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朵玫瑰》:柯波拉的「浮士德」
◎文/洪光遠
《第三朵玫瑰》(圖:聯影提供 )
美國名導柯波拉在睽違影壇近十年後所推出的「第三朵玫瑰」,自然引起萬方的矚目,雖說他經營視覺影像的魅力,仍舊令觀眾目眩神迷、歎為觀止!然而由於題材本身的玄奧晦澀,導演又不願他的作品只流於「時空旅行」的科幻濫調,因而試圖藉本片,探討科學、乃至於宗教界所追究的人類重大、根本議題---「生命的意義」,結果拍成了目前這部主題嚴峻、跨越時空的大作。
故事原型應襲自歌德的「浮士德」,只是仍顯巧思、論述更為圓融。意外的電擊,帶給了一位年逾70、對生命充滿挫敗感的語言學者多明尼克,一個更年輕的生命。電影前半,在舖述完多明尼克奇遇且成功地擺脫所遭逢的各種體制與權要界的干擾後,藉著一張張報紙接續發行的頭條大事(配上轟然巨響),明快地交代了時序的流轉,旋即進入本片後半所描述的重點:多明尼克如何面臨生命的終極抉擇。在前半多明尼克從病榻中悠悠的甦醒時,醫生在為他奇蹟式地重生後的生命慶幸之餘,問他會將鍾愛的玫瑰放置何處,他先選擇了手指(打字/寫作),再選擇了膝蓋(尋訪全球古文明以遂行其探討語言的終生職志);直至片尾,多明尼克仍未明言他的第三朵玫瑰會置於何處?當鏡頭一直拉近多明尼克屍體手上紅艷的玫瑰、直到它佔據您的視野時,相信您已從片中他的抉擇裡知道了答案!影片後半多明尼克所面對的主要角色,近似浮士德所面對的梅菲斯特與克莉絲汀:一個是象徵他對知識執迷不悟追求的另一個自我,另一位則是左右他生命意義、可以生死與之蘿拉化身的薇諾尼卡;然而,比浮士德幸運的是,雖然掙扎、煎熬於真理與真情的衝突中,多明尼克至少還可以選擇,而不像浮士德只能接受克莉絲汀為了救贖而必然要付出的犧牲、並屈從在所屬真理的旗幟下。
從片頭,柯波拉即運用了晃動的光點、倒轉的時鐘與的答的聲響,點出了「時間旅行」即為本片所?及的主題;片中,更屢屢以鏡子與翻轉等鏡頭,營造出劇中人物的立場與價值觀,相互折衝論辯、翻覆逆轉的情態;凡此種種,均再次見證到柯波拉駕駛影像的絕妙功力。然而就內容而言,對接受基督教文明與實證科學洗禮的西方觀眾來說,片中所涉及的附身、乃至於輪迴等內涵,容或顯得詭譎難明,尤其片末在咖啡館中與諸位教授再次談到「莊周夢蝶」虛實互通的論點,可能更覺得不具說服力;不過,若能將多明尼克在本片中被電擊後的奇遇,均視為編導藉以討論「生命的意義」所編造的「南柯一夢」(片末回到影片開頭的時間點,在咖啡館內與眾人重逢的際遇,一如咖啡館的服務生所言:均為幻覺),雖說不上具有創意,但至少還在情理之中。
在西方追求科技文明,相信人定勝天的成就價值導向下,早已敲起了警鐘;尤其近年來全球各地不斷地遭受到大自然無情的反撲,襲自強調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東方哲理,終於獲得西方人士的重視,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人類的不足、謙卑地讓位給大自然的神奇主宰,不再一味奢望能扮演起上帝(造物者)的角色。這種反思的力量,也為當今電影的題材,開發了更豐厚的創作源頭。此一思潮,雖說接受了人類能力的侷限性,卻不斷突出人類選擇性的重要。因此,面對與浮士德同一困境的多明尼克,才無需犧牲掉薇諾尼卡,也不必征服象徵自然的死神;珍惜生命中出現過的種種真情與人際關係,實心誠意地好好愛過,人生夫復何求?
成功地拍過各種類型電影的柯波拉,在輟導多年後,會選擇本片成為他重新出發的作品,應該具有特殊的意義,至少,本片所要探討的主題,應該有觸動到他的心理。至於整體成果能否獲得觀眾與評論界的青睞,則可能不是導演所能逆料、甚至於所當關切的;畢竟,以一位創作導演(相較於商業導演)而言,好好地拍出一部自信言之有物、且能傾吐胸中塊壘的作品,可能才是他的旨趣所在。若然,柯波拉的「第三朵玫瑰」,仍舊值得大力推薦、高聲喝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