥」或「廖桑」,也唯有熟悉過去三十多年來台灣電影歷史進程的人,才會驚覺這兩位「師傅」的不可取代性,還有他們對台灣電影的重大貢獻。然而,他們的成就卻都在電影裡面,他們還能說什麼?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昌彥 (本屆劇本獎評審委員)

今年的優良電影劇本評審工作可說是一項大工程,346本適於商業機制放映的劇本(即可以放映1小時以上之作品)。9位評審委員分3組進行初選的工作,每組、每個人至少先看完116~117本,然後每組各提出20~25本入圍作品。而後各組再交換閱讀、評選,最後進入決選討論。儘管9位評審都與“電影”有關係,但由於個人之背景、身分、以及著眼點不同,雖然主辦單位有提示創意、技巧和可拍性的重點,但評審會中仍是爭議不斷,其結果筆者認為有許多遺珠之憾,但以選票決定的事也就無可奈何,筆者針對這次所閱讀160本劇本中的現象,提出一點看法,作為以後想寫劇本者的參考和反思。

首先電影劇本的寫作,與散文、小說最大的差異就是它需要描繪出具體的映像感,用太多空泛的形容詞,或推砌許多不具體的美麗辭藻,對劇本而言,不但不能為劇作加分,甚至會讓導演無所適從,例如“她悲傷的笑著”,這在映像上是清晰的,但是“她感到委曲而悲傷的笑著”,“感到委曲”非但會令導演煩惱如何呈現,也會考倒演員,但是假如是“他壓抑著悲傷而啜泣”就沒問題,因為“壓抑悲傷”是協助“啜泣”的表演的具體形式。就“劇本”論“劇本”、“分鏡”、“鏡位”是不必寫的。因為“分鏡”是導演的工作,在劇本上寫“分鏡”等於劇作家僭越了導演的職權,這次的劇本中有一半以上,或多或少都做了“分鏡”,這是錯誤的觀念,劇本上需要寫“鏡頭”時,基本上是要與導演溝通,目的是在暗示導演,自己(劇作家)希望呈現什麼感覺,例如橋本忍和黑澤明之共同劇本“羅生門”,在多襄王強暴真砂時,劇本上是這樣寫的:

在健壯的背肌上佈滿了汗水
真砂的白手在那背肌上畏懼的輕撫著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326 

文/李芸嬋

(編按:本文作者編劇作品《基因決定我愛你》曾榮獲92年度優良電影劇本,並已於96年拍攝為影片上映。98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獲獎名單即將於99年4月13日公佈,敬請期待!)

一直覺得,在台灣夢想成為導演,並創造電影作品,是看得到起頭的方法,並且有機會實現的。因為,很幸運的,我們有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短片輔導金、長片輔導金,以及公視人生劇展等。尤其優良劇本獎,是付出金錢成本最低的,沒有超支壓力,一人吃飽全家飽!

每年到了優良劇本獎徵選的時間,大家見面的問候語,就是劇本進度如何,寄出去了沒有?跟唸書的時候交期末報告一樣忙碌和緊張。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入圍名單出爐

張家魯、樓一安、九把刀同台較勁 爭相競逐400萬元總獎金!

  由行政院新聞局補助國家電影資料館辦理之「99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於100年2月24日在光點台北舉辦入圍劇本公布記者會。本年度報名相當踴躍,共有283件作品參加徵選,評審委員歷經長達三個月的評選及開會討論,遴選出27部入圍作品。這27件入圍劇本將於4月15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的頒獎典禮上,角逐400萬元總獎金。

  為鼓勵創新、注入新思維,本年度特別邀請橫跨編劇、導演、製片、電影發行商、影評人、電影學者等不同領域之專業人士擔任評審委員,包括:陳儒修、田開良、李亞梅、李泳泉、曾西霸、景翔、蔡秀女、鄭芬芬、劉嘉明等,在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評審委員的精采激辯中,激發出許多火花,也產生今年的入圍名單。

  一向關心大小電影競賽及活動的電影處處長朱文清在百忙中抽空出席,表達支持之意!朱文清處長表示,今年參選作品不僅在素質與數量上有提高的趨勢,其創作題材與類型,亦更加多元、豐富且大膽。他期待未來每年劇本的質與量都能夠繼續向上成長,吸引更多具創意的作品加入,也期許未來這些作品都能實際拍攝為電影,豐富台灣電影的內容、激發更多可能性!

