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上架新書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維納˙何索 (Werner Herzog) 的專訪。

《電影筆記》問何索為什麼選擇紐奧良?何索說劇本原本是設定在紐約(譯註:艾柏˙費拉拉 (Abel Ferrara) 的《壞警官》(Bad Lieutenant, 1992) 故事就是在紐約進行),但何索認為應選擇另外一個真正面臨危機的城市,所以就挑上紐奧良了。他也沒想到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 早就想去紐奧良,因為尼可拉斯˙凱吉喜歡紐奧良的特殊文化跟那裡的音樂。製片艾維˙勒納 (Avi Lerner) 也打電話給他說:「喔,你知道,在紐約拍片比較貴;如果是在紐奧良拍的話,那邊的稅制對我們是比較有利。」何索回答他:「別擔心啦,我本來就是想在紐奧良拍片。」因為紐奧良面對的是整個美國的危機:政府信用破產,各機關運作失靈……不單單只是颶風卡崔娜造成的風災的關係,所以紐奧良是最適合的城市。

何索說紐奧良「是一座獨特的城市,我們沒感覺到我們人是在美國裡面……這座城市是沒法定義得出來的。」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五四期(二○一○年三月號)的封面是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 在《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 2009) 中的劇照。華納˙何索 (Werner Herzog) 一向是《電影筆記》偏愛的導演之一,《爆裂警官》照例被大篇幅地評論。讓我們來看一下維納˙何索的專訪。

《電影筆記》直接問:會要再拍一部《壞警官》(Bad Lieutenant, 1992) 的新版本《爆裂警官》,是否就是來自艾柏˙費拉拉 (Abel Ferrara) 的製片艾德華˙普瑞斯曼 (Edward Pressman) 的點子?(譯註:艾柏˙費拉拉一九九二年拍攝的《壞警官》以哈維˙凱托 (Harvey Keitel) 為男主角,這部片和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拍攝的《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 1992) 都橫掃當年年底美國各大影評人協會的佳片名單。)

何索強調《爆裂警官》絕非是《壞警官》的翻拍 (remake)。他說艾德華˙普瑞斯曼擁有「壞警官」(Bad Lieutenant) 標題的權利,但雖然《爆裂警官》也叫作「壞警官」(Bad Lieutenant),它也還是擁有另一個副標:「Port of Call New Orleans」,至少故事是在美國南方的紐奧良,而且故事也跟艾柏˙費拉拉的《壞警官》非常不一樣。何索強調他沒看過艾柏˙費拉拉的《壞警官》;他很幸運找到他想要的演員們,觀眾看到的版本也的的確確就是何索的導演定剪版 (Director's Cut),所以何索很高興《爆裂警官》就是他自己想要的作品原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本週摘錄幾位曾經和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合作的女、男演員談他們眼中的侯麥。

首先是和侯麥共同創辦「洛桑莒影業」(Les Films du Losange) 製片公司,擔綱「六個道德故事」系列的第一部片《蒙梭麵包店女孩》(La Boulangere de Monceau, 1963) 男主角的巴貝˙施洛德 (Barbet Schroeder)。巴貝˙施洛德說他自己是《電影筆記》的粉絲,跑去編輯部索取某幾期的過期雜誌,才跟侯麥聊起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他當著侯麥的面說《獅子座》(Le Signe du Lion, 1959) 是「新浪潮」最優的影片。侯麥說他想用十六釐米的攝影機拍黑白片,巴貝˙施洛德表達意願想和他合作,侯麥就邀請巴貝˙施洛德擔任男主角,沒有任何製片公司在後面撐腰。施洛德說,他們就用一台波里厄 (Beaulieu) 攝影機拿在手上拍,沒有任何一個鏡頭拍超過二十秒鐘。就這樣他們拍了《蒙梭麵包店女孩》跟《蘇珊的事業》(La Carriere de Suzanne, 1963)。通通都是無聲拍攝,事後再到錄音室過音;那個年代有很多部影片都是這樣子拍攝、後製完成。《蒙梭麵包店女孩》拍了好幾個禮拜,《蘇珊的事業》則斷斷續續地拍了一年,因為要表現出季節的變化。

為了要發行以上這兩部短片,侯麥跟施洛德共創「洛桑莒影業」。然後,施洛德製作了十六釐米電影《六個導演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 1965),當作洛桑莒影業的宣示作 (le manifeste)。隨後,用三十五釐米的彩色底片拍《女蒐藏家》(La Collectionneuse, 1967),但剛開始僅有黑白的無聲拷貝,侯麥到處找錢投資沖片。最後還是施洛德把黑白的無聲拷貝拿給喬治˙德˙波黑軋 (Georges de Beauregard) 看,才有錢沖出彩色拷貝。不過,也只沖出一個拷貝而已,就在巴黎的聖傑曼德沛戲院 (le Saint-Germain-des-Pres) 放映。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週延續上週尚˙杜歇 (Jean Douchet) 談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然後再看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 談侯麥。

