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瑙表現主義電影中的變形與臉孔


◎陳平浩

   穆瑙(F.W. Murnau,1888-1931)是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重要的導演之一,在威瑪德國大片廠拍攝過多部電影,納粹興起之際出亡美國,最後卻在一場車禍中意外身亡。若以電影史中表現主義電影之顯影與傳承來看穆瑙的作品,或許不如佛列茲朗那麼忠實於、進而發揚此一傳統;然而,若以穆瑙本身所承傳的另一個傳統,意即「藝術史」的觀點來看 (穆瑙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曾是海德堡大學一名藝術史學生),我們似可在他的片中發現許多「變形」與「臉」的「旅程」與「痕跡」─別忘了藝術史中一支獨特的肖像畫傳統,以及,如巴伊尼所言:藝術史本身就是一個影像旅行、流動、轉幻的變形史。

病毒細胞之轉型與衍異:《吸血鬼》(Nosferato,1922)

  穆瑙的《吸血鬼》改編自Bram Stoker的哥德式恐怖小說始祖《Dracula》,描述德國不萊梅小鎮的地產公司職員強納森,遠赴東歐古堡與買主德古拉公爵簽約。誰知德古拉竟是吸血鬼,吸了強納森之血後,又覬覦他的妻子妮娜,遠渡重洋來到了不萊梅,將棺木移入新居,同時也帶來了致命鼠疫,小鎮自此交錯著一列列出殯行伍。最後,妮娜以其純潔之身體與鮮血,誘惑德古拉、使他日出時仍流連忘返…。

  魑魅般的吸血鬼,遭受遙控而瘋狂的人們,線條歪斜的地景、內室、與構圖,光線與暗影的反差與交錯…等,皆屬於表現主義傳統中的「瘋狂鬼魅主題」以及「光影變形美學」。除此之外,穆瑙在這部片中不只歪斜了空間、扭曲了影像、翻攪了人物內裡,他甚至還讓「時間」也變形了:片中有一幕令人發噱的、近乎卡通化的「快動作幽靈馬車」,乃是穆瑙巧用影格幻術「扭曲時間」的實驗之一。甚至,片中的敘事,有如單一時間光束穿過了一面歪曲稜鏡,折射出多層的變形時間:片中的日記體、歷史記載 (吸血鬼傳說)、與現在式巧妙拼貼;而時間並置、平行剪接、敘事交錯的手法,也讓此片似乎在一種極為現代的「共時性」裡,製造出一個充滿了異質時間的銀幕空間。難怪,日後荷索與柯波拉皆為此入迷而翻拍新版本。

  另外,片中反覆出現的「拱弧構圖」,譬如拱門、穹廊、塔尖等,也和肖像畫的橢圓外框暗中呼應:「地產商交易」與「掌心尺寸的肖像畫」同為十九世紀布爾喬亞階級興起時的產物,吸血鬼似乎正是為了吞噬這些產物飄洋而來─片中「圈入/ 圈出(Iris)」的電影換場語言,一方面像是偶然替片中人物造像(肖像畫),另一方面也帶有邪惡黑暗進行開闔吞噬的意象。片中吸血鬼的身體被詭異地拉瘦與抽長、獐頭鼠目,恰是黑死病鼠疫的載體,牠同時亦為凡赫辛博士顯微鏡底下捕蠅草與食肉水螅的化身─自然科學與魔魅夢境、人體與動物有機體、十九世紀光明小城與東歐闇黑古堡,就在此時被抹滅了界線、重合且混淆了起來。(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