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越洋專訪陳國富先生,談《悲情城市》及其它

Resize-of-EDM-20110114.jpg 

時間︰2010/12/1
地點︰華誼兄弟電影公司台北分公司
訪問︰張靚蓓

前言

陳國富的電影路,是從影評人開始的。

上個世紀八○年代初期,他曾在電影資料館前身的電影圖書館,編著過《希區考克研究》和《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等書。

  八○年代末起,他以導演、編劇、策劃及監製等多重身份,活躍於兩岸三地的影壇,曾陸續執導《國中女生》、《徵婚啟事》、《我的美麗與哀愁》等多部電影;2002年,他編導的驚悚片《雙瞳》,成功地為台灣新主流電影注入新血;2009年陳國富與高群書共同執導的《風聲》,上映三週,即在大陸創下兩億人民幣的票房。在華誼,他所監製的影片計有《可可西里》、《天下無賊》、《集結號》、《非誠勿擾》、《李米的猜想》等,2010年他擔任總監製、徐克執導的《狄仁傑之通天神探》,票房再創佳績。 隨著電影,陳國富從台灣、香港,如今在大陸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

  目前擔任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監製的陳國富,催生創作、掌控品質、規劃策略…,在華誼建立起該公司電影專屬品牌的過程中,陳國富的貢獻有目共睹,套用業界一個普遍的說法:「華誼之所以不同於其他電影公司,因為華誼有了陳國富。大陸不缺資金,可是缺少像陳國富這樣的人才。」 有趣的是,他在華誼的工作,卻顯示出,他從台灣過去的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帶著一組人、一個文化生態到彼岸去。不客套、有話直說,他的態度、言語,讓大陸電影人耳目一新,從而刺激創作者,大家攜手共創今天華語片的新局面,而陳國富也成為近十年來中國主流電影巿場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台灣的文化環境下,究竟是怎麼孕育出這樣的人才的?

  陳國富曾說:「我當年會走進電影製作這條路,跟孝賢有絕對的關係。我記得以前我剛開始寫評論時,有人問我,你會不會想,自己有一天也當導演?我說,不可能,因為電影太難了,我也不是科班的,我也沒有從場記、副導演開始幹起;對我來說,電影完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我當時是碰到了孝賢、楊德昌、張華坤這些人,他們讓我覺得是可能的,只要你敢想像、願意試,都是可能的。 其實我這幾年在大陸的經驗並沒有脫離這樣的軌跡,我希望我還是堅持這種直覺及情感取向,繼續走下去!」 (張靚蓓)

Part 1 Part 2

張靚蓓︰陳導,你好,麻煩你了!
陳國富︰這個訪問還蠻周折的!

張︰是啊!能不能請你談一下當年的「合作社電影」,我後來知道,你當年提出過一個類似「艋舺」的案子,聽說連演員的造型、海報都已經設計好了,你們當時真是做了很多事情!
陳︰沒有啦!其實當初成立「合作社電影」這家公司,就是把《悲情城市》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成頭兩個案子,此外還有一個我自己的案子,也是關於黑社會裡小弟與老大糾結的故事。當年沒有《艋舺》這個片名,確實作過定裝,拍過照,作了英文的宣傳資料。。《國中女生》是更後來才有的。當時合作社的投資人邱復生希望我能專心幫忙把前面的這兩個案子,就是老侯(侯孝賢)或老楊(楊德昌)的案子先做出來。
當時誰也沒有經驗經營這樣一家電影公司,我太資淺,詹宏志當時也不知怎麼幫忙。我只是比較常態性的幫他們張羅一些東西,譬如招了美國人芭芭拉來幫我們翻譯故事大綱。辦公室就設在台北市峨嵋街上。後來為什麼解散,具體的原因我也說不清楚,可能是因為公司裡沒有一個人真正在掌舵吧!導演其實只能操心自己的創作,很難變成真正的團隊工作。
「合作社電影」等於是一個全由創作者組成的公司,我們原以為要來當總經理的詹宏志,可能提供精神支援的意義大過實務。
後來邱復生找我聊,我們也坦白承認,當時想要組成這個組織的想法很好,但是實際執行時,沒有後勤支援!
那個時候孝賢已經在做很多關於《悲情城市》的準備,具體做了什麼,我不太記得,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些進度,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們在楊德昌家開過一次大會,大會又跟以前在楊德昌家開會的氣氛類似,很多人都來了,大家就在那邊投票選片名,開完會,然後吃了一頓飯,更像聚餐的氣氛。

大家可以隨意提供片名來選,除了《悲情城市》還有《港都夜雨》什麼的,七嘴八舌的在那邊投票,我記得我第一輪沒有投《悲情城市》,還被他們笑說︰「你是不是想把《悲情城市》這個片名留著自己用!」就挺鬧著玩的。更具體的細節想不起來了!

