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上架新書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3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月號還有一個豐富的專題:「秋天的費里尼」(Un automne avec Fellini)。最主要的展覽場是在「網球場國家畫廊」(Jeu de Paume),自十月二十一號起至明年一月十七號,展出大量的義大利導演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的素描、繪畫、攝影作品、原版電影海報等等作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介紹一部長達兩小時又三十八分鐘的紀錄片,《電影筆記》十月號照例為這位重量級導演作大篇幅的評論。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9期(2009年10月號)Part1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四九期(十月號)的封面是塞斯˙羅根 (Seth Rogen),他是《命運好好笑》(Funny People, 2009) 的男主角之一。之所以會有這個封面,是因為《電影筆記》大篇幅地評論了該片導演賈德˙阿帕托 (Judd Apatow)。

Das weisse Band 1.jpg

《白色緞帶》(圖:周星星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5 

◎周星星  

    

      《電影筆記》非常重視由凱薩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執導的《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剛好這部片也將在金馬影展放映。讓我們來看一下該片導演的專訪。

       凱薩琳˙畢格羅的專訪由比爾˙柯榮 (Bill Krohn) 進行,時間是《危機倒數》參加二○○八年威尼斯影展之前(或之時?)的八月。比爾˙柯榮一開頭就問:「縱使美國顯得愈來愈分歧(譯註:此時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還沒選上美國總統),但美國自製的影片總還是得取悅右派跟左派。您的影片可算是這樣子的影片嗎?」

      凱薩琳˙畢格羅回說她喜歡有點模糊的影片,所以如果她的影片《危機倒數》算是很模糊的影片的話,她會為此感到高興;但,為了要把她的影片置放在政治光譜上的某某位置,她其實不太感興趣。「我比較會被一些豐富的電影經驗所吸引,像是一些很有強烈風格的角色,我一直都試著要創造類似這樣的影片。在伊拉克服務的拆彈部隊,做的是全世界最最危險的工作,所以這些人很自然地就成為一部很刻骨的 (visceral) 影片的主題。我的目的,只是要把這群阿兵哥真實的生活經驗加以戲劇化,因為總是得讓觀眾感覺到、看到他們實際的生活世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4 

◎周星星  

 

     本週介紹一篇《電影筆記》的影評加專訪,《魚缸》(Fish Tank)。

    《魚缸》是《紅路》(Red Road, 2006) 的英國導演安德莉雅˙阿諾 (Andrea Arnold) 三年下來最新的作品。跟《紅路》一樣,《魚缸》也參加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而且也同樣地拿到評審團獎。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3

◎周星星  

 

     《電影筆記》九月號有一篇導演專訪談到台灣導演蔡明亮,讓我們來看看。  

      該導演是蒙提˙黑爾曼 (Monte Hellman),是一位有點非主流的美國導演。他正在美國拍攝新片《此路通不到別處》(Road to Nowhere),距離上一次他(一九八九年)拍商業片《平安夜,殺人夜三:你最好擔心!》(Silent Night, Deadly Night III?: Better Watch Out?!),已經間隔了二十年!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可在這部B級恐怖片中看到蘿拉˙賀林 (Laura Harring),因為她後來會和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合作《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2001)。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已經先提到的葡萄牙一百歲導演曼紐埃耳˙德˙歐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的專訪。

Jeune fille blonde 2.jpg    歐利維拉剛閱讀完一篇關於阿富汗的文章,說:「所有人類都有同樣的本性。我們跟那些打仗的人一樣都有同樣的本性,那就是:殺人。」《電影筆記》反問:「但是您比較偏愛拍電影?」歐利維拉說:「是的,這樣才能阻止我去殺人……尤其是當影評不是那麼好的時候!」大家都笑了。

   好,來看看《電影筆記》還提出哪些跟電影有關的問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1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四八期(九月號)是卡塔莉娜˙華倫斯坦 (Catarina Wallenstein),她是葡萄牙「破百」(已經超過一百歲的極高齡)男導演曼紐埃耳˙德˙歐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最新的劇情長片《一位金髮少女比較奇特的地方》(Singularidades de uma Rapariga Loira [pt], Singularites d'une jeune fille blonde [fr]) 的女主角。稍後再提。

