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查邦專訪(上)

◎周星星  

上週介紹到本屆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波米大叔的前世今生》(Lung Boonmee raluek chat),《電影筆記》剛好在頒獎典禮前專訪泰國男導演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以下的內容全都是導演得獎前十個小時的心聲。

《電影筆記》問為何會想拍《波米大叔的前世今生》?出於什麼原因?

二○○七年,阿比查邦拍完《戀愛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2006) 後,正跟他的英國製片賽門˙費爾德 (Simon Field)、齊斯˙葛里菲斯 (Keith Griffiths)等一起商討接下來可進行的拍片計劃。這時他注意到一本由僧侶編寫的書,蒐集了不少輪迴轉世的故事,書名是《能記得起他前幾世生命的男人》(Un homme qui se souvient de ses vies anterieures) ──這譯名其實已近乎是『能記得起他前幾世生命』的波米大叔 Oncle Boonmee, celui qui se souvient de ses vies anterieures 的片名了──,講的其實正是波米大叔的故事。於是,阿比查邦決定親自走一趟好探勘地理、人文,從他的出生地往湄公河上游走去,問當地一些能記得起他們前幾世生命的民眾一些問題。「我們見到了波米大叔的三個兒子。然後,我們穿越 Nabua 這個小村莊,我決定整個大隊在那兒停下來,因為我想為展覽活動拍些畫面。」

《電影筆記》說,這是阿比查邦第一次根據一本書來拍片;但阿比查邦強調他並非是在改編他看過的那本書,「我的影片是由那本書啟發靈感,但不是改編自那本書。」他說他和剪接師常常花上好幾個小時一直在看同一個鏡頭,看了好幾百遍,到最後已經沒辦法去判斷這部影片到底是怎麼樣。剛完成剪接後、影片寄給坎城影展選片委員會之前,「我們彼此互望,說『這玩意兒看起來是不是已經有點樣子了?』《波米大叔》是根據那本書啟發而來的,談的是輪迴,但其實更是我童年時候對電影的記憶,電視裡面那些穿著古裝的電視劇伴隨我長大,那時我還很喜歡看漫畫書。」阿比查邦如是說。

《電影筆記》提及阿比查邦的前作《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 2004) 的第一部分,它的功能常常是要帶進第二部分,但第二部分就要帶領觀眾走到另外一個世界;《波米大叔》卻是一下子就已經到了別的地方,幻覺很早很早就已經出現了。阿比查邦說他就是要把這種手法處理成像是回憶 (souvenirs),大腦裡面充斥著各種回憶,常常是沒有什麼順序的。他剛開始也是想把《波米大叔》弄成前、後兩個部分的結構,但很快他就不想再這樣做,因為這部影片要談的,其實一邊是記憶 (la memoire),另外一邊卻是,那個記憶已經消失 (disparition) 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