  由於在評審過程中看不到作者的名字,因此所有評審都是直到今日入圍名單揭曉才知道這些優秀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看到現場不但有許多得獎常勝軍,也有許多新面孔,本次評審委員召集人陳儒修教授表示非常驚喜,也很期待未來有更多好劇本來充實台灣的電影陣容。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319 

文/周星星

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安置著社會局送來的受虐的、失養的未成年人,當然還有少年法庭送來的行為偏差青少年。如果我們先入為主地想像,他們的內心世界將會是紀錄長片《飛行少年》的核心,那就錯了。實際上,它也具備好萊塢商業運動片(棒球、籃球、橄欖球或躲避球)的熱血邏輯:競賽;而競賽前、中、後的整個過程都是一種教育訓練。這對觀眾來說,更是一種理性跟非理性的辯證過程。為了不讓四十名學員無所事事、或排斥枯燥的課業,學園引進獨輪車的教學。學會騎只有一個輪子的單車,成了必修課程;他們的目標:所有學員都要騎獨輪車環島一周。他們真的能夠成功地達到目標嗎?

任務的不可思議性不僅在於這款交通工具無法像兩輪的自行車可變速,因此也就不可能舒服跟快速地運動;還有,連十歲不到的兒童,也都要克服體能極限,跟著團隊一起用騎的方式環島。實際碰到的問題更超乎想像:紀律的問題,毅力的問題,對其他人到底有多大的耐心(甚至是管理幹部之間的言語衝突),這些學員看待他們自己的自尊問題,其他人(甚至是沒出現在片中,但一定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士)看待他們的眼光的問題,有時也是法律的問題跟宗教的問題……這樣的一趟環島旅程,用不著刻意編寫劇本,它實際發生的事件就已經夠曲折複雜了。所以,《飛行少年》的氣氛是出乎意料地緊繃,不斷地挑戰理性觀眾的判斷跟刻板印象(跟僵化的思維模式)。

幸虧我們有「愛」,《飛行少年》講的是,「愛」能夠導正已經傾斜的心靈,或至少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必要條件。在途中,很不幸地我們見到有中途落跑/逃跑的案例。嚴重者,甚至已報警協助找尋脫逃的學員。在絕大多數的理性觀眾的眼中,似乎很難理解「一犯再犯」的病因何在。如果我們是用排斥、瞧不起對方的方式看待他們,他們就絕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理性,一路往犯罪大道的終點(成人監獄)邁進了。所以,本片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具體呈現「不正常的人」(不理性的)他們的言談、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想法,毫不抽象。每一關,我們都可看到法治機構跟教育機構行使規訓跟控制的權力,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回歸「正常」。正因為他們都未成年,或許還能激起觀眾的同理心,用更加鼓勵、倍感同情的方式感化他們。但如果是成年人呢?犯下滔天大罪呢?那當然是另外一項大課題。《飛行少年》未嘗不是一整套思路的起跑點?用「愛」的方式,去愛那些不討人喜歡的人,去建構一個能夠這樣「愛」別人的環境。團隊精神的顯現,更是這種互相扶持的「愛」的證明。

《飛行少年》曾榮獲二○○八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但可惜的是一年多來,它似乎還沒打開應得的知名度。筆者確認,本片值得更努力地推廣,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層次超乎想像地豐富,足以在電影、教育、法學、法哲學、哲學的各個領域引起廣泛的討論跟深思。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312  

文/曾文珍

每年一度的金穗獎競賽,無疑是台灣獨立製片及學生影像作品的集體顯影。許多傑出的作品,透過這樣的機會放映,也是一種影像的書寫,反映台灣當代社會的氛圍,帶領觀眾閱讀所在的時空,同時也檢視電影製作環境的現況。

今年的金穗獎共有213部作品參賽,質量相當可觀。許多作品因有電視台資金,或製作公司出資製作,加上電影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演員參與製作,展現出強烈的創作企圖,令人刮目相看。

整體而言,在普遍使用數位高畫質器材攝製,作品影像及聲音的品質,皆具有水準,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卻少見在影像敘事上有大膽創新的作品,表現形式也趨於保守。最後作品能否脫穎而出,取決於一部作品的內容,是否可以產生更多能量,與社會、觀眾進行對話。

在劇情影片類,幾部入圍的作品各具特色:《麻糬》的影像語言精簡,傳達複雜的人性,內涵深刻;《老徐的完結篇》敘事有韻味,是一部各方面皆到位的作品;《秘密海》片中演員自然隨性的演出,浪漫的攝影風格,帶領觀眾進入青春的時空;《我愛耳邊風》劇本出色,題材創新有趣;而《三輪車跑得快》、《RELY》這兩部作品,導演在處理影像上有獨到的能力,影片氛圍的掌握及演員表現,都相當出色。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貧窮男