  首先談《電影筆記》改組的事。法國的《世界報》(La Vie - Le Monde) 集團將《電影筆記》賣給英國的出版集團 Phaidon Press 後,這九月號是新團隊出版的第一號。不過,真實總是讓人吃驚:原主編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竟然也隨原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去職而離職!連艾禾維˙歐布宏 (Herve Aubron) 也未留在現今的編輯委員會中。目前,根據雜誌所附的名單,尚未有人掛名總編輯;但是有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擔任主編,以及尚-菲利普˙泰塞 (Jean-Philippe Tesse) 擔任副主編;這兩位已經很熟悉《電影筆記》的業務了。目前《電影筆記》裡面只有兩位女性編輯:夏洛特˙軋松 (Charlotte Garson) 比較資深,伊莉莎白˙勒可黑 (Elisabeth Lequeret) 似乎還是讓人很感陌生的名字。

  為什麼「改組」這件事會很重要呢?因為,原來的總編輯弗侯東非常厚愛亞洲電影,所以他主政時期的《電影筆記》常不跟隨主流,反而會多花篇幅分析亞洲作者電影──例如賈樟柯就是在這時期被給予高度重視。目前的《電影筆記》精神看似仍延續弗侯東的方針;但,很難想像(在今年年底)是否會有更不一樣的《電影筆記》。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七、八月號)Part6

◎周星星     

     上週已介紹到《電影的構體:催眠,情緒,動物性》(Le Corps du cinema?: hypnoses, emotions, animalites) 這一本書的書評。該書作者黑蒙˙貝路禾 (Raymond Bellour) 是電影理論大師,《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用摘要式評論介紹這本書的重要性。

  黑蒙˙貝路禾在第二部分「情緒」,主要引用美國學者丹尼爾˙史登 (Daniel Stern) 的研究──該學者的專長在『剛出生的寶寶』的心理反應。換句話說,黑蒙˙貝路禾將電影觀眾類比成「剛出生的寶寶」跟他們的媽媽彼此之間的互動,因為「情緒」之生有待更神經(生物)學的探討。電影觀眾是接受的這一方,銀幕上所呈現的東西(以及所有聲音的部分)則是給予刺激的一方。黑蒙˙貝路禾舉到美國西部片導演約翰˙福特 (John Ford),他說,Monument Valley (山谷)不僅僅是約翰˙福特拍攝下來的地景(或說是他拍片的地方),但同時也是片中印地安人集結起來準備要攻擊驛馬車的地方。重要性是:「已識物」(deja-connu) ──早已先認得的某些事物──若重複出現,它的效果是(筆者周星星在此作文字剪接)讓「想像式的建構」跟「真實」沒有明確的分離 (separation)。所以,黑蒙˙貝路禾才說到:見到一位演員,演員跟他(她)所飾演的角色是很難分離的:我們同時看到一位演員以及一位劇中的角色。「『已識物』不僅屬於影片它本身,或也屬於在這個『已識物』之前的『參考物』的系統。」尚-米歇˙弗侯東如是說。

chang.jpg

      他繼續引用王家衛的影片《重慶森林》,用的是王菲的劇照(滿大張、非常亮眼),用的是黑蒙˙貝路禾的句子:「就好像所有一切都同時地──也幾乎是永遠地──在兩個平面上起作用:一是在影像裡面,一是在這個故事所要表現的意念裡面。」(dans l'image et dans son idee que l'histoire incarne.)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七、八月號)Part5

◎周星星

《電影筆記》七、八月號後面有個滿重要的專題,那就是《電影的構體:催眠,情緒,動物性》(Le Corps du cinema: hypnoses, emotions, animalites) 這一本書的書評。這本書出版後(二月,巴黎:P.O.L. 出版社)已引起不少的討論。該書作者黑蒙˙貝路禾 (Raymond Bellour) 早已是電影理論界響叮噹的人物,這一次他又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黑蒙˙貝路禾學文學出身,但很早就投入電影評論的領域。一九七九年他獲得國家博士,八○年代開始在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 (Sorbonne Nouvelle),法國電影理論的重鎮)授課。一九九一年和塞吉˙達內 (Serge Daney) 一起創立《祕密勾當》(Trafic) 學刊(尾註),是一本比《電影筆記》更加學術化的電影學刊(都是論文、沒有新聞)。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專訪過人類學大師克勞德˙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目前,他的聲譽主要建立在非常精湛的電影美學研究。

