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久違了,街頭巷尾
 


吳國慶    

  二十世紀中葉的台灣,剛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復甦。不過,在都市的角落依舊有人過著困窘的日子。尤其違章建築區內,群聚著國共內戰,避難渡海來台外省人,相濡以沫在此生活,在此通婚,在此落戶生根,古老的中國傳統在台灣交會,綻現生命花火。

  《街頭巷尾》這部影片在1963年完成,回眸李行導演的這部電影,總令人難忘大清早揹著小孩的婦人,蹲在巷口升爐子,這是一天的開始,爐中的炭火炊煙,維繫著一家人的溫飽,也象徵著離鄉背井,安身立命的希望。

  重返記憶,腦海中總會浮現一絲感傷與渴望,彷彿思戀過去胼手胝足,集中力量、意志,建設台灣的日子。

  台灣自解嚴以降,歷經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等種種變遷,經濟上則伴隨著急遽全球化與資本化的進展,導致個人生活與過去歷史之間產生世代隔閡的斷裂現象,在面臨歷史崩解與記憶凋零之際,《街頭巷尾》這部影片的數位修復,有著加緊為過去做歷史性與懷舊性的紀錄與回顧,並以影音承續庶民文化面貌,將記憶斷裂的湮滅危機,給予重現生機。

  《街頭巷尾》這部影片,萌生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系列,在二十世紀五O年代至七O年代,開創了台灣電影風華,作為揭櫫台灣電影思潮的《街頭巷尾》,走過歷史行跡,不由得讓人想起影片中《我的家在大陸上》、《綠島小夜曲》、《只要我長大》這三首當年台灣流行的歌謠,李行導演將這三首歌謠穿插在《街頭巷尾》之中,藉著歌謠,訴說創作電影《街頭巷尾》的鄉愁、生存、希望。

  如果說,《我的家在大陸上》這首深具濃郁懷鄉情愁的歌謠是過去,那麼《綠島小夜曲》、《只要我長大》這兩首歌謠,則充分展現了當時的浪漫與現實的理想色彩。出生於上海,抗戰時期在西安完成中學教育,弱冠之年來台定居,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的李行,捨棄了江南的絲竹之音,也沒有用激越的秦腔,完全採用台灣在地的拿卡西演奏曲風配樂,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他要的那個音,體現台灣底蘊的聲音。

  然而,眼見當前不斷剷除城市老舊記憶,昔日的街頭巷尾的風采,飄然遠去,但是看到影片《街頭巷尾》的出現,看到崔小萍飾演的徐家老奶奶從蒸籠裡拿出一個饅頭,遞給飢腸轆轆的小孤女,好像一口咬下去,能夠讓人在一個白饅頭裡嚼出麵食甘香與溫飽的滿足。

  李行的電影一向追求簡素,從影片《街頭巷尾》所透露的屬性來看,彷彿是脫胎於明清文人的現代流民圖,墨色揮灑,勾勒出居住於城市陋巷之中的居民,身著破舊的外衣,骨子裡卻是伸張道義的使者,他們不懼命運的考驗,面臨都市繁華,也能謹守分寸,相互惕勵,在聊避風雨的違章建築世界裡棲身,只奢望吃得飽,睡得安穩。我們看見拾荒的胖子和拉三輪車的漢子,兩人共租一間陋室,屋內只有一張床,兩人分成日夜兩班,輪流上床睡覺,他們克勤克儉,行有餘力時,胖子買藥送給重病的寡婦,照顧稚弱的孤女。這是他們遠離了戰爭災厄,得到安居的保障後,即以善行彌補延續根源的渴望。

  那是一個沒有電視機的年代,收音機對居住陋巷的居民而言,亦是奢侈品,電風扇窮苦人家買不起,冷氣機更別提了。夏天夜裡,家家戶戶端著小板凳在巷口納涼,談論時事,交換生活資訊,傾訴思鄉情懷,相互排憂解紛的場景,如今已經消失,但是在影片《街頭巷尾》中,讓人重見昔日仲夏夜談的溫馨。

  我們不能忘了,當年自來水供水不足,幾條巷弄,幾十戶人家在巷口共用一個水龍頭,婆婆媽媽們為了搶水用,難免失和爭執,甚至爆發扭打。這樣的場面,雖然沒有在《街頭巷尾》出現,可是水龍頭場景這裡,我們看見寡婦拖著病懨懨身體,掙扎著幫人洗衣,賺取勉強溫飽的費用,晾曬衣服的時候,一陣暈眩踉蹌倒地,洗淨的衣服散落滿地,左鄰右舍悲憫的上前扶助,勸她安心休養,散落地上的衣服,鄰婦伸出援手代勞重洗。這種質樸溫馨價值觀,成就了李行導演令人動容的作品。

  電影中與質樸溫馨價值觀同樣令人動容的,是親情倫理。《街頭巷尾》中的徐奶奶帶著孫子逃難來到台灣,祖孫相依為命。孫子早晨打工送報返家,徐奶奶端著早飯站在門口等候,嘮叨叮嚀孫子吃飽了再去上學。聽聞大陸爆發難民潮,大批難民湧入香港,即將被政府用船接運來台,徐奶奶巴望著兒子也在其中,帶著孫子急慌慌的上基隆碼頭尋子,雖然希望落空,但是徐奶奶依然沒有放棄一家人在台灣團圓的希望。

  寡婦臨終託孤,拾荒的胖子一肩扛下撫養小孤女的責任,他目不識丁,可是知道唸書識字的重要,為了小孤女的教育費,咬牙硬撐,出賣勞力掙錢,累出了病,小孤女知恩圖報,逃學去賣愛國獎?,賺取菲薄利潤,孝敬拾荒胖子,病中的胖子不解其中原委,怒責孤女,徐奶奶祖孫趕來相告真相,胖子與小孤女抱頭飲泣,賺人熱淚。

  還有李行導演對台灣景觀的熟稔和情感,鏡頭順著拾荒胖子和小孤女的足跡,走過已經消失的南港垃圾山;走過消失的中華商場;走過消失的瑞芳煤礦區。

  看著他們滿身大汗在街頭牛飲冰水解渴;看著他們在麵攤知足歡喜的吃麵;看著小孤女追逐路人推銷愛國獎?;看著、看著…不禁讓人感受那個年代賺錢過日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二十世紀中葉,台灣的街頭巷尾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電影《街頭巷尾》卻為那個消失年代保存了珍貴影音資料,不僅將那個世紀上海拍攝的經典電影中敘事和美學傳統,在台灣銜接重現,而且將人情義理的價值,落實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中,李行導演把他對台灣的款款深情投入《街頭巷尾》,影片中的人物鮮活,他們個個具有強韌的生命力,讓人體會活著就是要這麼有勁。

  謹此感謝李行導演精采的穩健手法,透過膠卷讓我們見證一個美好的世代,並祝福李行導演八十歲生日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