杜歇認為侯麥最崇拜穆瑙 (Murnau) 跟尚˙雷諾瓦 (Jean Renoir)。侯麥也對大衛˙葛里菲斯 (David Griffith) 有崇高的敬意,還認為侯麥電影裡的年輕女生為什麼總是由十八到二十歲的女演員來飾演,就是因為要模仿葛里菲斯。「他也喜歡巴斯特˙基頓 (Buster Keaton)。但最絕對的偶像大師,就是雷諾瓦。他喜歡雷諾瓦的自由:是經濟條件來決定美學。」對侯麥來說,對話就是在行動,句子它會一直繼續下去。

《電影筆記》問,難道侯麥沒特別提及希區考克嗎?

杜歇說侯麥有點跟他一樣,都比較偏好佛列茲˙朗 (Fritz Lang)。是希區考克怎麼樣處理時間的概念,才吸引到侯麥。侯麥會故意製造出一點懸疑感,它會把兩條敘事線互相交纏在一起,其中一條是純粹口語的,另外一條是動作的戲。

侯麥的劇本對話,是出了名的文學味,沒有任何當代的人是按照侯麥的劇本那樣子講話的。杜歇認為這正是侯麥成為唯一一位讓當代的人去講一種「十八世紀的法文順著發展應該會變成這個樣子」的語言的導演,他讓我們講一種二十世紀式的十八世紀的語言。筆者記得法布黎斯˙呂柯伊尼 (Fabrice Luchini) 接受《電視全覽》(Telerama) 訪問回憶侯麥的時候,提到他拿起侯麥寫的劇本,向侯麥抗議說沒有人是這個樣子講話的;但是侯麥要呂柯伊尼硬著頭皮說說看,呂柯伊尼後來發覺到這種過度文學味的句子居然在劇情中是理所當然地有效。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尚˙杜歇 (Jean Douchet) 談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杜歇認為侯麥變成《電影筆記》的主編,精神上和楚浮、高達、夏布洛有些不同,其實仍維持著巴贊的精神,因此就是羅塞里尼 (Rossellini) 式的,也就是尚雷諾 (Renoir) 式的,更應該是盧米埃兄弟 (Lumiere) 式的。杜歇說侯麥和雷諾瓦、亨利˙朗瓦 (Henri Langlois) 一起拍了一部片討論盧米埃兄弟的電影:電影,就應該是事實 (la verite);杜歇說高達很快就背叛了這個精神。

《電影筆記》問:巴贊和侯麥之間的關係如何?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五三期(二○一○年二月號)的封面是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所執導的《克萊兒之膝》(Le Genou de Claire, 1970)。原因無它,因為艾利克˙侯麥已於一月十一日過世。整本《電影筆記》,幾乎都是向他致敬的專輯。讓我們來看幾篇訪談跟回憶文章。

說起艾利克˙侯麥,不得不先提到「新浪潮」(Nouvelle Vague),以及「新浪潮」的《電影筆記》派同事:弗杭蘇瓦˙楚浮 (Francois Truffaut)、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侯麥的年紀幾乎大了他們快一輪:當楚浮還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時,侯麥已經是一位三十而立的法國文學老師了。

《電影筆記》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創刊,由在當時極有地位的影評人安德黑˙巴贊 (Andre Bazin) 夥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辦。侯麥在《電影筆記》創刊前就已經跟巴贊他們有了淵源,所以在《電影筆記》創刊後沒多久,侯麥就被巴贊延攬進《電影筆記》的編輯部。此時,楚浮正在德國(的法國軍事基地)服他的「逃兵」(楚浮轉服志願役卻在被派往中南半島前逃兵)的軍法刑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一月號還有一篇非常精采的對話:南韓的奉俊昊(BONG Joon-Ho)跟日本的黑澤清(Kiyoshi KUROSAWA)應《電影筆記》之邀,就在巴黎對話起來。

《電影筆記》註明黑澤清是一九五五年出生,奉俊昊是一九六九年出生,差了快半個世代。

黑澤清:您執導的首部作品(劇情長片)是哪一年?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一月號也大篇幅地評論了《阿凡達》(Avatar, 2009),讓我們來看一下。