Corps.jpg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20097、8月號)Part4  

◎周星星

    《電影筆記》七、八月號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專題,那就是3D電影。不過,由於這個大專題有點太電影工業取向,也就是說特別談及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對此技術的發展跟看好該市場潛力,所以筆者並不打算詳細介紹這個僅只有電影工作者才會感興趣的議題。不過,可以先看看美國導演喬˙丹堤 (Joe Dante) 的專訪。

  喬˙丹堤也是本屆威尼斯影展的評審之一(評審團主席是李安),他所執導的劇情長片《3D洞》(The Hole) 也被安排在「非競賽片」單元作觀摩。不僅僅只有這部片是用3D拍的,連皮克斯 (Pixar) 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第一集跟第二集都改作成3D率先在威尼斯影展亮相。

      喬˙丹堤的專訪由比爾˙柯榮 (Bill Krohn) 進行(整個專題幾乎都是由他主導);標題是:「避免犯下以前所犯的錯」(Eviter de refaire les erreurs du passe)。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20097、8月號)Part3  

◎周星星

本週簡介幾篇《電影筆記》七、八月號觀點不尋常的影評。

    首先是暑假商業大片 (blockbuster)《變形金剛:復仇之戰》(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照理來說應該是簡單幾句話就能夠「罵」完的影片,但新進影評人克里斯多福˙貝內 (Christophe Beney) 竟然可以「評」得很長。首先他指控麥可˙貝 (Michael Bay) 沿用一大堆既有的典故,像是《異形第二集》(Aliens)、《移動世界》(Jumper),以及讓山姆這位大學生在房間牆壁上貼上《絕命戰警二》(Bad Boys 2) 跟《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 的電影海報,這種品味繼續下去就是把大銀幕當作是好人而把 YouTube 網站(電腦的小銀幕)當作是壞人。然後,既然已有梅根˙福克斯 (Megan Fox) 這樣的辣妹,那就也要來個火辣機器人……整個《變形金剛》系列就跟《特種部隊:眼鏡蛇》(G.I. Joe) 一樣,都是「玩具故事」(toy story),因為都是先有玩具,才有改編的電影。「所有一切全都在形式上──因此也就是在意識形態上──遵循『老套』(cliche) 的原則。」雖然解釋得很長,但該文結論依舊是:這種片就是要摧毀壞人而已。

  在美國大賣、在台灣也賣不差的《醉後大丈夫》(The Hangover),慘遭《電影筆記》惡評:新鮮人式的幽默感,富家子弟的傲慢。

  另外是一部曾參加今年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的法國片《逃亡大王》(Le Roi de l'evasion),導演是阿藍˙戈伊侯迪 (Alain Guiraudie)。為什麼《電影筆記》會這麼看重這一部片,還寫了一大篇幅的影評?原因不僅是阿藍˙戈伊侯迪被《電影筆記》判定是優秀導演,也因為《逃亡大王》題材相當特別。Armand Lacourtade,四十三歲,以賣農業機具、器材為生;長得胖嘟嘟的,其貌不揚,十足地像是一個土包子;可是他再也受不了他自己既是單身又是同性戀的生活。沒想到,他認識一位北非裔的年輕女孩子,因受慾望驅使而和她成了一對禁忌戀人。結果,保守的鄉下地區向他們發出獵殺令,他們使盡一切勁要活下去繼續這段怪異的戀情。

  《逃亡大王》的主角看似「長得非常抱歉」而且也沒什麼知名度的呂多維克˙貝提幽 (Ludovic Berthillot)(飾演 Armand Lacourtade),但亮眼的女主角阿芙皙雅˙艾吉 (Hafsia Herzi) 立即為影片加分:她就是以《家傳秘方》(La Graine et le Mulet) 奪下去年法國凱撒獎最有希望女演員獎的新秀。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20097、8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簡介幾部《電影筆記》七、八月號特別加強介紹的影評。

  首先是加拿大影片《我殺了我媽》(J'ai tue ma mere),導演是年僅二十歲的札維耶˙多藍 (Xavier Dolan)。這部來自加拿大魁北克 (Quebec) 地區的法文發音影片,其實曾入圍今年的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的單元,一出手就嚇到不少影評人,因為該片導演竟然這麼年輕,而且這也是他的首部作。《我殺了我媽》有點半自傳性質,講一位十七歲的年輕男人于貝˙米內 (Hubert Minel) 日漸厭惡自己的親生母親:嫌她穿的毛衣難看,嫌她做的裝飾品媚俗,嫌她吃飯的時候發出很大的聲音;最後當然是他發現他自己有同性戀傾向,正勇於向一切挑戰。于貝˙米內就是由札維耶˙多藍他自己飾演;其中一段向學校女老師謊稱「他母親死掉了」的典故,人人都向他說五十年前的《四百擊》就已經玩過;但札維耶˙多藍聲稱他在寫劇本的時候從未看過《四百擊》,並且在多人提及該典故後仍堅持放在劇本裡頭拍出來(並且也已經被剪進預告片裡)。