巴黎的地勢起伏高低,只有騎自行車的人最瞭解,自從巴黎市政府為了節能省碳,將很多汽車停車格,改成停放Velib單車,讓這個城市不利於開車,想要打造一個行人與單車的城市,但結果是造成汽車找不到停車位,慢速行駛加上塞車嚴重,排放的廢氣不減反增也不利於行人。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期,一年租金27歐元的Velib公共腳踏車,開始改變城市的風景,改變城市習慣的速度與節奏。

高高低低的巴黎市,北邊雄踞著一座丘陵,是地表瞬間的隆起,毫無預警下突然爬升,到了最高點又瞬間降回原本的海拔,是單車最難的挑戰,這個位在18區的山坡,是我們所熟悉的蒙馬特,最高點的聖心堂,是城市北邊的天際線,在老佛爺百貨的屋頂可以眺望,雨果在寫

 
《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 / 尚雷諾 導演 / 1956年/105分鐘):電影大師尚.雷諾這部以世紀之交的巴黎為背景的影片,以夜總會「紅磨坊」創辦人紀德樂(Ziedler)的生平故為本,對康康舞的誕生有著出色的描寫。尚.雷諾也藉著這部電影向他的父親--偉大的印象派畫家雷諾瓦致敬。

 

鐘樓怪人時,在聖母院的塔頂,也是瞭望著聖心堂。蒙馬特是個沿山而建的小山城,不同於巴黎城市規劃的四通八達大道,這裡是彎曲狹窄的山路巷弄,長長陡陡的樓梯小徑貫穿一切,直通高處。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洪光遠


安妮華達是法國近代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女傑,不僅因為她是1950年代末巴黎左岸派藝術家中的一員、且為新浪潮電影中少數(或可說是唯一)的女導演,她的電影處女作《短角情事》更是新浪潮的揭竿之作;此外,她與當時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如名導亞倫‧雷奈、尚呂克‧高達等,都維持了長遠的友誼,在藝術創作上相互支援、砥礪,她還與名導傑克.德米相知相伴、結縭近30年,雖未能相偕以終,卻也是白頭到老,這對銀色夫妻的鶼鰈深情,更是令人欣羨動容。她戰後在巴黎獲得文學學士後,先任官方影劇展演的專業攝影師,再成為新浪潮導演,晚近更在裝置藝術上大放異彩。本片即為安妮以沙灘為場域所展演的裝置藝術紀錄,並適時穿插著包括她攝影、電影及裝置藝術等主要作品,與生平重大事件的回顧,藉此將一位至情至性的藝術家豐沛的人生,搬演到觀眾面前。雖說是安妮的自傳,由於她一生?及的工作、生活領域與人物的關係,就算宣稱本片為一部簡要的法國近代電影史,也不為過。

影片從安妮在沙灘上指揮工作人員架設起各式各樣的鏡子、並談論起家人開始,當她拿起插立在沙堆上的家庭照片、逐一解說時,鏡頭帶到了她在布魯塞爾的故居、她在短角的童年,片中更藉由80高齡的她獨駕帆船從短角塞特港、一路迤邐至巴黎塞納河,一方面重溫她年輕時尋求獨立、隻身闖蕩江湖的壯舉,再方面也顯現出她永保熱情、不甘蟄伏的赤子之心。全片以歲月的軌跡為經、安妮重大的生命事件為緯,呈現出她重要的藝術作品與感情世界:其中包含前述的《短角情事》、探討主觀時間的《五到七時的克萊奧》、片名與內容引發爭議的名作《幸福》、憤怒的《無法無家》、向電影百年致敬的《101夜》與述說與夫婿及至親摰友情誼如《南特傑克》、《傑米吾愛》、《千面珍寶金》等影片…可以說,她的電影作品,包括她的裝置藝術,即是她一生情感世界的寫照。

