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行電影面面觀圓桌論壇實錄  


◎黃元瑾 整理   全文連結

  為了慶祝李行導演貢獻台灣電影六十周年而舉辦的「李行八十 電影六十」系列活動,除了正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進行中的「李行作品全展」,及台北之家光點影院已經落幕的「李行作品精選展」之外,主辦單位並於7月14日,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李行電影面面觀」圓桌論壇,邀請台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擔任論壇主持人,並邀請何懷碩、李天鐸、李天石養、李瑞騰、卓伯棠、林濁水、林黛嫚、侯孝賢、陳志寬、陳芳明、焦雄屏、劉現成(按姓名筆劃排序)等學術界、文化界、電影界人士擔任與談人。本館特將此論壇內容錄稿整理如后,自本週起分次刊出。依現場實際發言順序刊載。

  論壇首先由「極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子弋教授,代表邀請單位致歡迎詞。身為李行導演的大哥,李子弋教授表示,此次論壇藉由邀請各界人士從李行的作品出發,自各個面向來觀察探討一個時代的發展。李教授認為,文化包含了哲學、藝術、文學、音樂、詩歌,以及電影,都反映、開啟、更重要的是批判與教育了一個時代。李行的電影也不例外地不僅參與、批判、更啟發了這個大時代。

  李行導演從影六十年,今年欣逢八十嵩壽,親自執導之影片52部。李教授十分引以為榮的表示,他在電影中看到了李行(本名李子達)導演的堅持與努力,尤其是導演在片中把他們父親李玉階先生(道號涵靜老人)的思想與精神發揚光大。他特別說明,這些作品在看似固執於傳統文化的包裝下,其實還蘊含著李行在思想開放家庭的成長背景,自己對傳統中國文化與道統的觀察及批判。李行導演的父親李玉階先生既是道人、報人(自立晚報創辦人),也是天帝教創教首席使者。抗戰結束後,李老先生受命帶著家人轉到台灣,開始他的辦報及後續的傳教生涯。李老先生積極在台灣耕耘與紮根、親土愛土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李行導演,其作品也在在呼應及發揚了「極忠文教基金會」的創辦宗旨與精神。李子弋教授並代表極忠文教基金會,頒發「極忠文化精英獎」給李行導演。

林火旺 教授/主持人

   很多人認為李行導演的作品是在發揚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但是,身為李行的老友,對倫理學(道德哲學)有深入研究的林教授認為,其實李行電影的精髓,談的是人的核心價值--愛跟關懷;尤其是在現今功利主義的社會環境中,李行電影包含著人類精神精華的核心價值,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不斷的有新的元素加入。台灣文化的形成不是某一特定族群與階層所創造出來,而是各族群與階層共同融合組成的。從文學觀點出發,過去本土的情感是出乎情止於禮。但是近年來本土文學氾濫,本土的意義也不斷被扭曲、被膨脹,甚至變成用來檢驗別人人格的標準。台灣社會文化變遷是從早期的「反攻大陸」到七O年代的「發現台灣」。但是我們的電影早就以台灣為主題來發現探討,李行導演其實很早就在電影中帶著我們看這塊土地。誠如知名小說家黃春明,拒絕被稱為鄉土小說家,因為他表示他本來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他寫他所熟悉的事物,不需要為其加上標籤。其實所謂的「本土」抑或「鄉土」,其實是各種藝術綜合成的一種文化。七O年代後,因為受蔣經國總統的「往下紮根,往上結果」政策影響,鄉土文學大量崛起。八O年代後,台灣因為解嚴,對外開放,其他各種文化進入社會,本土文學略為式微;到了九O年代,新一代生長在此的各族群作家,在融合了這幾十年台灣所有文化發展、變化後,產生了新世代的「後鄉土文化」。他們認為當親土愛土成為傳統時,也同時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在追蹤台灣文學的過程,發現李行導演的電影為大家開啟了新的視野:文學其實是可以跟電影藝術結合的。李行把儒家思想用電影藝術表現出來,但是電影中的思想並非單單宣揚傳統而已,他以他的角度發掘了台灣,創造新的想法。這種創造力在文化上,是值得推崇的。

李瑞騰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如同陳芳明所長,從文學研究觀點出發,談論「李行與台灣文學」,文學之於文字,就如同電影之於影像;兩者亦可互相轉換,相輔相成。電影對文學的推展、擴大影響性,扮演重要角色。李行導演與台灣文學結緣,始於導演在1960年,在由台灣反共時期知名作家陳紀瀅作品改編的電影《音容劫》中,演出李醫生一角。

  其後在1967年《日出,日落》中,李行演出一位作家,生命中遭遇到莫大的困頓,卻依舊持續不懈的努力於文學創作;藉此可一窺李行執著、努力於電影藝術創作的精神。此精神後來更在李行執導的、改編台灣重要本土作家鍾理和先生作品《原鄉人》(1980年)中展現無遺。《原鄉人》是鍾理和描寫自己青少年時代的傳記類作品。李行導演在此電影中,更昇華了主人翁作為一個作家的內在精神,令觀者為之感動。無獨有偶的,李行對台灣作家的文學形象塑造、寫作信念的彰顯及詮釋,在1968年的電影《玉觀音》中,將身為藝術家的男主角-崔寧,對雕刻藝術的執著,描述得十分精采、傳神。《玉觀音》是根據台灣重要戲劇作家姚一葦改編自宋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的作品。近年來,李行將重心 放於台灣另一位重要小說家-柏楊。2000年李行與柏楊合作,完成了電視單元劇《蓮》的拍攝。柏楊的小說描寫1950年代,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外省人,面臨在台生存的困境,是重要的發聲。而李行與作家的最新結合,則是導演一直以來想籌畫拍攝,作家謝家孝的《跪在火燙的石板上》。總觀而言,李行導演的作品,對台灣文學有很大的貢獻。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