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介紹一部長達兩小時又三十八分鐘的紀錄片,《電影筆記》十月號照例為這位重量級導演作大篇幅的評論。

 

       該大師級導演是美國人弗雷德里克˙懷茲曼 (Frederick Wiseman),很可惜到今天為止,似乎還從未有過一屆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大力地介紹他。他出名的地方是:拍一部紀錄片絕對超過兩個小時,而且專門「攻擊」官方單位 (institution)。

 

La_Danse_fenetre.JPG 

 《舞蹈: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團》

(圖:周星星提供)

 

      這部紀錄片是《舞蹈: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團》(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era de Paris),場景都在巴黎軋尼耶歌劇院 (Opera-Garnier) ──自從巴士底歌劇院 (Opera-Bastille) 開幕後,就得特別強調是軋尼耶那一幢。這不是他第一次拍攝國家芭蕾舞團:一九九五年,弗雷德里克˙懷茲曼就曾推出《芭蕾》(Ballet),長達兩小時又五十分鐘,記錄「美國芭蕾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er)。為什麼又要再拍一部關於芭蕾舞團的紀錄片呢?其中的一個很明顯的理由是這位熱愛「運動中的藝術」(l'art du mouvement) ──因此不要誤解成是體能的運動 (sport) ──的紀錄片導演,既重視「工作」(travail)、也在乎「劇場性」(theatralite)。再是巴黎歌劇院的性質跟美國芭蕾劇院不太能類比,因為巴黎歌劇院肩負著「國家級舞蹈:芭蕾」的民族色彩的任務,同時也是高度複雜的國家機構 (institution)。
      以上是夏洛特˙軋松 (Charlotte Garson) 的分析。她特別點出:弗雷德里克˙懷茲曼其實也拍過一部跟法國有關的紀錄片:一九九六年的《法蘭西劇院,或演出來的愛情》(La Comedie-Francaise ou l'Amour joue),長達三小時又四十三分鐘。該紀錄片並不只是單純地呈現怎樣彩排一個劇碼;而是,探討法蘭西劇院強勢的工會組織怎樣搞抗爭,因此正是導演所想要的「權力」(pouvoir) 之執行的主題。

 

      例如在《舞蹈: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團》一開頭,藝術總監碧姬˙勒菲弗禾 (Brigitte Lefevre) 就聲明挑選舞者的嚴格標準。「(巴黎歌劇院)這單位,是非常講究階級地位的 (hierarchique)。」如果舞者沒能達到高標準的話,「就會像是一輛跑車,但你只開它時速八公里的速度!」夏洛特˙軋松因此說,在這單位,就是達爾文主義為最高準則 ,最適者才能生存;而像她這般的藝術總監,則是終於攀到巔峰的位置。

 

      弗雷德里克˙懷茲曼也在拍攝期間碰到一件「超級幸運」的事:巴黎歌劇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罷工(至目前為止僅此一次),就被他碰上了。因此,該紀錄片將不僅呈現極其嚴苛的舞蹈訓練過程,也記錄跟表現像這樣的國家單位,一旦遇上罷工,工會將怎樣跟國家機器的代理人(高階行政人士、官員)進行權力鬥爭與政治談判。

 

      夏洛特˙軋松故意引用片中的句子來稱讚弗雷德里克˙懷茲曼的劇本編寫,複雜的結構仍呈現出完美的成績:
     「就是這麼簡單,就是跟下流一樣簡單!」

     「他(她)的努力,是不是很棒?」

     「尤其是,這樣的工作,是很音樂的!」

 

      除了《世界報》不太喜歡該片,《電視全覽》(Telerama)、《解放報》(Liberation)、《人道報》(L'Humanite)、《正片》(Positif) 跟《電影筆記》都給予極正面的評價。

 

 

 

*

 

 

第649期全文連結: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106/10-1.htm

《電影筆記》前期索引: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106/F.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