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獎的產業需求、藝術價值與因應趨勢

《熟男》 《一天》

文/廖金鳳

金穗獎最大的功能,就是為台灣電影創作發掘新進人才,對於年輕或學生電影工作者而言,也是他們展現創作才華的最重要舞台。比起台灣一年到頭、持續不斷的大大小小影展或競賽,金穗獎也算是競爭最激烈、最具代表性的影像創作競賽;從逐年漸增的參賽作品(今年報名參賽的作品接近250部),我們也大致可以看出,這批來自或已進入職場的年輕影像工作者、或是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學生創作者,這些即將可能推動台灣電影創作新血們的成就。

金穗獎如果是台灣電影的未來,相較於金馬獎或台北電影節,它或許應該具有更為寬廣的可能性,一股我們期待的豐富潛力。另一方面,如就現在競賽分類項目而言:(一)一般組的劇情片、動畫片、紀錄片、實驗片,(二)學生影片組,我也以為我們可以就台灣目前電影產業的狀況、電影藝術的價值,以及影視媒體當下發展的趨勢,期許這些創作者或作品日後的發展。當然,產業的需求和藝術創作的強調,有時候會是衝突的,而各類別目前的發展狀況也不甚一致,這些落差的現象,無疑也將反映在評審們的不同取向,以及最後評定的獲獎結果。至少就我的主觀見解,以下是我對本屆金穗獎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我以為特別值得一提和鼓勵的作品。

《房間裡的戰爭》 《咖啡戀人》

總體而言,一般組的劇情片和動畫片,可說是今年表現最突出、整體水準提升、競爭最為激烈的兩類。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們從劇情片類中,選出三部表現傑出的作品,它們的成就比起日前戲院映演的三段式影片《茱麗葉》,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時代照相館》的攝影、場景或美術,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技術水準整齊之外,丁強的幾個故事(比起《36個故事》)也能醞釀逐漸深入的情感,我以為它是今年最具劇情長片潛力的作品。《生日願望》和《一天》都成功地刻畫難以面對的困境,特別是對於小孩的殘酷現實,兩部看完之後令人心情沉重的作品。

《時代照相館》 《生日願望》

《馬嘎巴海》是部令人賞心悅目的影片,聰明精心的音效和配樂,成功地融入故事之中,一部能夠討好多數觀眾的理想短片創作。《8624》是我心目中那種充滿豐富意象、能夠激發多面欣賞和沈思的難得作品,這部報名「劇情片」的創作,或可以近年西方常見到的「假紀錄片」視之;它們最好的時候可以像《人咬狗》(Man Bites Dog, 1992)一般,警惕我們受制於紀錄片特定形式與現實認知的僵化觀影經驗,最糟的時候可能像《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弄巧成拙。《8624》的搖晃主觀鏡頭、針孔畫面、偏斜取景、黑白/彩色、紀實/安排,導演巧妙編輯之後,主要的插曲終了也能感人,台灣電影難得一見的精彩創作。

《馬嘎巴海》 《8624》

今年的動畫大致可以《櫻時》和《神畫》為代表,它們也展現出近年台灣動畫納入強烈「中華」或「台灣」文化符碼的創作企圖,以及採取「國際風格」或「個人特色」的創作策略。在這股借助數位科技、凸顯攪和老祖宗文化遺產的時代,《神畫》精緻的技巧,除了強調國畫寫生的逼真與生動,更令人讚賞的是片中的鍾馗和怪獸之戰,幾乎是媲美《功夫熊貓》中阿波和殘豹的激烈對戰;這部能夠兼顧主流娛樂和在地文化的創作,你很難不喜歡。《櫻時》有更大的企圖,它的繽紛、濃烈色彩和配樂,鮮活地表現出台灣廟會民俗活動的熱鬧與幻想,或許故事稍顯複雜,仍是部值得鼓勵的傑出作品。。

《櫻時》 《神畫》

《熟男》與《彼岸》都展示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現代或傳統的畫風,相較之下《光之塔》則有清新、浪漫的情懷。總之,期待這些創作者或作品都能在日後,發展成為「動畫長片」或「動畫系列」的成就。

