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電影面面觀 學術圓桌論壇(四)

侯孝賢/導演、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理事長

今天我就同為電影導演的觀點出發討論李行導演的作品。電影其實就是導演作者本身的替身,因為電影中的種種,皆是先透過導演的眼睛看到後呈現出來。與李導演相比,我與他拍片的風格思想,其實大同小異。而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時間相差了二十年。我們這一代的導演其實是在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欲改變台灣電影思想的策劃下,在李行導演的作品中找到方向,聚集了當代諸位電影人,一起開發作品。所以當時台灣新電影的中心思想,其實跟李導演電影的核心路線是一樣的,都是在討論表達那時候的當下及成長的記憶。除了時間的不同,我與李行導演作品還有的不同,在於結局的看法。他的電影都會有一個清楚呈現的結果,而我的電影往往沒有結果、結局是移動的;而且我的作品中看不見同期作品中的「批判」,因為所有的人的存在皆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到處轉換的成長背景一般。

其次是取材的方向,從小大量閱讀武俠與文藝小說的我,電影作品的表達形式深受文學的影響。雖然與李行導演的文學表現不同,但是其基本是相同的。我們的成長教育背景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也都傳承延續了傳統的精神,所以有所共鳴。我個人的感覺,台灣電影真正是由李行導演開始,他的電影真正面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現實題材。再者,李行導演成立自己的公司,讓曾在李行公司工作過的我學到,擁有一個自己的工作班底團隊在電影的生產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另一個我與李行導演雷同的,是對電影所堅持的信念。李行對電影的堅毅信念是來自他沒有什麼物質的慾望。物質慾望低,受外在事物的影響和誘惑不高,便能心無旁鶩的堅持下去。我的背景和個性養成,是在重重困難的電影生涯中,對電影所抱持的執著信念,其實跟李導演相同。
近年來跟隨李行導演到中國大陸發展交流,發覺現今大量發展的中國大陸的電影,因為文化大革命而缺少已經斷層的中國文化核心。他們看不到自己文化的珍貴資產、看不到自己當下的現實題材,拍攝的大多是外來電影的型態。還好現在時機成熟,在兩岸交流之下,華語電影如果能融合對岸所接收外來的多元化電影型態,加上台灣傳承的文化核心,相信能再開發出新一層次的電影作品。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