  該片影評由《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親自撰寫,形容該片用了很多的風格──不管是幽默的、殘酷的還是有些低級品味的──來描寫這緊張的母子關係。對尚-米歇˙弗侯東來說,札維耶˙多藍既是鏡頭前的尚-皮耶˙雷歐 (Jean-Pierre Leaud),也是鏡頭後的弗杭蘇瓦˙楚浮 (Francois Truffaut);「劇本不怕突然的大轉變,而且,這樣其實更好。」弗侯東稱讚札維耶˙多藍具備「優異的方法」(une maniere de grace)。不過,《我殺了我媽》七月十五號在法國上映後,票房極度不理想,因為看似是在小眾市場裡也只吸引到很零星的觀眾。

  接下來提中國影片《牛郎織女》(Knitting)。尹麗川的這一部片是入圍了去年的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的單元,也曾在去年的金馬影展放映過(筆者有幸見到)。跟以往中國影片常只在《電影筆記》佔據小篇幅(賈樟柯例外)相比,《牛郎織女》竟有一大張劇照跟篇幅比《我殺了我媽》更長的影評。《牛郎織女》故事發生在廣州,陳進跟李大萍都是從鄉下跑來城市謀生的年輕人,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是一對。但是另外一位女人張海麗,長得更漂亮,做生意也更精明,跟陳進聯手做假醋,小賺了一筆錢。看在大萍眼裡,海麗跟陳進之間太曖昧了。大萍其實懷著陳進的身孕,不忍陳進跟海麗做非法生意害人健康──看《牛郎織女》試片時正逢中國爆發毒牛奶風波──所以她報警讓假醋生意斷了門。陳進他個人捲入另外一場是非,最後只剩下大萍跟海麗以及大萍生下的嬰兒一起在傳統市場擺攤做生意,彼此扶持下去。

  《電影筆記》是由安端˙梯禾庸 (Antoine Thirion) 撰寫影評,大體上遵循中國正發展市場經濟的思維看待《牛郎織女》的經濟活動;但它也特別注意愛情的三角關係。安端˙梯禾庸特別稱讚大萍的「美」──但純粹就臉蛋來看,大萍是長得比較抱歉的那一位──來自她有點小孩子氣的行為,例如她憤怒地在牆上咒罵海麗跟陳進。就像該片荒謬的法文片名《幾位中國女人的寫照》(Portrait de femmes chinoises),梯禾庸說這部片是側寫大萍居多,即忠實於其童年世界(例如她一直在織毛衣跟圍巾)的女人的寫照 (portrait)。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20097、8月號)Part1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四七期(七、八月號)的封面是強尼˙戴普 (Johnny Depp),他是《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 2009) 的男主角,本週專注在這部影片上。

  但首先是一個巨大異動的消息:原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在社論中指出,由於《電影筆記》已經整個賣給英國的出版集團「Phaidon Press」,所以這是最後一次他在此寫社論,並將馬上離開《電影筆記》的團隊。尚-米歇˙弗侯東沒有明說未來的團隊是否由原主編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接任總編輯的職務;但可以預見自九月號起,整個《電影筆記》很有可能又再大改版一次。尚-米歇˙弗侯東六、七年前原來是《世界報》(Le Monde) 記者,因為《世界報》集團買下《電影筆記》後,才被集團派任總編輯;現又因為已有五十八年歷史的《電影筆記》不堪虧損,才又被《世界報》集團兜售,並在去年底傳出將由英國出版集團買下。尚-米歇˙弗侯東電影知識豐富,極度熱愛亞洲作者電影;若未來的《電影筆記》欠缺此態度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很多亞洲電影即使被買進法國發行,也不會有很大篇幅的討論。繼續觀察之。

