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布洛斯基與華語電影史
 


◎廖金鳳

  
謎樣人物的開始

   二○○五年、中國大勢舉辦「中國電影百年」紀念活動,沒有人提他。

  今年(2009)香港宣稱「香港電影百年」之際,仍在試圖瞭解他在香港電影史裡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

  班傑明.布洛斯基(Benjamin Brodsky)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電影史,可能是中國電影出版社在1961年初版,程季華、邢祖文和李少白等,三人合作?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書中第一章、第二小節「外國電影商人來華投機和亞細亞影劇公司的設立」,簡單地以一百多個字介紹了他在1909年「投資經營的亞細亞影劇公司成立,並且開始在上海和香港攝製影片」。第二次提到這個人名的著述,是美國學者陳力(Jay Leyda)在六○年代初期旅居中國,文革前返美後所寫的Dianying, Electric Shadows: 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Audience in China (MIT, 1972)。陳力同樣也僅以幾行字,介紹了他在中國的事跡。然而,陳力所稱程季華等書中的賓杰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他的英文名字則為Benjamin Polaski。其中有關「亞細亞影劇公司」(Asia Film Company)一事,陳立認為是成立於香港,進而對於這家公司在1912年「重現」(reappeared)上海,感到是中國電影史一個「啟人疑竇的懸空」(a curious hiatus)。

  關於布洛斯基在中國的電影活動,據程季華等的描述:「就現在所知,亞細亞公司在上海攝製過短片《西太后》和《不幸兒》,在香港攝製過短片《瓦盆申冤》和《偷燒雞》…,因為這些無聊的短片,沒能引起觀眾的注意。布拉斯基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就在1912年(民國元年)將亞細亞影劇公司的名義與器材,轉讓給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理依什爾和另一個美國人薩佛」。

  如果程季華等的描述屬實,布洛斯基的重要性至少和上海、香港,兩個華語地區電影製作中心的緣起,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令人迷惑的是對於這個重要人物,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前,布洛斯基這個名字僅是中國早期電影史中,有關二十世紀初年來華拍攝影片、放映電影或經營戲院的外國人士之一。對於他的生平事蹟或他在中國從事電影相關活動,都未曾引起專家學者的特別重視。除此之外,就前文有關他在中國電影活動的描述,至少留下幾個關鍵的疑問:

1. 布洛斯基是否在1909年來到中國?從香港登陸、或是從上海登陸?

2.「亞細亞影劇公司」是在香港成立、抑或是在上海成立?

3.《西太后》、《不幸兒》、《瓦盆申冤》和《偷燒雞》究竟在何年拍攝完成?

4.布洛斯基在1912年出售「亞細亞影劇公司」之後,是否就此離開中國?

「美國夢」的典範人物

  這些問題,至少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前,未曾有任何人提出質疑。直到1995年的六月四日,台灣《中國時報》刊載一篇由資深影劇記者張靚蓓翻譯的文章,引起往後十年之間台灣、香港、大陸、日本和澳洲等地,一些學者和專家的重視,進而激起一連串的持續探索。

  張靚蓓這篇為時報「國際新聞中心」「寰宇版」策劃的文章,包括了布洛斯基所作的原文,以及參考程季華等著作的資料,譯文的部分尤其具有令人驚訝的價值。布洛斯基的名字(至少據他本人所稱),從程季華等著作的Benjamin Bradsky,到陳力以為的Benjamin Polaski,自此正名為Benjamin Brodsky。這篇除了引用程季華等著作的已知資料之外,全文看來或是自傳、或是訃聞,無論布洛斯基這個人物,或是他一生的經歷,都充滿傳奇性與戲劇性,讀來令人感到十足好萊塢傳記史詩巨片的題材。

  根據張文所述,布洛斯基乃猶太裔俄國人,1875年出生於俄國Tektarin附近的小村落。由於家境窮困,布洛斯基從小離家、出外討生活。他混入吉普賽的流民營隊,幾番波折抵達奧德塞(Odessa)海港,跳船登上一艘英國貨輪,自此展開他多采多姿、白手起家的生涯。他靠著自己機靈狡滑的應變,存錢應急的習慣,加上他熱心助人也因而得到貴人相助,浪跡天涯的重重挫折都能迎刃而解。直到約莫十九世紀末,他藉著貨輪來到美國紐約。

  來到了紐約之後,他實現了童年的夢想,尋得在馬戲團童工苦力的工作。布洛斯基靠著努力工作累積儲蓄,他在馬戲團遭遇挫敗時慷慨解囊、挺身相助,終於取得馬戲團的擁有權,並且入籍美國成為公民。從一個不懂英語的貧窮移民,布洛斯基自此擁有自己的事業與財富,進而聘請教授學習英文,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他在衣錦榮歸返鄉時,顯然遭遇俄軍的洗劫喪失一切所有。重返美國之後,幾乎如同他第一次踏上這充滿希望的國度,布洛斯基重頭作起,又再次的輝煌騰達。這一次他在一個音樂劇院擔任清潔工,同樣因為接濟助人,獲得一名製作人的賞識,合夥成立了一家劇院。他所製作的多部音樂劇在全美巡迴演出,成了著名的製作人,接著又在舊金山開設戲院。

