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部《西廂記》:製片環境與藝術成就

文/洪光遠

【編按:有「元雜劇的壓卷之作」稱號的《西廂記》,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1260-1336)改編自唐代詩人元稹(779-831)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這是一齣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愛情故事,劇中「紅娘」的角色,已成漢文化中的「媒人」代名詞。本館明(18)日登場的六月份活動,「百年華語電影風華(一):啼聲初試的年代」專題,將選映《西廂記》(侯曜,1927)一片。它雖然是默片時期的作品,製作技術與環境容有其侷限,但還頗有可觀,其「破局奇詭,兼且驚喜處處」,甚至被認為是《西廂記》諸多版本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部。此外,本文還介紹另外三個版本的《西廂記》,藉以探討製片環境與藝術成就之間可能的關聯。】

電影雖號稱第八藝術,偶爾也兼具教化的功能,然而對一般觀眾來說,通常只是娛樂商品。由於攝製一部電影所費不貲,為了「將本求利」,賣座票房,便成了必然、甚至是製片最重要的考量。為票房計,尋求、籌拍一部大眾有興趣的題材與類型的電影,正考驗著製片家的眼光與智慧。除了少數能精準地搶先推出某題材或類型影片,而引領風騷、帶動潮流的影片外,大多數電影製片,只敢跟著流行走,搶分一杯羹,以免血本無歸。除此之外,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或文學作品中尋找拍片題材,也不失為降低風險的作法。「西廂記」即是一部從默片一直到80年代都不斷被重拍的電影,在此不妨拿電影史上同樣名為「西廂記」的四部作品,來談談各個年代製片環境對影片所造成的影響。

1927年民新公司所拍的默片《西廂記》,編導是第一代影人侯曜,由民新老闆娘林楚楚飾崔鶯鶯、民新經理女兒李旦旦演紅娘,梨園藝人葛次江演張生。參與的工作人員,多是同好或親人。由於默片之故,原著的文學詩詞吟唱之美無緣呈現,只好借助表情動作與畫面來描繪劇情,因此孫飛虎之擁兵作亂、白馬將軍發兵馳援,以及兩隊人馬的對陣廝殺等動作場面,即不斷以遠景呈現,重覆再三,而占去了全片不小的篇幅。此外,由於當時技術上的問題,無法呈現出夜景,以致夜禱一幕,只見鶯鶯與紅娘光天化日下,捧著香爐到庭園,而僅在其間穿插上一個畫有圓月與疏星的景片,聊備一格。雖嫌簡陋,仍不失為因應之道。儘管製片環境有其侷限,全片最值得稱道的是,張生赴京趕考、夜宿客旅時,夢見鶯鶯來會,而孫飛虎來犯,導演即以大小幻化及飛天特技等超現實的手法,頗能描繪出當時張生相思之情與「以筆桿戰勝槍桿」的得意情狀,堪為華語電影史上的經典場景。

1938年國華公司柳老闆逮住因《馬路天使》走紅的周璇(認她為乾女兒)這棵搖錢樹,接連拍了數部賣座的歌唱片後,同時為因應當時日方禁止上海影圈拍攝如《木蘭從軍》等古裝愛國影片、以傳播抗日思想的禁令,再推出了這部古裝歌唱片。本片由張石川導演,編劇與作詞為才子范煙橋,以及兩位當時名作曲家黎錦光與嚴華(周璇夫婿)編曲,再加上「風流小生」白雲演張生,慕容婉兒飾崔鶯鶯,及周璇的紅娘,這等陣容,片才開拍,幾乎已嗅到銅鈿氣味了。雖就影片本身來說,除了幾首流傳下來的名曲外,可說是乏善可陳,但當年卻是轟動影壇、堪稱傳頌一時的鉅片。不過只要稍微注意,仍可發現不少因陋就簡之處,尤其片中插曲,除了「拷紅」、與「月圓花好」兩首名曲外,其他多的是草草編就,其中多首曲子居然還是手風琴伴奏,足見一味求快下,多少犧牲了影片應有的水準。不過范煙橋還是藉由片中幾首曲子,表面上在描寫酒肉和尚與張生有不甘為囚的凌雲大志,仍成功地偷渡了抗日的理念。

1978年台灣當代影業公司拍攝的黃梅調電影《新西廂記》,導演廖祥雄,編劇貢敏,作曲作詞分別為當時流行歌曲的名家駱明道與莊奴擔綱,演員有楊麗花(張生)、翁倩玉(紅娘)及新人王寶玉(崔鶯鶯),也稱得上是陣容堅強。何況廖導與翁曾合拍過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古裝片《小翠》,劇中小翠嬌俏的角色性格,與紅娘差堪比擬,此次再度合作,再加上本土天王的加持,應該是精彩可期的。然而看完全片,卻是相當令人失望。音樂部份,是最大敗筆,與邵氏舊作相較,高下立判。畢竟流行詞曲音樂人,還是作不來以典雅古韻見長的黃梅戲曲。其中最令人不忍卒睹的,是原作清麗脫俗的詩作,居然被改得不知所云,(如「月色容紅顏(溶溶夜) 花應即盡(陰寂寂)春」等,不勝枚舉),希望只是字幕後製的問題。然則即便如此,也是不容輕忽的過失。此外,楊麗花的幕後配唱也是一大失誤,不僅缺少楊本身中低音的魅力,音色反而既高且尖,深感刺耳,很難令人相信,這會是出自翩翩君子之口。至於廖導與翁倩玉的二度交流,也未擦出應有的火花,也許是時不我予,年近而立的翁,已難再重現少女嬌俏的神態了。

綜觀這四部《西廂記》,約可窺知:華語電影的拍攝,深受當時製片生態環境的影響。默片時代的《西廂記》,因製片條件的不足,反而激發影人的創意;孤島時期的《西廂記》,有了文人才子投身創作,不但提昇了影片詞曲的水準,還巧妙地偷渡了愛國思想,更為後人留下了兩首代代傳唱的名曲;邵氏黃梅調的《西廂記》,結合當時最佳人選,傾力拍攝出堪稱經典的作品;台灣拍攝的黃梅調《新西廂記》,看似結合了當時的最佳陣容,卻因所用非人,加上製作不夠嚴謹,使得全片成績,大打折扣。足見要成就一部好電影,理想的製作環境與本身的嚴謹監控,是缺一不可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