這篇〈新的邊界〉(Nouvelle frontiere) 的作者是尚-塞巴斯提安˙修凡 (Jean-Sebastien Chauvin),他不是編輯部的成員。

第一段都在講《阿凡達》的技術:基本上是奠基在「動作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 技術上,這跟勞伯˙傑米克斯 (Robert Zemeckis) 的《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 2009) 的技術類似。不過,就像《太空戰士》(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 的動畫技術已經逼近真人模樣、但依舊缺乏動人的(能夠說服人的)眼神,詹姆斯˙柯麥隆 (James Cameron) 基本上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他的作法也跟勞伯˙傑米克斯不太一樣:後者喜歡把角色們推到很誇張化的狀態,前者則把潘朵拉 (Pandora) 星球上的住民納美人 (Na'vi) 做得有一半幾近是人類(地球人)的軀體。《阿凡達》裡面的人的眼神,其實看起來更像是貓科動物的眼神──因此還更加不像人,整個看起來其實更像卡通,並非看起來很像真實。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電影筆記》第六五二期(二○一○年一月號)的封面是《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2001)!沒錯,這一期的《電影筆記》內容非常豐富,因為專題是二○○○年代(即自二○○○年到二○○九年這十年)的十大最佳影片!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他最後一部採用三十五釐米底片拍攝的《穆荷蘭大道》,經過平均計分後,榮登編輯部的第一名。

我們會再回到這專題;但,還是讓我們先看看《電影筆記》的讀者所票選的二○○九年十大佳片(有排名順序):

第一,《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執導

第二,《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馬可․貝洛凱歐 (Marco Bellocchio) 執導

第三,《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執導

第四,《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黑澤清 (Kiyoshi KUROSAWA) 執導

第五,《瘋草》(Les Herbes folles),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執導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二月號還有一篇跨兩頁的影評,談《我孩子們的爸爸》(Le Pere de mes enfants) 這一部片。我們曾簡介過這一部片,但看看影評寫了些什麼。

夏勒˙泰松 (Charles Tesson) 一起筆就寫到:《我孩子們的爸爸》會讓人想起日本導演成瀨巳喜男 (Naruse) 或小津安二郎 (Ozu) 的影片;因為,就是在談父親。片名,也標示出觀點來自這位父親的妻子。這位父親,就是在影射已經自殺身亡、真真實實存在過的法國電影製片安貝˙巴勒桑 (Humbert Balsan)。但,《我孩子們的爸爸》還是得更改片中男主角的姓名,讓影片再多一分虛構的想像。

影片,根據夏勒˙泰松的觀點,並不依照它可能有的情緒感染力而故意煽情 (sentimentaliser)。剛開始,敘事專注在父親身上;但這位電影製片自殺之後,就開始轉到他的長女,也以她坐在汽車中流眼淚作結。在現實中,飾演這位長女的阿莉思˙德˙藍克桑 (Alice de Lencquesaing),的的確確又是飾演父親的路易˙多˙德˙藍克桑 (Louis Do de Lencquesaing) 的親生女兒。路易˙多˙德˙藍克桑是一位比較位居二線、甚至三線的演員,女兒阿莉思˙德˙藍克桑在本片中的表現,被視為是一顆新星,將來應該會有更璀璨的事業。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二月號還特別重視史派克˙瓊斯 (Spike Jonze) 的《野獸冒險樂園》(Where the Wold Things Are, 2009),比爾˙柯榮 (Bill Krohn) 的專文非常地長;讓我們來看個摘要。

比爾˙柯榮不介意把他個人的觀影經驗寫出來:「看完史派克˙瓊斯的新片《野獸冒險樂園》第一遍過後,我向陪著我來的男生朋友說道:『我沒想到這部片竟然可以這麼棒!』」他說,根據史派克˙瓊斯前兩部片來判斷的話,根本料想不到這樣一部片是「純粹的電影」(du cinema pur)、「導演的整個功力已臻至高境界」。

法國片商把《野獸冒險樂園》改成更直接的法文片名:《麥克斯和那些超級大的怪獸》(Max et les Maximonstres):麥克斯由麥克斯˙芮可茲 (Max Records) 飾演,他只是一個小男生而已。這部片改編自莫利斯˙森達克 (Maurice Sendak) 的童話繪本,據說在美國的銷售量非常之廣。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的專訪。

《電影筆記》問柯波拉:泰特羅 (Tetro) 這個角色,是否是《鬥魚》(Rumble Fish, 1983) 的羅斯提˙詹姆斯 (Rusty James) ──當初由麥特˙狄倫 (Matt Dillon) 飾演──但是更加有點年紀?

