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尚˙杜歇 (Jean Douchet) 談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杜歇認為侯麥變成《電影筆記》的主編,精神上和楚浮、高達、夏布洛有些不同,其實仍維持著巴贊的精神,因此就是羅塞里尼 (Rossellini) 式的,也就是尚雷諾 (Renoir) 式的,更應該是盧米埃兄弟 (Lumiere) 式的。杜歇說侯麥和雷諾瓦、亨利˙朗瓦 (Henri Langlois) 一起拍了一部片討論盧米埃兄弟的電影:電影,就應該是事實 (la verite);杜歇說高達很快就背叛了這個精神。

《電影筆記》問:巴贊和侯麥之間的關係如何?

杜歇說他們兩人彼此互相尊敬,但各自走自己的路。他認為巴贊有理論思辯的本能,巴贊應該比較像理論家、而不像評論家。「如果他要為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辯護的話,他可不是為『惠勒』這一位作者辯護,他是為『景深』(la profondeur de champ) 這個概念辯護。」侯麥他本人的性質比較接近是評論家,但這不減他自己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的事實。杜歇承認他受侯麥的影響比較大。

《電影筆記》其他的影評人比較想把他們自己的觀點推銷出來,但侯麥不會。「其實,我們可以說其他人比較喜歡誇大,畢竟他們是『少壯派憤怒青年』(jeunes-turcs),但我們不能說侯麥是『憤怒青年』。侯麥不攻擊別人,是他自己常被人家攻擊。」侯麥從來不寫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霍克斯跟希區考克是『少壯派』偏愛的兩位美國導演。

跟其他人比起來,侯麥懂的東西比較廣(譯註:侯麥能直接閱讀德文),他懂音樂、繪畫、文學、建築、戲劇,所以對他來說,電影不須要再為自己辯護,因為「電影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就是因為它跟其它他藝術一樣都是平等的、『創作』。」

所以《電影筆記》問,侯麥是否比較像是一位美學的評論家,而不是製造爭議的評論家? 杜歇說是的。侯麥不是一位形上學的評論家。如果是巴贊的話,他就會區分出影片裡面比較好的部分跟比較差的部分。但是侯麥絕對不會這樣子做。杜歇認為,如果侯麥覺得某一部作品是偉大的話,則每一個部分全都是必要的。

侯麥在一九四六年,以吉耳貝˙寇迪耶 (Gilbert Cordier) 的筆名出版了一本小說《伊莉莎白》(Elisabeth)。《電影筆記》問侯麥跟文學是什麼樣的關係?
杜歇說(當時的)《電影筆記》內部分兩個世代:一是在一九四○年代滿二十多歲的人,例如侯麥、皮耶˙卡斯特 (Pierre Kast)、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Alexandre Astruc)、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acques Doniol-Valcroze),這些人深深地擁有文學造詣;另一是在一九五○年代滿二十多歲的人,指「少壯派」那些人。侯麥就像福婁拜 (Flaubert) 一樣,大約在二十三、二十四歲之際,大概就已經知道他未來想拍的電影會是些什麼題材的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