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傷經驗話驚魂

 

◎花湘琪

  Jonathan Demme 於1991年完成的《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創下全球的好評口碑及票房佳績,一度讓某知名電影雜誌戲稱到圖書館借閱精神分析相關書籍的讀者變多了。如若傳言屬實,無疑讓電影對於教化人心、建立書香社會的功績再添上一筆。

  《沈默的羔羊》一片中所呈現的童年創傷性經驗、變裝癖、性別倒錯、人格分裂……等,均曾在當年掀起精神分析與電影研究者的討論熱潮。然而,企圖將佛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巨擘的思想結晶運用於電影理論研究中的人,如果不把希區考克這位緊張大師從太平洋中找回來共襄盛舉的話(註一),可會惹得他老人家不高興的。因為不管是從犯罪心理學或是創傷性經驗的角度切入,希區考克的作品都能提供絕佳的教學範本,讓電影與精神分析研究者樂此不疲。

  談到精神分析,不能不提希區考克的經典之作~《驚魂記》(PSYCHO,1960),影史認為該片為其一系列心理分析作品的顛峰。它不但開創了著名的浴室凶殺經典蒙太奇,也蘊含了豐富的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符碼供後人解讀。雖然電影結局略嫌畫蛇添足的安排了一位心理醫生為觀眾「?明」兇手的犯罪動機與心理狀態,卻也無損影迷從中追尋佛洛伊德蹤跡的觀影樂趣。

  許多電影編劇都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忠實實踐者,他們喜愛以創傷性經驗來設定角色行為背後的動機,所以越戰老兵有所謂的「越戰創傷」,《沈默的羔羊》裡的Starling戮力營救被綁少女是因為童年目睹羔羊被屠宰所衍生的救贖心理。《驚魂記》裡貝滋旅館的老闆、這位清秀大男孩諾曼殺了母親與其姦夫,因此他時常變裝成自己的母親殺害前來投宿的年輕女孩,以作為壓抑情緒的發洩及懲罰自己的方式。他們都是因為早年的創傷經驗而影響日後人格發展的典型。

  佛洛伊德以「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及「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來描述男孩/女孩的戀母/戀父心理狀態,最終目的都在於獲得「認同」以取代父(母)親的位置。有趣的是,諾曼既有「厄勒克特拉情結」(仇恨母親)、復有「伊底帕斯情結」(依戀母親)兩種性格交替,再加上嗜好保存動物標本及母親屍體的「戀屍癖」(necrophilia),使他與後繼的人魔漢尼拔博士相互輝映,提供了喜好精神分析者無法忽視的臨床病例。

  希區考克的電影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是因為這種角色性格深層的複雜性可供後人不斷的挖掘、解讀,建構出一個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懸疑緊張王國。試想,當四十年後,有誰還會記得那部2007年全球票房總冠軍電影裡男主角模糊平板的臉孔與性格時,《驚魂記》裡的諾曼卻仍然是學者影迷們持續鑽研分析的經典範例,證明了就算是故弄玄虛、嚇死人不償命的商業電影,也可以創造出令人津津樂道的角色,永垂不朽。

註一:希區考克於1980年4月29日逝世,家人將其遺體火化後灑落在太平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