  尚-米歇˙弗侯東跟《電影筆記》的好幾位編輯都喜歡《頭號公敵》,但是由艾禾維˙歐布宏 (Herve Aubron) 撰寫的影評實在東拉西扯很多部其他影片的典故──例如大量地談到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的《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跟《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反無助於瞭解《頭號公敵》。因此,筆者轉向《電視全覽》(Telerama) 週刊內的麥可˙曼 (Michael Mann) 側寫求教,在此簡介。

  麥可˙曼首先講起他怎麼樣開始用高畫質數位攝影機 (HD):他在拍《叱吒風雲》(Ali, 2002) 時,用一台小型的數位攝影機近距離拍攝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打拳擊的畫面;對麥可˙曼來說,那還是數位攝影的石器時代。後來,《落日殺神》(Collateral, 2004) 就大量使用 HD 攝影機,尤其是某些洛杉磯街道上的夜景。到《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 2006) 時,已完全以 HD 攝影機為主,反而少見用底片拍攝的畫面。再到《頭號公敵》,百分之百全都用 HD 攝影機,而且都是最新款的攝影機。麥可˙曼說他每拍一部新片,都要測試好幾款最新型的 HD 攝影機,並且跟技術人員研討色澤跟作特效的可能性。他說:「自二○○二年後,我發現用高畫質攝影機可具備更豐富的語言(譯註:指的是電影語言)。影像的超高寫實特性,呈現出來的氣氛,色彩跟光線的細微變化,在在具備彷彿是幻覺一般的優勢 (vertus quasi hallucinatoires)。」

  《頭號公敵》對麥可˙曼來說,首要的是呈現一九三三年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芝加哥實景。超級專業的他,對任何細節都不放過,因此是技術工作者眼中很頭痛的人物。他要車子、要槍枝、甚至要電話亭全都如實,還要求芝加哥在夜間的時候開放博物館,好讓他帶領強尼˙戴普跟瑪莉詠˙寇提亞 (Marion Cotillard) 欣賞艾德華˙哈柏 (Edward Hopper) 的畫作,因為是這些畫作讓麥可˙曼為本片構思所謂的美國精神。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46期(2009年6月號)part6

◎周星星

  本週延續《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的導演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專訪。

  雖然塔倫提諾將《惡棍特工》引出許多類型電影跟B級片的典故,但《電影筆記》卻說《惡棍特工》中的「發生在劇院中的攸關生死的問題」更容易讓人想到劉別謙 (Lubitsch) 的《生死問題》(To Be or Not to Be)。塔倫提諾說他相當驕傲能夠讓《惡棍特工》的某些場景,例如跟戈培爾 (Goebbels) 午餐的場景,就會讓人想到《生死問題》。

  接著,塔倫提諾展露出他的電影史的知識。例如他認為《惡棍特工》是被雷歐尼德˙莫葛伊 (Leonide Moguy) 的影片大大地影響的:該導演原為俄羅斯人,先移民到巴黎、再又來到美國拍片,一九四○年代他拍的兩部反納粹影片《天黑後的巴黎》(Paris After Dark)、《阿拉伯行動》(Action in Arabia) ──都是由喬治˙桑德斯 (George Sanders) 主演──都給了《惡棍特工》靈感;另外還有朱爾˙達辛 (Jules Dassin) 的《納粹特務》(Nazi Agent)、《法國某某地方》(Reunion in France),道格拉斯˙瑟克 (Douglas Sirk) 的《希特勒的狂人》(Hitler's Madmen),弗里茲˙朗 (Fritz Lang) 的《追捕》(Man Hunt)(也是由喬治˙桑德斯主演)、《劊子手也會死》(Hangmen Also Die?!) 這些片都跟《惡棍特工》有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電影筆記》二月號專訪了《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的導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讓我們來看看片段。

《電影筆記》:班傑明․巴頓 (Benjamin Button) 的故事,有什麼東西吸引到您?難道就是因為這是法蘭西斯․史考特․費滋傑羅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的一篇短篇小說?

