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丁:懷想台語片

《康丁遊台北》

文/林奎章

二○○六年初冬,適逢台語片誕生滿五十年,電影資料館籌辦「戲夢五十」台語片影展,並且以康丁先生的《康丁遊台北》作為開幕片,邀請了主角康丁擔任晚會特別來賓。當時筆者尚為初次接觸台語片作品的研究生,遠觀康丁既親切又風趣的身影,這個機緣堅定了自己投入本土電影研究的動機。

台語片在台灣電影史上是很特殊的片群,基本上可以用「混種」來形容它們:為了商業考量,無所不用其極地拼貼各種吸引觀眾的元素。在二○○七年另一場紀念性的活動中,用了「酷蒐」(Kuso)一詞形容台語片;以現在流行用語的「山寨」其實更為貼切,製作者莫不以吸引票房為優先,翻拷屬於其他國家的電影產品,像是日本文藝電影和遊俠電影、美國諜報及西部片、歐洲生殖教育影片等。這些光怪陸離的影片現在看起來匪夷所思,原來都有歷史和產業脈絡可循,過去電影學者們大致認定它們是粗製濫造的產品。然而,筆者認為台語片可以有更有趣的看法 - -就是因為台語片引用了別人的文化元素,我們更可以知道自己文化的特質,還有我們在世界電影的脈絡下所處的位置。

本名張錫圭的康丁先生可能是一個具體而微的有趣例子。「康丁」,這麼本土化的藝名到底有什麼來源或義涵?目前除了得知是由魏一舟導演取名之外,並無其他線索;但觀察其銀幕造型,其原型應該是來自墨西哥喜劇明星「康丁法拉斯」(Cantinflas,本名Fortino Mario Alfonso Moreno Reyes)。這位拉丁美洲的喜劇泰斗,以赤貧的鄉下人及城市流浪漢為固定的銀幕形象,賦予這個角色「鄉下人進城」的喜感和質樸性格;卓別林曾讚譽他為最佳喜劇演員,甚至還有「墨西哥的卓別林」之稱。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為一九五六年版《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演活了逗趣的僕從角色。

《康丁遊台北》台灣的康丁,早期以歌手身分出道,唱片封面上的造型設計,留下了十分明顯的模仿線索,兩撇鬍子的造型相當滑稽可愛!另一方面,他被魏一舟導演發掘進入電影圈,再以八字鬍、瘦巴巴的形象演繹屬於臺灣本土的故事。同樣是浪跡天涯,《環遊世界八十天》在豐富色彩和恢弘音樂之中展現異國情調的奇觀,展現好萊塢製片的雄厚財力;《康丁遊台北》卻是孤苦浪人的遊記,主角康丁靠著補破傘的本領從外地來到台北,為的是尋找當年丟下自己和母親的父親。故事中途挺身相救盲女雪英並協助她醫治眼睛重見光明,兩人攜手走向未來。這樣子的故事看似公式化,但顯現的是當年台灣觀眾想看到的劇情和價值觀。而後,康丁參與的其他台語片(不論以主、配角身分演出)如《星夜離別》、《再見台北》、《張帝找阿珠》,也都重複著「流浪」、「離別」、「遺棄」的母題。

電視興起之後,康丁轉進電視圈發展,近年重要作品之一是二○○七年公共電視的《出外人生》,以「講古仙」的角色入圍電視金鐘獎男主角。這齣刻畫一九六○年代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外地人來到台北大都市求生存的故事,六○年代台語類型片的劇情由此還魂,由當代年輕演員詮釋「火車送別」、「情人分離」、「逼良為娼」、「浪子回頭」等配方劇情;但是從文本格局、拍攝技術到表演方法都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康丁演出「講古仙」有隱喻上的重要意義,揭示他在台灣戲劇界中是一個忠於職守的「說故事的人」。

能從年輕演到老,這本身就是很難得的事情,而康丁將原本屬於拉美電影文化的康丁法拉斯原型,轉變成台灣本土的文化記憶,用幽默風趣的表演方法來詮釋小人物的生活,帶給觀眾歡樂和希望的感覺,又是另一可貴之事。我們稱他為「台灣的康丁法拉斯」或「台灣的卓別林」都不恰當,因為他已經是「台灣的康丁」。

(本文作者係台語片研究者,評論文章不代表本館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