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換個角度看台灣電影:兩岸電影交流專題(三)
 


◎張靚蓓    全文連結

陳國富有台灣經驗,當他將他的台灣經驗用到大陸市場,實現後成果豐碩。如今,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電影人未來的可能性在哪裡?

陳國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覺得台灣導演首先要認清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是有文化包袱的。有個問題我常常比較,為什麼香港的電影人,你今天告訴他,下個星期在甘肅有個電影要開拍了,需要你過去,他背著包包,第二天就去了﹔哪裡有活,他就在那裡﹔但是台灣導演做不到這個,他會先跟你討論兩個月,他到底適不適合幹這個?(哈哈哈)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過程,如果不是友情包圍,我自己其實也做不到這麼大的變動,把自己整個放到北京去參與電影工作,但我這個是特殊案例。

我就想,讓大家來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到底是我們的自尊心作祟?還是,這個自尊心對於我們獨特的電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先認清這個問題。

譬如小剛剛才說「用明星」很重要,但是面對明星時,你就會有自尊心的問題,你要怎麼磨他、說服他,要他跟著你幾個月,到甘肅、新疆的沙漠去。譬如朱延平導演剛拍完的《刺陵》,他要把周杰倫、林志玲弄到那種天氣、那個沙漠去拍片,你有沒有這個能耐?這不是片酬多少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放下身段,搞清楚你這個產品需要什麼元素?

當然路有很多條,我過去也曾是台灣電影輔導金的激烈批評者,輔導金把台灣電影幾乎是逼到絕路,但是現在回頭來看,去年為什麼有這麼多有趣的影片一起出現?難道不是輔導金這十幾年來堅持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而製造出來的一個溫床?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就像朱導演用了這兩人,這是個什麼概念?這兩人在台灣、香港、大陸,都是明星,我相信他們在行銷、發行上面,都帶來一定的焦點。

這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你怎麼利用這個時機,讓創作者也可以分享到現在大陸電影突飛猛進的市場,分享到利益,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到「讓創意有個好的平台」。

我認為台灣人才還是有機會進入大陸,我還繼續想做這樣的事。

因為去年太累、太忙了,因為自己拍片,否則我腦子裡,因為去年的台灣電影的一些情況,我已經有一些想法,我想試試看。因為這些導演我還算比較了解,像小魏(魏德聖),像《九降風》的導演林書宇,《冏男孩》﹔還有《停車》,很怪的導演,我都會去了解台灣電影。我說《停車》怪,不只是他的票房,而是這個導演的工作方式。因為我會去充分了解他們是怎麼工作的,有些導演並不適合團隊的team work,他自己想想,想完之後就拍了,他也不需要你告訴他行不行,反正他覺得行就行。

以我的立場,我想幫很多不同的創作者找到他們的平台,平台有很多種。

:昨天馮小剛講,你是大陸第一個監製;今天聽你講,你是把整個制度帶過去,你正在創造一個新局面、新東西?

陳國富︰我一直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可能因為這樣,比較容易錯失比較宏觀的措施。就是說,我是剛好去了,剛好也知道過去接觸過的人,他們也很想有那樣的發展機會。譬如有個人她原來是在博偉工作,英文非常好,完全是雙語的,也是大陸非常缺的,尤其是這個行業裡需要很多雙語製片人才,因為很多合拍片需要,譬如《木乃伊3》《不可能的任務3》。台灣在這方面的儲備就比較充分,過去八大在這邊做發行時儲備了一些,就需要有人來幫忙找人,因為「華誼」不會來台灣徵人,所以他只能相信我。

其實也是運氣不錯,我還算蠻老實的,每回做了新的步驟、新的措施,用了新的人,每回都在增加他們公司的戰鬥能力,而且這個戰鬥能力的提升,會把他們的級別跟別的公司的拉開,這是在過去三年裡,比較明顯可以看到的。

︰新一代的台灣電影從業人員,進入大陸市場還有空間嗎?

陳國富︰當時我用了一個行銷經理,是從台灣過去的,她待了兩年,有點不太適應。因為她是女孩子,在乎終身大事,她去算命,算命的跟她說,你有一次機會,明年三月,可是在台灣,她就很慌,來跟我講。我說︰「趕快回去,這個壓力太大了,我不要承擔這個。」走之前,她還跟我講,很希望跟我工作,問我有沒有可以不要一直待在北京的工作?我就說︰「會有機會。」

我跟我的工作人員不是只在辦公室裡碰面,我有時會和他們在外面吃飯、喝酒、聊天。春節我回台灣,又約這些人一起在台北「微風」聚聚,她也來了,她想回去,問我還有沒有位置?我說︰「這個要研究一下。」不可能你走了,這個就沒人幹了。我說:「好像有個人想換位置,如果那個人換的話,你就有可能。」可是我回北京後,發現那個人還想幹,可是她已經把台灣工作辭了,人也來了,因為她後來找的工作不是電影,她說,原來沒幹電影,對她來講還蠻痛苦的!

