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雞排英雄》夯到《陣頭》的行銷-范健祐訪談(下)

 

訪問、撰稿:老嘉華
錄影照相:葉聰利/圖片提供:傳影互動 
時間地點:2012年3月1日 本館電影教室

(續前期)

經過臺灣電影不景象的沉潛期,范健祐在《一八九五》找到專長發揮的萌芽可能,而後又在《雞排英雄》有了施展身手的機會。

「其實《雞排英雄》的劇本寫完以後到開拍,中間經過很多修改,我是開拍前一個月被叫進去當救火隊的。因為那時候導演希望有六十攤到一百攤的攤車要進來,可是因為前製拖太長,又碰到下雨,還有,本來並沒有要花到五、六千萬來拍,到後來要花五、六千萬來拍的時候,才知道編制是不夠的,所以趕快把我拉進來。因為青睞公司知道我的實力在哪裡,我是善於溝通的,我會去跟廠商、攤商溝通,跟他們搏感情。基本上,製片就是要用他三寸不爛之舌去解決問題,像我要去找夜市攤商,他們的生活是,下午起來然後做生意,晚上生意做完,就開始喝酒。他們做生意的時候,沒辦法去跟他們溝通,所以我只好下了班先休息,晚上十二點、一點再去找他們,跟他們喝酒、搏感情,這樣搏搏搏,他們就說好。就是這樣慢慢跟他們溝通。」

「我在日本學的市場行銷,剛回來臺灣的時候,其實還用不到,因為沒有那個環境。那時候臺灣,我記得《超級大國民》全省都還有四十八個拷貝,那時候還有大世界院線,我記得我們那時候還到高雄剪片,可是到了《超級公民》的時候,才只有六到八個拷貝,中間其實才隔三年而已。所以我學的市場行銷當時沒辦法運用,只是醞釀,在這段時間,我也在電影資料館的《電影欣賞》,撰寫日本電影的市場分析,還有動態。大概寫了幾年,所以我對日本的市場情況一直在跟進,直到接《一八九五》,還有《雞排英雄》和《陣頭》,這些終於可以用得上。

「像《雞排英雄》的時候,那些攤商他們不缺錢,他們在意的是有沒有受到重視。他們第一天、第二天來,在現場可能覺得很無聊,可是後來,像豬哥亮會去跟他們打招呼啊,他們就覺得不一樣,然後他們就會把攤子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到後來,光是這樣還滿足不了他們,他們還要軋一角。因為拍攝中途會有記者去,就要安排比較人多熱鬧的大場面,他們就會安排在前面,結果第二天發現自己出現在報紙上,他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然後他們就會很積極。否則,剛開始他們甚至還懷疑過我是不是詐騙集團,可是,詐騙集團去個一、兩次看看沒有結果,應該摸摸鼻子就走了,那他們看這個范製片怎麼還會來第三次,甚至「七顧茅廬」,他們才覺得這可能是真的,然後才進來。等到後來開拍,氣氛漸漸起來了,他們有些甚至還自己加碼。

「《雞排英雄》的情形其實有點像《艋舺》,它是step by step,它知道過年要上映,然後往前推算什麼時候拍。那時《雞排英雄》其實在等一個很台的大咖,可是他一直沒有辦法讓自己認同『我是一個台客』,所以後來錯失了這個機會。那時候有人建議,藍正龍私底下很台,我跟藍正龍也合作過,覺得他雖然不算台客代表,但是有台客的成份。其實,《陣頭》我們也曾經在等一位很台的,後來也沒有。所以,最後以結果來講,《雞排英雄》創造了一個藍正龍,他成了億萬男主角;《陣頭》一個柯有倫,一個黃鴻升,還有瑪利亞,意外栽培出了新人。」 「所以,那時候《雞排英雄》的操作,市場方面,我們會去抓一些置入行銷,抓一些廠商。這部片本來不是想用五千多萬來拍,原來是想用兩千、三千萬,所以那時本來也有創投要進來,可是,創投覺得兩、三千萬太小了,連他們的尾數都不到。然後,我們那時候用了一個成本觀念、風險觀念,一股是五百萬,不夠的部分我們後面再增資。那麼,《雞排英雄》還碰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人,就是涂銘(福斯電影公司前任總經理,2011年5月因病去世),他從前製、劇本、角色塑造,都提供了很多很重要的意見,還有他的行銷理念,尤其他還強調臺灣自己的賀歲片這個概念。」

范健祐看到了臺灣電影近年來新興的PR潛力,以及製片制的逐漸成型,不過,他覺得這些都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能不能穩定健全,端看後續的整體情勢。 「我如果沒有當現場製片的話,我會去當企劃,因為企劃會影響到後面行銷,前面企劃做得好的話,後面行銷也比較容易做好。臺灣電影在PR(Public relations)這一塊是很缺的,國外的電影公司,PR是一個很大的部門,可是臺灣,我覺得甚至在《海角七號》那時候都還沒有所謂PR電影公關,應該是到了《艋舺》,到了《雞排英雄》以後,這個制度才受到肯定,大家才發現這個的重要。」

 

本文撰稿者老嘉華小姐係知名影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