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七、八月號)Part6

◎周星星     

     上週已介紹到《電影的構體:催眠,情緒,動物性》(Le Corps du cinema?: hypnoses, emotions, animalites) 這一本書的書評。該書作者黑蒙˙貝路禾 (Raymond Bellour) 是電影理論大師,《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用摘要式評論介紹這本書的重要性。

  黑蒙˙貝路禾在第二部分「情緒」,主要引用美國學者丹尼爾˙史登 (Daniel Stern) 的研究──該學者的專長在『剛出生的寶寶』的心理反應。換句話說,黑蒙˙貝路禾將電影觀眾類比成「剛出生的寶寶」跟他們的媽媽彼此之間的互動,因為「情緒」之生有待更神經(生物)學的探討。電影觀眾是接受的這一方,銀幕上所呈現的東西(以及所有聲音的部分)則是給予刺激的一方。黑蒙˙貝路禾舉到美國西部片導演約翰˙福特 (John Ford),他說,Monument Valley (山谷)不僅僅是約翰˙福特拍攝下來的地景(或說是他拍片的地方),但同時也是片中印地安人集結起來準備要攻擊驛馬車的地方。重要性是:「已識物」(deja-connu) ──早已先認得的某些事物──若重複出現,它的效果是(筆者周星星在此作文字剪接)讓「想像式的建構」跟「真實」沒有明確的分離 (separation)。所以,黑蒙˙貝路禾才說到:見到一位演員,演員跟他(她)所飾演的角色是很難分離的:我們同時看到一位演員以及一位劇中的角色。「『已識物』不僅屬於影片它本身,或也屬於在這個『已識物』之前的『參考物』的系統。」尚-米歇˙弗侯東如是說。

chang.jpg

      他繼續引用王家衛的影片《重慶森林》,用的是王菲的劇照(滿大張、非常亮眼),用的是黑蒙˙貝路禾的句子:「就好像所有一切都同時地──也幾乎是永遠地──在兩個平面上起作用:一是在影像裡面,一是在這個故事所要表現的意念裡面。」(dans l'image et dans son idee que l'histoire incarne.) 

  在「情緒」這一部分,黑蒙˙貝路禾分析了非常多位電影導演的作品:盧米埃兄弟 (freres Lumiere)、侯孝賢 (HHH)、山繆˙富勒 (Samuel Fuller)、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卡爾˙德萊葉 (Carl Dreyer)、希區考克 (A. Hitchcock)、伍迪˙艾倫 (Woody Allen)、侯貝˙布烈松 (Robert Bresson) ……

《重慶森林》(圖:澤東電影)

黑蒙˙貝路禾還引用到法國學者尚-皮耶˙香哲 (Jean-Pierre Changeux) 的著作《神經系統的人》(L'Homme neuronal, 1983)。尚-米歇˙弗侯東在註釋中說明得很好:尚-皮耶˙香哲曾經跟哲學家保羅˙里柯 (Paul Ricoeur) 對話,試圖為自己的神經醫學研究作出美學(跟倫理學)的應用──參見《讓我們思考的東西:大自然和規則》(Ce qui nous fait penser. La Nature et la Regle, 1998)。再提醒:美國神經醫學學者安東尼歐˙達馬修 (Antonio R. Damasio) 的研究讓黑蒙˙貝路禾把丹尼爾˙史登、尚-皮耶˙香哲的神經醫學研究跟斯賓諾莎 (Spinoza)、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的哲學研究「造起橋樑」。
正是吉爾˙德勒茲,讓黑蒙˙貝路禾在《電影的構體》的第三部分「動物性」作出「思考的人」(l'homme pensif) 之結論──之前是『神經系統的人』(l'homme neuronal)。當「思考的觀眾」(le spectateur pensif) 針對所有刺激物(刺激到人類的神經元的事物)作出更深的反思,注意,「思考的觀眾」其實已身陷無人境地,因為,黑蒙˙貝路禾說這個狀態已經類同被催眠。「催眠」,即是本書的第一部分。

  我們不知吉爾˙德勒茲在本書留下多(二聲字)多(一聲字)的影響;只是,在一向敵視吉爾˙德勒茲的巴黎第三大學中,黑蒙˙貝路禾的積極援引已再為本書拉長為「是否應再深思吉爾˙德勒茲?」的討論的必備書籍。

*

(更多內容請參閱: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0918we/Fall.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