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電影與台語片的奇妙連結


吳俊輝 作

2010年10月27日,國家電影資料館的朋友通知我台語片導演辛奇過世的消息,當時我正在協助馬來西亞實驗電影創作者區琇詒,為我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策展的「影像實驗室Doc EX!T」節目中的多投影電影與錄像現場表演作品《默默無言》做準備,這個節目是由首屆EX!T2010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暨亞洲論壇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共同策畫,是EX!T從2009年開是即已在進行的亞洲各國實驗電影創作、策展、研究的交流計畫之一。這個計畫以「個人記憶/歷史記憶」為題,邀請三位創作媒介與呈現形式迴異,分別來自韓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的亞洲實驗電影創作者/實驗媒體藝術家來對紀錄片的形式進行多元創新的實驗嘗試與開發。他們試圖以最私密的個人影像出發,同時運用舊片衍用的概念將收集來的歷史影像檔案,透過複合式的多投影與現場表演的方式,在展場裡讓影像溢出銀幕邊框的侷限,擴延到空間裡的每個角落,讓個人記憶的片片段段與集體歷史的時間感同時並存與交替,去追溯與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個人記憶與歷史深海連結交錯的影像光影與聲光之中。

區琇詒的「電影現場放映表演系列」運用電影放映機的光,重新喚起觀眾對於活動影像的空間、時間以及環境聲響已然沈睡的記憶。《默默無言》在煙霧中運用數位與膠捲影像處理面對歷史建築的消逝感,宛如波赫士筆下時間與記憶錯綜複雜的迷宮,勾勒出吉隆坡人面對歷史時,多數人保持沈默的面貌。而這個作品居然將二十年前我進行訪問辛奇導演的記憶喚起,1990年參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台語片資料研究與口述歷史的工作,那是一場場與記憶搏鬥的過程。辛奇的訪談從1990年四月開始,我面對的是辛導演因為經歷政治白色恐怖之後的沈默狀態,我們只是喝著他泡的好茶閒聊電影與人生,我邀他走出家門到電影院看看當時放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不記得是哪一次的閒聊中,他突然說他可以開口把這些充滿痛苦的陳年舊事說給我聽,訪談持續到1991年6月底,超過一年的時間,因為台灣電影史資料的嚴重匱乏與自己專業背景的不足,整理訪談的過程彷彿又是一場記憶拔河賽,這些訪談最後發表在1991年7月的《電影欣賞》雜誌裡。2000年,我從美國留學回國,獲知賴豐奇導演以辛奇導演為對象完成了《角色──辛奇導演》,這裡居然有一個很奇妙的連結,1992年我在金穗獎的放映活動中看了賴豐奇導演的《浮游》而深受震撼;從賴導演的個人資料上看到賴導演是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而興起了前往唸實驗電影的想法,沒有預料到我的電影啟蒙是辛導演與台語片,卻以實驗電影的創作為職志,我還記得辛導演在訪談中對電影犀利批判的觀點,這和我在創作實驗電影時的狀態是很相似的。為期四天的EX!T2010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暨亞洲論壇剛於2010年11月25到28日舉辦結束,透過亞洲之間實驗電影的策展、放映與論壇的方式提出眾多更具批判性與反思的議題,讓我們對亞洲實驗電影的關注可以持續下去,在「比亞洲電影更陌生:亞洲實驗電影專題下期」出刊前,我對辛奇導演要致上我最高的敬意與緬懷,辛奇導演對我的啟發一直留存在我的心底,影響深遠。

(吳俊輝,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長年從事實驗電影創作。本文轉載自最新一期《電影欣賞》季刊,FA1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