隨著安妮自然推演的鏡頭中,聽她娓娓訴說她不凡的際遇,在驚喜、感動之餘,個人心中不禁興起,將「安妮自述的形象,與心理學家馬士洛自我實現者的特徵比對」的念頭,乃赫然發現:她儼然是「自我實現者」的代表人物—除了我們無從得知她是否有過神秘高峰經驗外。她從小就知道身為女性所受到的種種約束與不平,卻能掙脫這些束縛,創造了自己非凡的成就;她平易近人,與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士,都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她雖曾天真地迷惑於共產主義—特別是毛共—,卻真心關懷弱勢、追求社會正義,且勇於表達立場,而不會攀附主流文化。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對夫婿的深情與包容;試想面對罹患當年尚屬不名譽愛滋絕症的親密愛人,不僅未追究病因,還在病發前後,多次為他立傳,直到拍攝本片的十年後,仍見她在鏡頭前,哽咽地訴說對傑克的思念之情,這背後該是蘊涵有多大的愛意與多寬闊的胸襟方克如此!安妮華達人生中所透析出人性的真、善、美,實在令人感佩!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蕭明達

對一個看見戲院門口大排長龍而望之卻步的觀眾來說,週一的早場電影應該是合理的選擇,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門時段,《艋舺》還是讓我看到台灣電影難得一見的盛況:開演前10分鐘,售票小姐說,只能在前三排選位子坐了。猶豫了一下,我還是請她劃位。走進戲院,裡頭坐滿和偶像明星年齡相彷的觀眾,大部分應該不是國片常客吧。席間隱然有著一種期待事件發生的騷動氣氛,這樣的氛圍讓人有種見證「歷史」的奇妙感覺。

《艋舺》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台灣史上一個關鍵年代。對電影裡的中學生而言,最切身的改變或許是這年初教育部決定開放髮禁,在封閉的校園中,象徵性地為半年後影響社會更為舖天蓋地的「解嚴」打開一扇窗:解除報禁、大陸探親、開放黨禁、集會遊行…接踵而來。電影中的和尚(阮經天飾))的光頭造型,對照官方的開放髮禁,更帶點反其道而行的叛逆味道,雖然蚊子(趟又廷飾)的旁白為和尚的光頭提出另個說法。對台灣黑社會來說,戒嚴時期以一紙行政命令「取締流氓辦法」為依據的「一清專案」(1984年),將幫派主要領導人掃蕩入獄,小弟伺機冒出頭來,引發黑社會勢力重新洗牌,如今既已解嚴,黑道大哥回到幫派中,黑道倫理蕩然,在新舊世代的權力衝突中,幾場腥風血雨勢所難免。《艋舺》就在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中開展出來。如果電影創作者想在黑幫電影類型上繼續開發,1980年代後期的台灣,可能會像禁酒令施行時期的1920年代美國,成為開挖題材的大礦脈。

傳統黑幫電影裡反英雄的宿命,一如《艋舺》裡的主角蚊子(趟又廷飾)說的,不是亡命天涯,就是不得好死。這個傳承久遠的類型慣例,《艋舺》表面上奉行不渝,但也玩了點花樣。雖然橫死街頭的幫派份子,始終背負著一種意識型態上的意涵:資本主義社會賴以發展的法治價值不容挑戰,但是在《艋舺》裡,當我們意識到電影的旁白者可能是一位年輕死者時,那種宿命的哀傷,究竟被身體上的刀槍傷口「血染成詩」,像隨風飄逝的美麗櫻花般絢爛,青春幻滅的美感價值取代了道德價值。

「黑道,才是生存之道」蚊子至死不悔地說,「黑道才是王道」。這樣不假修辭的直言,恐怕會讓不少衛道心切之士感到坐立難安吧?但請放心,說這話的人已經慘死了,不是嗎? 而更「可喜的」是,《艋舺》真正講的,若要深究,可能不是義氣和友情,而是背叛,幫派倫理的「背叛」,不然何至於有最後「兄弟」相殘的悲劇?但弔詭的是,電影中的倖存者,竟是「亡命天涯」後回來找尋機會的灰狼(鈕承澤飾),他是體認到自己是「草」不是「風」的識時務者,而最後,他也遭天譴般,成了自己(隱喻的)兒子「橫死街頭」的死亡儀式的見證者。

電影開拍前夕,導演鈕承澤有段獨白,期望將來「人家在記憶幫派電影的時候,講完《教父》,就會講《艋舺》…」;電影完成之後,他說「《艋舺》是一部有著黑幫背景、史詩情懷的青春動作片」。事實上,我們在戲院銀幕上看到的《艋舺》,由這兩種類型圖像為主體構成的混搭和諧仿(parody) 俯拾皆是:有如鬥牛競技的青少年打架圍毆,一隻雞腿引發的校園霸凌、畏縮膽怯的歃血為盟、重型機車壓碎的溜溜球、扁鑽、武士刀與左輪手槍的對決、戴著浴帽走出廚房的幫派老大,以及最後攜手翻牆而出的「太子黨」…,由於這種敘事技巧的普遍運用,我們在迷宮般近乎封閉的生存空間中,可以找到幾個調節緊繃情緒的出口。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電影的門道與思考

