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自我修養》

 演員如何體現角色是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但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記錄了自己的以及別人的工作經驗,勇敢地努力於「言傳」。


EP_BOOK  從這一段追尋表演奇蹟的歷程看來,那是一個在話劇初興但又環境艱苦的年代,一個醉心於戲劇藝術並熱情奉獻的青年,在史氏表演體系的啟蒙與滿足中,找到並堅定了他的表演方向及藝術追求。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這本書中是當做「體驗」的體系來闡明,它要求有效的、積極的與充滿情感與情緒的創作。要求演員不僅是被創造形象的一切行為與情感的表現與表示,應當實際地再現這些適當的情感、情緒與角色的精神動作。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在本書中,依照各個要素,一步步地探索演員怎樣準備這種創作──「體驗」,怎樣在舞台上達到足以保證在表演過程中有真摯深刻「體驗」的創作能力。

目次


總序 跨世代的奇蹟追尋∕徐亞湘
導讀 再次認識史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朱宏章
莫斯科國立文藝出版局序
自序
英譯者序
第 一 章 初次檢驗
第 二 章 演技的藝術觀
第 三 章 動作
第 四 章 想像
第 五 章 注意底集中
第 六 章 筋肉鬆弛
第 七 章 單位與目的
第 八 章 信念與真實感
第 九 章 情緒記憶
第 十 章 交流
第十一章 適應
第十二章 內在的動力
第十三章 不斷的線
第十四章 內心的創造狀態
第十五章 最高目的
第十六章 下意識的起點
附錄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藝術劇場的演劇工作年表
術語中英對照表
譯後記

本書特色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這本書中是當做「體驗」的體系來闡明,它要求有效的、積極的與充滿情感與情緒的創作。要求演員不僅是被創造形象的一切行為與情感的表現與表示,應當實際地再現這些適當的情感、情緒與角色的精神動作。

作者簡介

康斯坦丁.史旦尼斯拉夫斯基 (1863-1938)

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誌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創造了自己獨有的的演劇體系,深深影響了其後的一大批戲劇人。他的體系相當龐大,囊括了表演、導演、戲劇教學及方法等方方面面。

譯者簡介

鄭君里(1911-1969)

中國著名電影、戲劇導演,電影、戲劇理論家,著名電影演員。1928年考入南國藝術劇院戲劇科,1932年畢業後加入聯華影業公司任演員,演出了《大路》等20多部電影和話劇。1937年後轉嚮導演工作,抗戰期間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新聞部主任,赴青海湖拍攝了紀錄片《民族萬歲》。1946年,鄭君里任上海崑崙影業公司導演,執導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君里留在上海工作,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烏鴉與麻雀》、《枯木逢春》、《林則徐》、《聶耳》等。

章泯(1906-1975)

中國電影、戲劇導演,教育家。1929年畢業於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1924年考入北平人藝戲劇校,後又入北平藝術學院戲劇系。1934年起,導演了《娜拉》、《欽差大臣》、《大雷雨》等話劇。相繼導演了《結親》、《靜靜的嘉陵江》、《冬去春來》等影片。戲劇理論譯著及著作主要有:《演員的自我修養》、《表演藝術論》、《導演藝術論》等。曾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主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

《演員自我修養》(康斯坦丁.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著; 鄭君里、章泯譯, 2013。台北市:新銳文創,本館索書碼:370/9394),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