柯波拉說:「不是。《鬥魚》首先是一本小說,我之所以被這本小說吸引,是因為它的故事很像我跟我哥哥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泰特羅》則是原創的劇本,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我特別地想要把我在這個『大家都是藝術家』的家庭中所碰到的問題寫進劇本裡面去。我父親是作曲家,他最小的弟弟(即法蘭西斯˙福特的叔叔)是小有一番成就的交響樂團的指揮,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贏過我父親的。這種彼此互相競爭 (rivalites)、而且還一代傳到下一代的狀況,雖然有點像是上帝的詛咒,但我還挺喜歡這樣的點子。」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DC_12月號B2009

作者:周星星。本週來看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最新執導的劇情長片《泰特羅》(Tetro)。《泰特羅》已被《電影筆記》編輯部評選為二○○九年年度佳片第六名。

為了宣傳《泰特羅》,柯波拉來到法國巴黎,並和《電影筆記》的主編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以及編輯西黎․貝干 (Cyril Beghin) 進行一段專訪。

首先要提的是,為了拍《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柯波拉就啟用了羅馬尼亞籍攝影指導米亥․馬萊瑪二世 (Mihai Malaimare Jr.) ──這也是柯波拉第一次嘗試全數位高畫質攝影 (HD) ──,柯波拉仍然借重米亥․馬萊瑪二世的才華來拍《泰特羅》(而且有黑白片的片段)。

「米亥․馬萊瑪跟我們說為了拍《泰特羅》,你們用了兩台攝影機?」

柯波拉回答說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兩台攝影機。這樣做,常常是要專注在演員的表演上,或要嘗試做某些比較難的東西、必須要重頭再來過。「很多導演都是這樣子拍片的,例如黑澤明他就是這樣。唯一比較不同的是,他是把兩台攝影機並排在一起,一台用四百釐米的鏡頭,另外一台用六百釐米的鏡頭。我已經不知道我使用兩台攝影機來拍片到底已經是多少次了……下這個決定終究是沒什麼太大的重要性。為了拍《泰特羅》,根據我們所採用的技術器材,再加一台攝影機根本不會多增加什麼錢,因為我們把那兩台攝影機的訊號都錄在同一個載體 (support) 裡面(譯註:柯波拉沒詳細解釋是錄在哪兒)。」

柯波拉認為自《第三朵玫瑰》到現在的《泰特羅》,他都還在學習該怎麼使用數位攝影。「(我認為)從現在開始,在未來的四年內,所有的影片應該都會改用數位來拍攝。因為,這就是未來。」「我所學到的東西是,用數位拍、還是用底片拍,根本差不了多少;是鏡頭的品質才決定一切。」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五一期(十二月號)的封面是文森˙蓋洛 (Vincent Gallo),他是《泰特羅》(Tetro) 的男主角;《泰特羅》也就是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最新執導的劇情長片。不過,本週先讓我們關心《電影筆記》觀點的二○○九年年度十大佳片;下一週再進入柯波拉大專題。

跟往年不同的是,前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去職之後,主編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決定率先在十二月號公布編輯部的十大佳片,並準備在一月號公布讀者票選的十大佳片。往年都是在一月號一起公布;既然今年提早一個月公布編輯部的選擇,表示十二月份應沒有夠份量的影片影響大局。

這一份名單是(有排名順序):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50期(2009年11月號)Part4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一月號除了推崇法國老將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的電影之外,也大力推薦老將馬可˙貝洛凱歐 (Marco Bellocchio) 的《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

「vincere」義大利文原意是「征服」的意思,但因為 Vincere (2009) 這部片是在講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的祕密戀人伊妲˙達爾瑟 (Ida Dalser) 跟私生子艾比諾 (Albino) 的故事,所以率先以劇情中譯成《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該片跟雷奈的《瘋草》(Les Herbes folles)、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麥可˙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的《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以及正在台灣上映的《蝙蝠:血色情慾》(Thirst)(南韓朴贊郁)都是今年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原本《祕密戀人》的女主角喬華娜˙梅佐喬諾 (Giovanna Mezzogiorno) 得獎的呼聲甚高,但最後還是敗給《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的夏洛特˙甘斯柏 (Charlotte Gainsbourg)。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50期(2009年11月號)Part3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一月號大幅專注在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身上,連攝影指導艾利克˙勾提耶 (Eric Gautier) 都有一篇專訪;讓我們來看看。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50期(2009年11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續上週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的專訪。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50期(2009年11月號)Part1


  
◎周星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5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命運好好笑》(Funny People) 的導演賈德˙阿帕托 (Judd Apatow) 的專題。《電影筆記》十月號裡面有一篇尼可拉斯˙艾略特 (Nicholas Elliott) 所寫的文章,標題是〈不好笑──談賈德˙阿帕托執導的三部影片〉(Pas drole?: A propos des trois films realises par Judd Apatow)。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4

 

◎周星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