張︰當時你怎麼幫侯導?在哪方面幫他?
陳︰其實就是「聊天」,沒有什麼具體的東西,這跟孝賢的創作方式很有關係。他的創作都是醞釀、積墊、然後隱然提煉出來的。
就我記憶所及,《悲情》這個題材就是很多很多的念頭和意圖聚集起來的,譬如一開始孝賢想找周潤發跟楊麗花主演,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針對這兩個演員當時的狀態,他看到了周潤發當時的狀態,當時的銀幕形象,形成了一種能量;楊麗花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這種文化和市場能量,特別台灣符號的;兩人同時又參雜了強烈的底層色彩。我們別忘了孝賢是拍商業電影出身的,他很清楚這種組合在市場上的意義。
然後他可能從身邊的線索裡得到別的啟發,譬如吳念真平常常講的礦工生活啦,或從過去勘景的印象發現金瓜石、九份、瑞芳這些地方的特點,也就是說,類似這樣很多很多的細節,慢慢就在他的心裡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世界,再之後,還要加上一些歷史情懷吧!
這是我的猜測,它是一點一滴慢慢匯聚起來的!長時間的醞釀和尋找。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隨意的聊,我只是聽眾、旁觀者,談不上有具體的貢獻。

張︰我是聽說,黃健和在中央圖書館找了許多資料及老照片,聽說之前還以鄭桑溪照片裡的氣氛為底調,拍過一段影片?
陳︰拍片這一塊我不記得了,但是找資料肯定是有的,這個我記得,而且這個是在合作社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合作社電影」時期,《悲情城市》最先期的工作大概都涵蓋了,包括你剛剛說的找資料、寫劇本、想演員,都開始做了。我記得有幾次我們在宏志家也都討論過演員,譬如辛樹芬那個角色也考慮過伊能靜。我當時也覺得這種嚐試不錯,不一定都重複用同類型的演員。那時伊能靜還沒有真的開始演電影,好像只演過朱延平的片子,後來她割了雙眼皮,我還說︰「可惜了!」因為我比較喜歡她原來單眼皮的樣子!具體整個片子的進度掌握,還是在孝賢那邊。

張︰大哥那個角色,你知道原來有找過柯俊雄嗎?
陳︰有,都去談過的。

張︰後來為什麼又改成陳松勇來演大哥「文雄」?
陳︰那時候的柯俊雄,可能也算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包括了他是台灣的影帝、一種大哥的形象。我的印象是,他當時可能沒太搞清楚孝賢要幹什麼,大家還需要花力氣去說服他來做這個事。演員如果先抱著這種態度,事情就很難進行。像這樣的戲,導演需要演員一開始先興奮起來,積極請戰。
這一塊你可以去問問張華坤,我記得是張華坤跟孝賢一起去見他的,回來之後聊起這個事情,我說的可能不準,因為我不在場。

張︰我訪問侯導時再問他。除了你跟侯導談之外,侯導在拍攝當中也遭遇過很多的問題跟困難,當時你怎麼幫他?
陳︰(笑)哎,這個實在蠻慚愧的,我什麼都幫不上。他拍戲的現場,我倒是去了很多次,就是看,乾著急!侯孝賢的工作方式,外人不太容易能幫上忙。
不是他不接受幫忙,而是很多東西就在他的腦子裡,只有他知道標準在哪。我第一次去看他拍戲,就是《童年往事》時,就發現了這一點。拍片時,他有自己的節奏及規律。你在現場看他拍片,可能你覺得效率不高、可能你覺得情況很膠著,但是你並不知道他在找什麼、他正在等什麼、他想追求的是什麼。大家只能等待他的靈光出現。
我一般不太幫人家解決製作上的問題,我能幫的是解決創作問題!但是孝賢的創作,就是在他自己當下的直覺裡。

全文請點-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10114/2.htm#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tfa74 的頭像
    ctfa74

    電影101P_國家電影資料館 電子報部落格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