她回來後就像個義工,因為暫時沒缺,我們就幫她出差旅費,她現在幫忙處理一些「亞洲製片人協會」的事情,因為這一屆的會長輪到王中磊,所以「上海電影節」要辦論壇,她就來幫忙招呼這些人。

我覺得華誼的台灣色彩,給了大陸其他影視公司一些衝擊。譬如也有另外一家很大的公司「保利博納」,他們也一直從港台找人才﹔過去我也看到,還有其他公司也從香港找人才,可是都不太成功。具體原因是什麼,我不清楚,因為要去挖才會知道,我也沒時間去了解這些。譬如有一家「吉安永嘉」,現在也沒了,當時多大啊,那時候在坎城,多精美的印刷品,宣佈他們要拍六、七、八部片子﹔還有一家「世紀英雄」。這種公司在大陸過去一直都有,出現了又不見了,導致一些片子拍完了卻沒法發行。

這個行業現在在大陸一定是「井噴」的,這是沒有疑慮的。在他缺乏足夠、有經驗的專業行銷人才的情況下,台灣當然會是它的一個人才庫。但是最好的狀況,並不是這邊的工作人員到那邊去找頭路,而是這樣的情況造成雙方更有意思的互動跟合作。譬如我在華誼,現在整個的行銷、製作部門,都屬於我的轄區範圍。這些人如果有很多都是台灣人的話,他們就會對台灣整個的創作、生態、產業、人才會比較有興趣。

如果他是由香港人來協助的話,他一定往香港的方向去,像現在的「保利博納」,就很明顯的一定偏香港,因為他找的是陳可辛、施南生合作。

這個是蠻有意思的,在此之前,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是為了回答這個,我才有一個區隔,原來是有些分別的,為什麼「保利博納」會是那樣的一個發行公司,「華誼兄弟」會是這樣的一個企業文化的公司。

︰除了雙語人才之外,台灣還培養的哪方面人才是大陸需要的?

陳國富︰如果從製作層面上來說,大陸缺的,台灣都沒有。

比如說,後期電腦特技、特效化妝,這個我從《雙曈》時用的就不是台灣的了,本來希望培養出一代,有些後製公司也很積極的想投入這一塊,包括太極、騰達,不過都沒有發生。沒發生不能只怪硬體公司,因為台灣市場吃不下這個東西。大陸市場是可以的,它一可以之後,現在韓國、英國公司也進去了,所以這一塊台灣是沒得混。

還有一種,大陸很缺的是美術、道具、服裝方面,比如說,要拍古裝,服裝台灣也沒得拼,因為大陸電視劇的傳統已經幾十年了,所以你也不用去比這個,但是他的設計還是需要張叔平、奚仲文、葉錦添。我的《風聲》前面拍時也不想這幾個人,但是最後還是要找葉錦添,因為你沒辦法,先前拿出來的東西就是不行嘛!

李安拍《色,戒》的時候,也是痛苦的不得了,大家不知道那個過程,他崩潰了。他拍《臥虎藏龍》時崩潰過一次,拍《色,戒》時又崩潰過一次,所以最後《色,戒》他自己拿錢出來,因為已經沒折了,因為弄出來的東西不行,而且他用的還是香港的,攝影是美國的,美術是香港的。
所以我拍《風聲》時也遭遇同樣的困擾,偏偏這些台灣又不行。

台灣出攝影師,你知道,我們不是有個李屏賓嗎?其實李屏賓在跟我拍我監製的一個戲時,李安找他去拍《色,戒》,李屏賓這個人是很講義氣的,因為他已經答應侯導了。我說︰「你要不要我去幫你跟江志強講一講,把期調一調?」

他說︰「不要,不要提了,因為我已經答應孝賢了。」所以就是不可能了。

李安一聽他這麼講,就說︰「那當然,孝賢是大哥,我們絕對是讓。」

這個就很有意思,因為我的教養就是這種,我非常理解。可能就因為這樣的教養,台灣會出來一些有意思的導演或攝影師,李屏賓是一個。最近有個老外,Jack P.,他自己取了一個很難寫的中文名字,包軒鳴,我這次拍《風聲》,就是他當攝影師,我其實是把他當台灣人的,所以這個片子有個台灣導演、台灣攝影師,攝影大助也是他從台灣帶過去的,阿諾,非常台的一個人。阿諾本來是助理,去到那邊就變成了攝影師,因為我要兩部攝影機同時拍,阿諾就馬上變成攝影師了。他也說︰「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因為他如果在台灣,可能還要再幹上五、六年的助理。

《風聲》就是個例子,可以出台灣導演、台灣攝影師,但是造型還是找葉錦添,沒辦法,那還是我覺得比較牛的。然後其他方面就是,哪裡有最好的,你就找哪裡的吧!