  布洛斯基似乎仍舊鍾情於馬戲團的事業。他將賣出戲院所得在加拿大買了一家馬戲團,並且遠赴中國演出。由於路途遙遠、天候惡劣,布洛斯基被迫出售馬戲團。就在再次陷入一貧如洗、流落異鄉之際,他又接獲來自曾受他幫助英國老友的資助,回到美國。他為了逃避美西戰爭(1898)的徵召,乘船前往菲律賓,在當地開了一家雜貨補給站大賺其錢。由菲律賓滿載而歸、返美途徑結識嬌妻。由於厭倦單調的生活,布洛斯基再次展現對於商機敏銳,他買了一船米銷往中國、日俄戰爭爆發(1904)趁機又由中國運送牛肉銷往俄國;接著再從中國購買生絲運回美國販售,使得他的財富大量倍增。不久之後的舊金山大地震(1906),幸運存活的布洛斯基瞬間財富化為烏有,僅有的妻子首飾也成為他東山再起、遠征中國的本錢。

  地震摧毀了布洛斯基的貿易事業,他又以經營咖啡店的小本生意重新出發。隨著咖啡店生意的擴張,他在舊金山再度投資開設五分錢戲院(nickelodeon),並且將戲院擴展至波特蘭、西雅圖等地。由於感到競爭的激烈,他於是購入影片和放映設備前往中國發展,並且在中國設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他為了招攬對於動態影像仍存疑懼的中國觀眾,最初以付錢請觀眾看電影,後來生意逐漸興旺。他在放映一部西部片時,因片中牛仔對著觀眾開槍的畫面,激怒觀眾放火燒了戲院,布洛斯基再度陷入身無分文。

  來到中國開創電影事業的布洛斯基,再次遇上了貴人,這位「中國政府的顧問」,准許他獨占二十五年電影的總經銷權,進而在中國主要城市開設了八十二家戲院。他在離開中國之前,透過孫逸仙轉讓自己的國際公司,賺取三百萬美金,乘船返美、衣錦榮歸。

揭開塵封歷史

  前述根據張靚蓓的譯文,大致勾勒布洛斯基前往中國開創電影事業的事蹟。他從一個貧窮猶太家庭的出身,輾轉跳船來到美國成為上世紀初的新移民,後來三番兩次的騰達到沒落,我們幾乎可用「不可思議」來形容他的這段經歷。他在三十歲之前,除了俄國和美國之外,遊歷了希臘、南非、法國、英國、加拿大、菲律賓和中國。他曾從事的工作包括馬戲團童工、馬戲團老板、戲劇院雜役、戲劇院老板兼製作人、戲院老板、雜貨經銷商、咖啡連鎖電老板和跨國貿易商。他有儲蓄的習慣,卻又能為朋友慷慨解囊,也因此他一生的事業似乎總能受到貴人的相助、老天的庇護。布洛斯基顯然充滿拓荒、開創和冒險的精神,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只要你努力工作)美國是個充滿希望和機會的國度,布洛斯基在此獲得他的教育、家庭、財富和輝煌事業。

  他所描述的自傳經歷,無疑是一個「美國夢」(American Dream)實現成真的最佳寫照。這個充滿傳奇性人物和他一生理想性的經歷,不禁令人懷疑它具有多少真實性。無論如何,它確實為中國電影史揭開一段塵封久遠的過去。除了前述,布洛斯基這個載於陳年史籍的名字,經過多年之後再次被提及之外,尤其令人訝異的是他在中國「獨占二十五年的電影總經銷權」、「在中國的主要城市開設八十二家戲院」,離開中國時還轉讓了自己的「國際公司」。這些輝煌的事蹟,對於電影史學者而言,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張靚蓓這篇發表於報章的譯文,除了詳細描述了布洛斯基的一生之外,最後也提到他曾拍攝的兩部影片。正文部分指出他是「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被允許前往紫禁城拍照的白人」,離開中國他又受日本政府委託,拍攝了一百五十萬呎的底片,「以增進美日人民的了解」。有關布洛斯基在日本拍攝的影片,張文並未多作說明,然而文中的註釋提到他在中國拍攝的影片為《經過中國》(Trip Through China),並且附上五張顯然攫取自片中若干鏡頭的圖片。至此,這位迷樣人物又為中國電影史增添了幾個令人難以理解的疑問:

  為何這麼一位對中國電影有著莫大影響的人物,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前,幾乎所有電影史相關的著述,對他的事蹟鮮有討論?

  《經過中國》這部作品是何時拍攝、完成,映演狀況又是如何?

  * 本片作者廖金鳳教授係《尋找布洛斯基》製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主任,他將出席6月24日(三)晚上在本館舉辦的該片映後座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