《彼岸》 《光之塔》

今年的紀錄片類與實驗電影類,我認為比較停滯不前,沒有太多令人驚艷的凸出作品。台灣的紀錄片創作或許蓬勃、也或許曾有一段「顯學」的風光,總體而言,我以為形式上創意保守,題材的開發也平淡無奇。我們還是看到多年來環繞的主題:社區生活或人物、身心障礙或罕見疾病、弱勢族群、天災、性別或性向、民俗或廟會、老人或小孩、環境保護,以至於自己的親朋好友等常見的題材;普遍單調的形式是:觀察式的「客觀鏡頭」、「講話人頭」的訪談、散漫的敘事、現實世界的「寫實」聲音、常見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的旁白、現場光源、說明字幕的運用等。我主觀地以為,今年值得鼓勵的只有兩部作品,郭亮吟繼《綠的海平線》(2007)之後,再次表現介入過去、重寫歷史的《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以及我們難得見到朱全斌借助重建事件、動畫表現、朗誦、舞蹈等技巧敘述,極具創作企圖的《聖與罪》。

《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 《聖與罪》

金穗獎或許開始於一股「實驗精神」,只是歷經幾十年之後,這個強調實驗創作的意義和美學,我都以為在實踐上或該有另一新的局面。《待以名之的事物》與《Reflect》,兩部(應該是)分別以35mm和16mm創作的影片,前者精緻的攝影和音效,影像和聲音都被放大,無論它的「寫實」或「待以名之」的企圖,都像告訴我們「電影是如何拼湊起來的」,而後者的失焦、重複動作、分割畫面,都在凸顯攝影機的機械裝置或攝影的光學操作過程。無論如何,實驗電影的強調反射性或影像的物理性,都是可能即將過去的「膠片經驗」,也因此我覺得在此數位時代,它們可能開始「無關緊要」了。剩下的就是有一個(可能是)爸爸、一個(可能是)媽媽(或姐姐)、一個小男孩,還有一隻看來一直遭受凌虐的公雞,如果有情節,大約是殺妻兇案的「實驗敘事」《房間裡的戰爭》。

《待以名之的事物》 《Reflect》

學生影片組一向是參賽的大宗,今年特別的現象是劇情片顯得比較弱勢,《焉知水粉》和《覺悟的腳步》是兩部比較傑出的創作。動畫影片或許比較討好,也容易令人印象深刻,《咖啡戀人》和《抓周》兩部3D動畫都有極高的娛樂價值,就此而言成績不在一般組的《神畫》之下;相較於《神畫》,《綠.柳》有更濃厚的國畫人文、山水氣息,而且注入「女性主義」的敏銳筆觸,特別值得一提。 總體而言,今年金穗獎的傑出作品有一共同的現象,它們大多獲得來自「新聞局短片輔導金」、「文建會敘事短片補助」、「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或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像創作補助,因此也都有比較好的製作條件。另一值得一提的現象是,動畫作品除了來自比較重視敘事訓練的台南藝術大學和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創作之外,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一批強調設計概念,來自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相關系所的傑出作品。

《焉知水粉》 《覺悟的腳步》

總體而言,今年金穗獎的傑出作品有一共同的現象,它們大多獲得來自「新聞局短片輔導金」、「文建會敘事短片補助」、「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或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像創作補助,因此也都有比較好的製作條件。另一值得一提的現象是,動畫作品除了來自比較重視敘事訓練的台南藝術大學和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創作之外,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一批強調設計概念,來自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相關系所的傑出作品。。

《抓周》 《綠.柳》

臺灣科技大學的積極參,說明的正是「電影」與「數位內容」密切相關的發展狀況;更廣泛地說,金穗獎或許應該思考如何納入或因應「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更大趨勢,就此而言,特別是前述有關「實驗電影」類別的考量,當下影像創作最具「實驗」或「創新」的現象,可能是那些我們稱之為「多媒體」、「新媒體」或「數位媒體」的影像創作,這些目前我們看到的許多「數位短片」競賽活動,可以古根漢基金會和YouTube合辦、全球徵件的「創意短片」(Creative Video)為代表(參見http://www.youtube.com/play網站上的25部入選作品),也或許可以作為日後思考組別分類的參考。

(本文作者廖金鳯,係本屆金穗獎評審,現任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本文原發表於金穗獎特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