大陸的美術,我覺得還是不夠細,因為他們電視劇的量實在是太大了,那會把很多工藝的水準都降低了。

監製,香港、大陸、台灣,三個樣。

不客套、有話直說的陳國富,態度、言語,都讓大陸電影人耳目一新,從而刺激導演馮小剛等創作者,大家攜手共創今天華語片的新局面。台灣的文化環境下孕育出來的人才,和香港、大陸有何不同?優點、缺點各是什麼?

馮小剛導演說,「是國富把真正的監製制度帶來的。」

如今大陸導演黃建新、香港導演陳可辛,也都在大陸擔任起監製的工作,這三人有何不同?


陳國富:其實差別蠻大的,我們三個的共通處是,我們都是導演出身,自己能拍戲;差別在於,黃建新是個像製片的監製,他真的可以去幫你張羅事情的。我舉個例子,他們拍《投名狀》的時候,因為拍攝景地離北京有段距離,路上又有些運煤的大卡車絡繹不絕,所以明星的車從北京國際俱樂部出發到景地時,經常已經過了四個小時。這些大腕的合約裡都寫明著每天工作不能超過幾小時,包括在路上的時間,所以到了拍攝景點,化完妝、弄好,要拍的時候,差不多要往回走了,當時陳可辛就快瘋了。

黃建新就會做一個工作,他在拍攝景地找到當地最乾淨的賓館,然後去跟明星們說,大家可不可以體恤一下,就搬到這邊來,否則真的永遠也拍不完,,他就會去張羅製片方面的事,包括找什麼東西比較便宜,去哪裡找廠務領班,他有班底,跑政府單位協調。這些,我幾乎通通不行。

我做的就是想項目、想題材,觀察這個市場,然後判斷這個東西可不可以做,或暫時不可以、以後可以做;如果可以的話,它是什麼規模?應該是什麼定位?

一「定位」之後,我可能會跟主創聊︰「你這個東西不錯,我們想做,你可不可以往這個方向再發想?或是,你幫我加上什麼元素,我知道這個東西最後可以怎麼行銷、怎麼賣。然後我可以預測,這個東西在國外會是怎麼樣的反應,在內地又可能會是怎麼樣的反應?

然後我管很多的是「剪接」,因為剪接是最後一關。因為你很難在拍戲現場去跟導演說︰「你那個take不行,可不可以重拍?」因為導演在拍戲現場是需要絕對的權威的。拍攝期間,我可能會跟導演咬耳朵,我覺得你剛剛可能漏了個什麼東西。或收工回去,我跟他聊,我看過毛片或初剪,覺得有些什麼問題。但都是私底下的,跟導演私底下的溝通比較多。

陳可辛,Peter呢,能導、能策劃,連資金也能籌集,他知道怎麼把這個東西賣給東南亞的片商,知道怎麼為這個題材找到一個美國的創投基金,他可以賣「概念」。我通常需要後面有投資人,然後我可以勇往直前,但是他可以每一部戲去找一個不同的投資人,這是陳可辛的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我覺得我跟黃建新比較是幕後的,我不會把我自己當一個品牌,但是Peter是很把品牌當成一件事的,就是「陳可辛監製」。我想可能是每個人做事情的方法不同,也可能是操作技術的不同吧!也許他覺得這樣更方便去走他的路。

︰你怎麼了解大陸市場?你去的時候還是一片很混沌的狀態。

陳國富︰這一塊,「直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我是一個數字概念特別差的人,譬如他們也會給我一本什麼2008年大陸電影市場總匯,裡面有各種數據,很詳細的,不是「電影年鑑」的這種,那裡面反覆交叉比對各種影片的票房數字、發行量、市場佔有率,不同公司的分合,好多表格,我每次拿到那種表格,覺得有義務要翻一下,但是翻完了,我就全忘了。譬如你問我去年大陸總共生產多少部電影,我就會離譜到400多講成300,所以我自己這方面是不靈的,不是腦子裡面有數據的那種。

我常常是盲目的相信我的直覺,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好像可以跟很多不同族群的人頻道相通,會出現他們的角度去看,哎,這個東西能不能讓真的我出門到電影院去買票。我會有那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直覺會不會錯?也會錯,《海角七號》我不就錯了嗎?但是這個錯呢,只要是可承受的量就可以了。就是說,譬如我只要70-80%的正確,我覺得就很OK了,我不需要百分之百。譬如今天到了Las Vegas,你賭輪盤也好、賭紅黑也好,機率只要超過50%,你其實就贏了,就超過莊家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這部份的運氣還蠻好的。

︰這些你跟當年在台灣長期看電影,跟電影人的共事有關?

