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五三期(二○一○年二月號)的封面是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所執導的《克萊兒之膝》(Le Genou de Claire, 1970)。原因無它,因為艾利克˙侯麥已於一月十一日過世。整本《電影筆記》,幾乎都是向他致敬的專輯。讓我們來看幾篇訪談跟回憶文章。

說起艾利克˙侯麥,不得不先提到「新浪潮」(Nouvelle Vague),以及「新浪潮」的《電影筆記》派同事:弗杭蘇瓦˙楚浮 (Francois Truffaut)、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侯麥的年紀幾乎大了他們快一輪:當楚浮還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時,侯麥已經是一位三十而立的法國文學老師了。

《電影筆記》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創刊,由在當時極有地位的影評人安德黑˙巴贊 (Andre Bazin) 夥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侯麥在《電影筆記》創刊前就已經跟巴贊他們有了淵源,所以在《電影筆記》創刊後沒多久,侯麥就被巴贊延攬進《電影筆記》的編輯部。此時,楚浮正在德國(的法國軍事基地)服他的「逃兵」(楚浮轉服志願役卻在被派往中南半島前逃兵)的軍法刑期。

侯麥在一九五七年成為《電影筆記》的主編(由巴贊交棒給他)。他的同事大多已經開始拍片,尤其是夏布洛在一九五七年獲得一份遺產(來自他第一任妻子的祖母)後,就迅速地成立製片公司拍攝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帥哥塞吉》(Le Beau Serge, 1959)。侯麥也在一九五九年趕拍他的首部作《獅子座》(Le Signe du Lion, 1959),但遲至兩年多過後才發行本片;票房極為失敗。一九六三年,「新浪潮」運動碰上一連串的票房慘敗的災難,侯麥把《電影筆記》主編的位子讓位給希維特(或被希維特逼退:也是史實);離開《電影筆記》同一年,侯麥跟巴貝˙施洛德 (Barbet Schroeder) 共同創辦「洛桑莒影業」(Les Films du Losange) 製片公司,製作他自己的短片──屬於「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如《蒙梭麵包店女孩》(La Boulangere de Monceau, 1963)、《蘇珊的事業》(La Carriere de Suzanne, 1963)。侯麥要到一九六○年代末期,才逐漸被國際觀眾、影評圈肯定。

尚˙杜歇 (Jean Douchet) 是一位熟識新浪潮運動、也身為《電影筆記》派的影評人(跟導演),他非常熟悉侯麥的初期、也一直是侯麥的摯友。透過尚˙杜歇的訪談,我們可知道很多侯麥的故事。

巴贊曾經和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acques Doniol-Valcroze)、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Alexandre Astruc)、皮耶˙卡斯特 (Pierre Kast) 在香榭里榭大道上創辦了一個電影俱樂部「四九鏡頭」(Objectif 49),因為杜歇他自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來就已經是一位瘋電影人士,所以他常常會參加「四九鏡頭」的影片欣賞;在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侯麥。後來,「四九鏡頭」的團隊創辦了比亞利茲的「歹命影片影展」(le Festival du Film Maudit a Biarritz),杜歇也報名參加;在坐火車的旅途上,他碰見侯麥;在比亞利茲某中學的宿舍裡,他也認識了年僅十七歲的楚浮;於是,這一段友誼延續了六十多年。

侯麥後來自力創辦《電影報刊》(La Gazette du cinema) ──比較像是會員刊物,僅維持半年──,希維特、高達、杜歇都在陣容內。侯麥曾指派杜歇去採訪侯貝˙布烈松 (Robert Bresson)、去《鄉村神父的日記》(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的拍片現場作報導。

杜歇說,除了楚浮在服刑、夏布洛還沒有出現外,其他人都在侯麥居住的學生宿舍、直接面對索邦大學的一個小房間內編輯《電影報刊》;直到《電影筆記》創刊,整個全新的《電影筆記》的精神反而還比較像《電影報刊》,而非一九四○年代末期的《電影期刊》(Revue du cinem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