芬奇:我是很後面才讀到費滋傑羅的短篇小說,我是先看了艾瑞克․羅斯 (Eric Roth) 的劇本才知道有那篇短篇小說。我們的目標,終究不是要非常忠實於費滋傑羅所寫的東西。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筆記》:不過我們卻不能說《萬惡夜總會》是比較輕盈一點。

葛瑞:當然不行!這部片也是超可怕地沈鬱 (sombre)。我依然記得在坎城的時候記者訪問我,他們說這部片是「偏袒警方」,一直講這些芭啦芭啦……



我不是說他們有錯,我想,我應該是在某幾個地方搞砸了。但是我本來的意念,卻是完全相反的。瓦昆希望我們能重拍結尾的部分,因為他覺得我們把結尾拍得太白(明顯)了。但沒想到居然會有人跟我說這部片是偏袒警方!瓦昆為這件事傷心了一陣子。我把《萬惡夜總會》視作是我最沈鬱的一部片。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真愛抉擇》(Two Lovers) 在法國上映之際,《電影筆記》十一月號也刊登了一篇傑姆士葛瑞 (James Gray) 的超長專訪;《真愛抉擇》這部片是「臨時」參加了今年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電影筆記》:您在《萬惡夜總會》(We Own the Night) DVD 的聲音評論中講說,《同流者》(Le Conformiste) 是電影藝術最漂亮的打光之一。

葛瑞:真的嗎?(我有這樣說嗎?)簡短地說,其實就是最棒的影片之一。這部片的形式,比較沒有像它所談到的內容重要。我想,我想起來了:很有可能我是講那段打撲克牌的戲,從那一段戲開始,光線開始跟著變化。我真討厭這些聲音評論,好像是要說藉由這些聲音評論,我們才知道這部片到底是個什麼樣。但是,DVD 發行商卻非常要求,因為有這些東西才會讓 DVD 比較賣。其實,應該要讓影片成為它自己的樣子:活的東西,會呼吸的東西……我記得有一次,看一部我很欣賞的片:《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但就是被史派克․李 (Spike Lee) 的聲音評論搞得我很不耐煩。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片《飢餓》(Hunger) 似乎一直「獎」不完。《電影筆記》當然也很重視史提夫․麥昆 (Steve McQueen) 的這部影片,所以,十一月號裡面有一篇稍微有點長的專訪。
首先來談史提夫․麥昆的《飢餓》,這部片前陣子才被金馬影展選為神秘場放映。這部片是在講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巴比桑茲 (Bobby Sands) 在獄中絕食的故事,榮獲今年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也就是被獎勵的首部作)。



以下是史提夫․麥昆,已經很有名的英國前衛藝術家的專訪。

《電影筆記》:您是否一直都很想拍電影?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影片愈來愈多(現在也影響到法國電影圈),尤其是改編自高知名度人士的故事。像《電影筆記》,直接把兩部改編自知名人士的故事的影片並列起來一起評論:第一部是講知名黑幫犯罪份子賈克․梅斯麟 (Jacques Mesrine) 的《梅斯麟:死亡本能》(Mesrine : l'Instinct de mort),第二部是講知名舞台脫口秀藝人、電視跟電影諧星(最後因為沒戴安全帽騎摩托車撞到大卡車而車禍身亡的)寇路許 (Coluche) 的《寇路許:一個男人的故事》(Coluche : l'histoire d'un mec)


先講《梅斯麟:死亡本能》:這根本還是講賈克․梅斯麟的第一部片(十月二十二號上映),第二部片《梅斯麟:頭號公敵》(Mesrine : l'Ennemi public no 1)(十一月十九號上映)是第一部片的第二部分,導演都是尚-弗杭蘇瓦․何易歇 (Jean-François Richet) ──他曾經赴美拍過《殲滅十三區》(Assault on Precinct 13)。由於已經有過拍《殲滅十三區》的經驗,這兩部《梅斯麟》的預告片看起來都非常地暴力──但都跟貝松的歐羅巴影業 (EuropaCorp.) 毫無關係。第一部《梅斯麟:死亡本能》已賣超過兩百萬觀影人次,再度把男主角凡松․卡塞 (Vincent Cassel) 的演藝事業推上高峰。

再來是《寇路許:一位男人的故事》:一九八○年九月,寇路許的脫口秀突然紅遍半邊天,於是廣播、電視跟電影的邀約不斷,他竟以諧星之姿報名參選一九八一年的法國總統大選(競選一段時間後他再宣布退選)。一九八五年,他以他超人氣的地位宣布創立「愛心餐廳」(Les Restos du Coeur),專門供應餐食給貧民跟遊民。他說:「我不是暴發戶(nouveau riche,新富),我是過去的窮人(ancien pauvre,以前的窮人)。」即使寇路許在一九八六年、他的人生顛峰期離開世界,他的某些電視脫口秀片段依舊常在電視上播放,所以,二十多年下來,知名度依舊不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