陳國富︰有關係、有關係,因為直覺一定是奠基於你的經驗,對吧?

那我的經驗是台灣給我的就特別豐富。最早,我就是寫一點點的評論,然後楊德昌邀我去幫他寫劇本,然後我可能參與了一些侯孝賢電影的推廣。然後我自己當導演,接下來編電影雜誌,當電影節的策展人,然後和邱復生還合作過類似的發行吧。到後來台灣電影徹底瓦解,造成我拍的電影要自己做行銷,這等於是被迫的嘛!

因為徐立功當時跟我說,反正每一部都垮,所以你可以試試看,因為你再不懂,反正也是垮,就是《徵婚啟事》。當年我用了不到一百萬,大概九十幾萬,製造了當時還蠻奇蹟的一個電影現象。

所以也是經過那些過程,而且台灣電影的這個產業,它的好、它的輝煌跟殞落,都造就了現在的我,應該這麼講吧。因為如果不是它蕩至低谷,可能我也沒有機會,從一個導演變成自己去推片、排片,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思議的。你可能拍一部什麼低成本的地下電影或紀錄片,才會自己去推銷!

台灣的造星能力,還沒兌現的「軟實力」

「Know-how」的軟實力,可能是台灣在電影世界裡還能拼搏的一個利基。

不論「造星能力」,亦或是陳國富在大陸所展現的「文化影響」,其實都屬於「品味」的一部份,而要讓台灣孕育多年的「感覺」、「創意」等研發潛能如何成為產業,可以匯聚成流,而非「散亂」流失,關鍵時刻是否正是現在,就看「電影人」怎麼做了!

︰有沒有你看好的台灣新生代演員?

陳國富︰台灣造星能力一級棒,台灣現在的這些偶像演員,你要問身價,可能跟大陸二、三線的都不能比,差太多,因為低太多了。

但是台灣有一個利基點是可以好好掌握的,就是,「為什麼所有明星是在台灣鍍金的」,就這個概念。雖然我們這個產業本身已經垮了,這個垮不只是電影,唱片也垮了。 但是為什麼,我們的造星能力還是一級棒呢?大小S、蔡康永、陶晶瑩,他們在大陸是那樣的位置,這些都這幾十年來台灣電視的Know-how、流行音樂的Know-how所造就出來的。這個東西我們可能從日本得來很多,從美國得吸收一些,總之這個變成了我們的「軟實力」,我認為,這個一定要好好掌握,我覺得這個還沒有「變現」。目前得利的只是某些藝人,它還沒有變成一個集體的企業或是媒體的行為,我覺得它是可以變成是一個「集體行為」的。

我感覺目前台灣很多年輕藝人很嚮往到大陸去分一杯羹,只是推的比較辛苦,我覺得他還沒有找到大陸所說的那個「份兒」。

有時候你是要找到「對的人、對的平台」或要有「對的事件」,你不是去那邊只是送往迎來,見見人,不是這樣,但是這個實力是有的。甚至我都會建議大陸的唱片公司:「哎,你們要推新人,你們先把他送到台灣,他第一張在台灣出。」

這個觀念對他們來講,是很震撼的,但還不知道要怎麼弄。

︰你剛剛提到的是電視、唱片界,台灣也有一些明星很想演電影,像關穎、桂綸鎂、張榕容,你覺得她們進入大陸市場的前途如何?

陳國富:這三個人其實是三個不同的狀況,張榕容我非常的喜歡,《渺渺》的導演剛好是我當時在研究所的一個學生,所以他從劇本到最後剪接,我都有給他一些意見,看完初剪,我說:「你控制演員的能力很差,但是張榕容自己跳出來了,後面的剪接你就盯住她剪。」但是後來各方意見紛至,最後他可能失控了。但是事實證明,我最早看毛片的那個印象是對的。

包括我後來看《陽陽》的初剪,就覺得,這個人是個天生的演員,但是如果張榕容要進大陸,難關是比較顯著的。為什麼?要打進大陸,到目前為止,只有兩種管道,一種是特別火的偶像劇,大陸也播了,你就會火一陣子,就看那一陣子你怎麼去維繫這個熱度,你有沒有陸續的作品出現,像安以軒現在在大陸很紅,各種一線的大腕、那麼大的組合,她就是女一號,各個當紅男星都幫襯她,有些是你不能想像的。