——落差˙在影片評審與一般觀眾之間

 

文/廖本榕

 

藝術是無邊無界的,我們在藝術情境中培養出來的思考秉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延伸到更寬廣的領域。   。如果大部分的學科都是築起壕溝,藝術則是建起橋樑。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周星星

用電影來行銷城市,這趨勢方興未艾;我們不得不佩服《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2006) 的製片跟這個創造流行的創意點子。因為,打從電影誕生之際,例如盧米埃兄弟 (freres Lumiere),他們就在拍攝法國里昂 (Lyon) 的工廠、火車站,因為電影總是在拍攝人群最多的地方、因為這樣才會有故事,也因此電影大多都在呈現城市的生活。

但是,城市又有規模之分:小城、城市都還只是都市而已;但是像紐約、倫敦、巴黎、台北、東京,那已經是大都會 (metropolis) 了。大都會已在電影中存在了一個多世紀,也一定會再繼續下去;因此,可以想見,再用更多的不同的觀點、翻新的觀點、創新的手法、革命的光線來拍攝大都會,再在大都會裡面找出更多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世代、潛藏的危機、躲藏起來的地下人物、他們的故事,絕對會是電影不斷地再增生魅力、吸引觀眾再進電影院的原動力。

城市具備千百種面貌,不管是大規模的地景 (paysage),還是不同的地區 (quartier) 的景點 (sites),它的建築、它的居民所透露出來的人情味,例如語言、交談的話語、城市的聲音,或城市人的服裝、態度、購物的行為、他們的休閒生活,透過電影,就能夠讓全世界的觀眾認識了那一座城市、它的居民,甚至認識了那一個國家。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說,看了侯孝賢的電影,他可以猜想台灣年輕人是怎麼樣談戀愛。電影的魔力竟如此之大。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_100122 

文/梁良

說起來,丁善璽導演其實是跟李行、白景瑞、李嘉等差不多同一個時期在國片影壇出道的資深前輩,他科班出身,能編能導、才華過人,各種題材無所不拍,創作足蹟遍及港台大陸,工作能力超人一等,曾經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歲月,應該是屬於響叮噹的「國片大導演」之列才對。然而,當丁導演不幸於2009年11月21日過世後,我們的新聞界反應卻是頗為冷淡的,報導不多,篇幅也小,連很多圈中人都不知道他已過世的消息,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話說回來,一生總共執導過69部影片之多的丁善璽,為什麼會那麼輕易地被人遺忘呢?他曾經在1974年拍過被譽為七十年代最佳鬼片之一的《陰陽界》,但如今在台灣提起「鬼片導演」,人們只會記得《秋燈夜雨》等片的姚鳳磐;他也曾經在1971年拍過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落鷹峽》,但被問到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初俠義動作片導演,應該都會回答是《路客與刀客》的張曾澤;而在「邵氏」任編劇時已寫過《江湖奇俠》和《大醉俠》等武俠劇本,自己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虎父虎子》和最後一部作品《將邪神劍》也都是武俠片的丁善璽,更從來沒有被人提及是一位武俠導演。以此類推,在丁導演最走紅的1970年代可以每年開拍達七、八部(1976年甚至高達九部)之多的影片,自然也就是純粹為賺工錢而拍並容易被人遺忘的影片。這種影片大量虛耗了丁導演原有的才華,以至使他在進入1980年代之後逐漸走下坡,連早期拍來得心應手的類型後來也走樣了。幸好,從華語電影史的角度看,還是有一種影片不會忘記丁善璽,那就是歷史大片,尤其是戰爭歷史大片。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聞天祥

劉德華在2005-2006年間以投資者兼製片人的身份推出過一個叫做「亞洲新星導」的計畫,扶植包括香港(2位)、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六位年輕華人導演。其中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不但叫好叫座,甚至在大陸引領了一股不小的風潮。可惜這部節奏明快、一掃傳統內地電影印象的幽默力作,在臺灣除了金馬獎頒予最佳原創劇本,以及在衛視電影台不定時播出,本地知道的觀眾其實有限。然而堪稱異軍突起的「石頭效應」,除了讓寧浩在大陸迅速翻紅,也讓他的「瘋狂」系列姍姍來遲卻教人引領期待。

2008年底面世、2009年再次囊括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2010年終於在台上映的【瘋狂的賽車】,確實有如【瘋狂的石頭】的「加強版」:節奏更快速、人物更複雜、故事更離奇,當然整個製作也愈形龐大。

 
 
《瘋狂的賽車》/圖:秀泰娛樂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虎年賀歲

李天 館長

各位電子報的讀友:大家好!

