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依尼的歧路電影館


◎孫松榮

  策展人-評論家,這另一代受到朗瓦影像操作影響深鉅的後繼者,實屬以當今活躍於歐洲大小美術館進行跨影像藝術的策展活動的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ini)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實上,巴依尼(或加上高達)和朗瓦一脈相傳的理念譜系(filiation)是以雙重性的方式──即書寫和影像實踐──加以繼承與展現出來的。首先,巴依尼曾經擔任過法國電影資料館的館長達十年(1991-2000)。期間,他積極地投身於放映廳的擴建,以及推動影片(默片、實驗電影、古典與當代電影)的典藏、保存、修復與策劃等慣例活動。與此同時,他致力於整合電影資料館與電影學界的關係,構建電影理論/美學(史)的論述。這一階段的重要成果是出版了《電影資料館》(Cinematheque)〔爾後易名為《電影季刊》(Cinema)〕的學術性刊物,以及和賈克.歐蒙(Jacques Aumont)與尚.杜謙(Jean Douchet)等人合作創立了至今仍每年持續開講的「電影藝術史學院講座」(Conference du College d'Histoire de l'Art Cinematographique)。

  除了將電影資料館導向歷史、美學以及和各種傳統藝術類別的互動研究發展之路線,巴依尼的新穎之處也在於將運動音像的觸角延伸至當代藝術的領域中,力圖探究電影和其他新興視覺藝術的異同甚至是譜系關係︰和法國弗雷諾國家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合作舉辦的展覽與彙編的《藝術與第七藝術: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典藏》(L'Art et le 7e art : Collections de la Cinematheque francaise, 1996)及《投映︰影像傳送》(Projections. Les transports de l'image, 1997)是這期間重要的代表作,亦是奠定後來「被展示的電影」(cinema expose)的重要基石。

  1990年代的巴依尼,在上述的出版品中並非只是擔任主導和彙編的功能性或象徵性角色,而是以評論家的身分對整體的視覺影像,尤其是作為運動音像的電影進行一種集歷史、科技、美學與文化等面向的理論思考與書寫。確切而言,從他這期間在不同的期刊〔譬如《電影資料館》、《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藝術月刊》(Art Press)、《電影通信季刊》(Trafic)等〕與合集上所刊載的文章,乃至著作《保存,展現》(Conserver, montrer. Ou l'on ne craint pas d'edifier un musee pour le cinema, 1992)和《電影,一種現代藝術》(Cinema, un art moderne, 1997)的出版來看,巴依尼向來都是以位居於電影史學家與理論家的位置對電影的典藏、保存和修復(膠捲作為影像投映的載體、顏色的還原及作為文化資產的電影面臨新媒體的挑戰)、電影的現代性(默片時期和戰後各種不同流派的導演作者所形構出的一種高度即興與未完成的創造性範型,及對藝術所展現的意志),以及電影的殊異性問題(運動音像的形象性、典範性與當代性課題)發表極具抱負的書寫。(本文摘錄自即將出刊之《電影欣賞》第13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