我覺得,這是經營出來的,也跟當時她一咬牙、決心到大陸發展有關。

你知道,台灣人畢竟還是比較戀家,如果我能夠在台北舒舒服服的過日子,我也不想那麼折騰。

關穎不一樣,我覺得她比張榕容還要難,她的基礎可能打得更早、更深、面更廣一點,因為她有許多社交場合的曝光,但是她在大陸的知名度非常非常低。主要原因是沒有代表作,這個很致命,大陸有大陸的花邊,這邊有這邊的花邊,有很多是共通的,也有很多是不共通的。

桂綸鎂這三人裡面,我覺得是可以、也應該有突破的,我一直看好她。她早年心態上比較被動,現在比較好了,簽給「安樂」之後,現在比較有些想法。我前陣子去跟徐克開會聊天,他說:「桂綸鎂是可以打造的一塊料,是可以變成『台灣之光』大明星的一塊料。」有時候成功不是因為你的才氣、你的外在條件,有時候是因為你夠不夠想要,你想要到什麼程度?凡是成功的藝人,都是很ㄍㄧㄥ的,他/她就是跟你拼了,他/她是每一次的案子、每一首歌,可能每一次的報導,他/她都跟你拼了,這是成功藝人的必要條件。

同時在這個圈子裡的運氣也很重要,她確實有這個條件,但是要有一部什麼作品,幫她一下子把這個給點開來。比如湯唯,原來誰認識她?這個就很妙,但也有扶不起的阿斗!

:林志玲呢?

陳國富:我覺得她終究不會走專業演員的路。

:她一心想要!

陳國富:真的嗎?因為我不認識她,所以我只能從一些皮毛的事情來觀察。

就拍電影這件事來看,她要碰到能夠打開她這一扇窗的導演吧!

因為目前看來,不管是《赤壁》或《刺陵》,都比較像「組合」,比較不像「競技場」。有時候你不見得在跟其他演員飆戲,你是在跟導演飆戲,跟觀眾、跟攝影機飆戲,當一個電影形成一個競技場的狀態時,你就會看到很多精彩的東西,《無間道》就是競技場。

︰周杰倫?

陳國富︰周杰倫也是個神人,台灣之光吧,真的,我是發自內心的這麼講。雖然我對流行歌曲不是那麼熟悉,但是有時候在KTV看人家點他的歌來唱,我覺得,是台灣的驕傲。他這個也可以,那個也弄,永遠把自己弄得帥帥、酷酷的,盡量不穿幫,我剛剛說的台灣造星能力,在他身上完全體現,發揮無遺!

電影也很棒,他就是把他自己弄成全才,那個全才,不是伍迪艾倫,但是也夠啦,你就台灣通俗文化的這個規模來看,每一代可以出來一、兩個像周杰倫這樣的人,也可以啦!

舒淇也是台灣之光,你看她的路走得這麼辛苦,最後她可以這樣證明自己,就像她說的:「我衣服一件一件的穿回來!」她真的就做到了,這不就是台灣人刻苦的精神嗎?「精神」,你只能說刻苦,你不能說天才。精神是一種意志力、是一種目標的設定,是一種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叫精神。

︰舒淇現在演的很好啦!

陳國富︰對啊,我的意思不是說,她吃很多苦, 所以她現在是台灣之光。她是真的把她自己的潛能,她的自信完全發揮在表演藝術這一塊,不僅是孝賢的電影,你看她在一個純大陸的喜劇片裡,可以完全是她自己。而且她今天完全以她是一個台灣女明星的姿態感到自信(對),大陸觀眾喜歡她啊,就覺得,哪有這麼自然的!

我在那邊也是一樣,我的缺點跟我的長處就是,我知無不言。這個對大陸同行來講,其實是蠻震撼的,你怎麼看完電影哪裡不好,你就說了。他們以前是不說的,場面上都要維持,大家好來好去,大家都有飯吃。但是我覺得不行,電影最後結果就是要好,你都不說,怎麼會好呢?

這是同樣的道理,台灣人應該盡量發揮這個。因為我們為什麼能做到這個,因為我們衣食無憂已經有好幾代了,所以我們的自信、我們對文明的概念,是比較從容的。所以為什麼台灣人到大陸去做服務業比較成功,因為我們的服務,譬如鼎泰豐和那邊餐廳的服務就不一樣。我覺得這個特質放在哪邊都是一樣的,放在影視娛樂業也是可以發揮的。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