 

此歲末年初先向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虎虎生風!鴻圖大展!

    過去的一年,是本館成立30週年,我們舉辦了許多的重要活動

年初我們在台北市西門町紅樓的「河畔流言」和十字樓,舉辦了館慶活動,也在真善美戲院放映了我國第一部以數位科技修復的影片─《街頭巷尾》。接著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辦另一場館慶活動,放映「台灣大世紀」新聞、紀錄片與「宜室宜家」等劇情片;515日,第31屆金穗獎與97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聯合頒獎典禮,得到台北市政府的支持,在中山堂盛大舉行,金穗獎入圍影片展也幾乎場場爆滿。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2009/9/22
地點︰台北市漢中街城市電影公司辦公室
專訪︰張靚蓓、蕭明達(攝影)

前言︰
有些人對《悲情城市》的記憶可以化為話語說出!
有些人對《悲情城市》的記憶卻以另一種方式呈現,話中許多的欲言又止,卻在細心收藏的件件資料及圖片中透露些許訊息!
在張華坤、人稱「坤哥」的辦公室裡,二十年後我再次看到《悲情城市》的電影海報,包括劉開設計的那張,以「書法」為主圖的第一張海報;及後來以「梁朝偉捧著大哥牌位」為主圖的另一張海報。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相對論系列講座 (1-1):

告別的手勢


文/聞天祥

電影相對論系列講座

看電影,也是一種刺激。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碎的擁抱》:脫俗的通俗劇


文/洪光遠

      阿莫多瓦的作品,向來擅長描述兩性情感慾望與繁複的人際關係。早期大膽不羈、恣意妄為,劇中角色光怪陸離,情節駭人聽聞,可說是百無禁12575644103.jpg忌,甚至於有點譁眾取寵;近年來較回歸到正常人性的描繪,但仍然筆鋒犀利,手法多變,無論嬉鬧荒謬、還是沈重悲情,都能與影片內容,相輔相成,仍舊揮灑得淋漓盡致!本片雖與上一部「玩美女人」一樣,少了狂放,多了寬容、溫馨,卻又沒有「玩」片為女性立傳、那種言志遣懷的企圖,反而因為劇情近乎離奇曲折、糾葛愛恨情仇的好萊塢通俗劇,配上成功烘托劇情時而浪漫、時而懸疑緊張的配樂,讓觀眾彷彿重溫了美國5-60年代(Douglas Sirk)塞克式的言情片,心情隨它起伏跌宕,好好享受了一場電影饗宴,令人大呼過癮!

《破碎的擁抱》(圖:山水國際娛樂)

然而,就算是通俗劇,畢竟是阿莫多瓦,本片仍有他的獨到之處:表現手法上,除了以鏡窗倒影及不同的視角,呈現出劇中人物的繁複關係的手法外,從片頭電影試鏡劇照、接下來瞳孔特寫中的男主角、以及以電影拍攝為推展劇情的主場景,再加上劇中拍攝的影片,隨片側錄、跟監的紀錄,各種宣傳、生活照,與片末兩人熱戀自行拍下後被撕毀的照片,不露痕跡地藉由真/假、幕後/台前、觀察目標/偷窺者等二元對立的元素,將人生舞台上各角色及其間的轉換、干預、傾軋的主題,點了出來;內容上,除以通俗劇中常見的「金權」勢力?害愛情與藝術創作為主線,再次宣示了愛情對抗金權的悲壯外,還加上角色的轉換、真相的揭露等懸疑、複雜的劇情,來豐富可能單薄的劇力,並藉劇中人物對角色的取捨、彼此關係的釐清與重新界定,鞭笞了金權與親權的暴力,而肯定了能消融隔閡、修復裂痕的尊重與關懷之情。片中馬特歐成了眼盲後的哈利在茱蒂母子指引下逐步落梯、及片末茱蒂向重新認同馬特歐身份的哈利和盤托出過往的惡行時,所憑藉、展示的,即是人際間真摰的感情。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相對論系列講座 (一):

 

《玉卿嫂》的改編

 

文/聞天祥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