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16mm                        中文字幕        90 分鐘

2 12 號(四)      19 :00 《廣島之戀》
4 9 號(四)        14 :30 《廣島之戀》

作者:肥內。一對男女在原子塵、在水珠(可以看成是雨滴、汗水,這是編劇引導我們去想的)之中交歡;在此同時,女子(一位法國演員)回憶著她在廣島博物館的遊覽,但男子(一位日本建築師)直稱她什麼也沒看到。但,到底那些被放到女子記憶中的紀錄影片是怎麼回事?男子用語言想要說服女子的又是什麼?



在廣島,他們邂逅,這一天的交往(日本將《廣島之戀》叫作《24 小時的戀愛》),是在語言與影像的交織中展開,並且終結。阿藍․雷奈並不是到《去年在馬倫巴》才引進霍-格里耶的語言覆蓋力,而是從第一部長片,透過莒哈絲的筆,用文字穿透了影像,甚至覆蓋了影像。

如果我們仔細思量,從雷奈的前兩部作品看到的,除了一般經常提出的「時間」問題(我想,把『意識流』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歸到這個概念來應該是可以成立的;但對於『意識流』我們隨後再談),另一個特點就是剛剛才提到的文字力量。這個特徵看來應該是相當理所當然,因為雷奈(在前五部作品)找來了名作家為他撰寫獨創劇本,這種作家電影的痕跡於是變得更加凸顯出來了。

不過,作為一個專業電影家(套一句馬盧的話,當時的『新浪潮』諸將中,馬盧自己承認在技術上,他僅次於雷奈),雷奈的場面調度還包括更多的實驗。於是複寫影像的,不只是文字,還包含聲音;更進一步,影像(加上聲音)還複寫了現實。

於是一切感官成了一種新的呈現,它將不一定以我們(以及劇中人)所認知與熟悉的方式,被表現出來。當然,我們可以簡單地稱為「意識流」,在正常敘事中插入過去、想像或回憶的影(音)像;其實,除了是在敘事軸上進行加工之外,也在「感知」上進行探究:關於劇中人物對事物的感知,以及觀眾對故事的感知,最後引導觀眾對自己的現實感知情況進行反思。

即使,我們在即將放映的影展中,看不到雷奈的所有作品,但每部作品都能自成一個系統的雷奈,將讓他的《夜與霧》、《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以及《戰爭終了》各自發聲。它們沒有進程,不是反身性的「階段」,它們是四個小宇宙。

現在,容我再回到《廣島之戀》的簡介吧:這一天的短暫相處,是兩個(因戰爭而)傷痛的靈魂的互相撫慰。他們彼此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女子道出她在內韋爾的往事;他則以傾聽來表現自己),可是文化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時空的距離是沒法弭平的。於是,導演設計了音畫的「時而相應」、「時而相對」,便已經讓影像現實化受到阻礙了。

那麼,這對短暫的「戀人」到底彼此傾訴了什麼?還是就像某種流行的解讀:日本男子作為心理醫生,透過影片中的種種「行動」,來為這位精神上沒那麼正常的法國女子(體現在她偶爾的歇斯底里,以及她難以忘懷的過往)進行治療?

這一切,將有待觀眾進場解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