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影業─台灣電影界的龍頭

BannerR-20131004.jpg  

距今60年前(1953),沙榮峰與夏維堂、張陶然、張九蔭等四位先生,集資兩百萬,在台北巿開封街正式成立聯邦影業有限公司。這家早期以發行港片及外片為主的公司,於1965年在桃園八德鄉大湳村購地一萬五千餘坪,著手興建大湳片廠,在沙先生高瞻遠矚的擘劃下,在這裡誕生了國片里程碑之作:《龍門客棧》及《俠女》,此外聯邦大湳(國際)片廠所接生的台灣電影,更是不計其數。在台灣民營電影鼎盛的六、七十年代,聯邦作為台灣電影界的龍頭,當之無愧。今年適逢聯邦創業60週年,本期電子報自本館出版的《聯邦電影時代》一書中,轉載知名影史專家,並曾任職聯邦影業的黃仁先生,撰寫的〈聯邦的崛起與盛世〉一章數節,提供讀者對聯邦在台灣影史上的位置梗概,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藉此喚起國人對本土電影史的重視。(編者)

文/黃仁(知名影史專家)

根據一九六七年巴黎出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資料中記載,中華民國一九六六年共生產劇情長片二百五十七部,是當年世界十大電影劇情片生產國的第三名,第一名日本、第二名印度。其於依次為義大利、香港、美國、蘇俄、西班牙、韓國。

2_clip_image001.jpg  

在這段期間,臺灣拍攝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也跟著大量增加。除國營的三家外,民營公司到一九六九年已達一百二十九家,是公營的四十倍,雖然其中大部分是一片公司,甚至是人頭公司,但也可見當時電影事業的蓬勃。

2_clip_image010.jpg  

《龍門客棧》(聯邦出品,胡金銓導演,1967年)

民營製片的黃金時代

民國五十一(一九六二)年,台灣電影生產數量,據統計是公營國語片一部,民營國語片四部,加台語片七十七部,到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公營彩色國語片五部,民營彩色國語片七十六部,加黑白國語片三十部,台語片一百十七部,共二百二十三部(見附表:國產影片生產數量統計表)。這時,台灣民營電影製片,不論生產機構和初品數量都超過也生產劇情片的三家公營片廠數十倍,可說進入黃金時代。

臺灣民營製片如此迅速蓬勃發展,概略地說,與台灣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增加有著緊密地關係。但是,影業的發展,更有賴來自電影界的檢討與改革。以發行起家的聯邦公司經過八年的努力,消除了國語片發行上的種種障礙,尤其在各地增建戲院,改建戲院,建立全省強大國片發行網,造成製片業有利可圖,(國內收回成本,國外全賺。)因此,投資者日增。

一九五三年,「聯邦」正式營業時,全台灣影戲院共有三百四十七家,到一九七O年,聯邦業務鼎盛時,全台灣影戲院增到八百二十六家,其中新增加的都是電影院,原有的舞台劇戲院不改建的,也會有半年放映電影,半年演戲。這些新增或改裝的戲院,多是民營,公營不到十分之一。足見民營影業之盛。(見附表:國語影片製作機構統計表)

2_clip_image002.jpg  

(國產影片生產數量統計表(1962年至1969年止)

2_clip_image005.jpg  

《一代劍王》(聯邦出品,郭南宏導演,1968年)

2_clip_image003.jpg  

映演業和發行業的貢獻

台灣的民營製片,除了兼營映演業和發行業的部分製片業者資力較雄厚外,純粹的獨立製片,資金都很短絀,不論國、台語片的製作,都要靠映演業和發行業墊付拍片經費。尤其台語片的蓬勃興起,絕大部分依靠發行業和映演業支持,往往只要影片一開鏡,片主就可向戲院預收片租。有些公司沒有錢買底片,卻也請來地方名流和女明星開鏡:大家合拍幾張照片,其實攝影機是「空」的:然後,製片人就憑幾張開鏡照片,向全省戲院預收定金,再買底片拍片。同時,有些影片拍不到一半,錢用完了,就被「凍結」停拍,片主又以開拍新片的名義去收定金補拍,形成「濫拍」和「生產過剩」的現象。

製片業與發行業,映演業之間是共存共榮的三角關係,合作方式是否合理,自有同業公論、公議,不可能長期一方吃虧。即使到了六、七十年代,台灣電影膨脹的熱氣,仍是靠發行業和映演業哄抬出來的。當時所謂的「瓊瑤風」、「雙秦雙林」,以及武俠片熱潮,都是由於戲院和片商聯手搶片,大事宣傳,而掀起高潮。雖有獨立製片吃過發行業的虧。但映演業和發行業為支持獨立製片,血本無歸的情況更多。或許,我們也可以大膽質疑,沒有映演業和發行業的哄抬,怎麼有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

針對這樣的現象,在此提出幾位好心腸的發行業者,他們曾是「活菩薩」,幫住過很多影人。例如,「台聯」的賴國材,對於台語片影人有急難、缺醫葯費或學費,乃至於影片未演、劇本未寫而請求先付錢的,他都予以紓困。此外,第一公司的黃卓漢在退休後還經常收進許多空頭支票。導演丁善璽難忘自己還是無名小卒時,面臨太太生產有急用,儘管劇本未寫,黃卓漢仍一次付清劇本費,讓他度過難關。至於「聯邦」的夏維堂和沙榮峰,他們幫助過的影人則更多了。類似演員借支積欠公司很多錢,沙榮峰當面將一疊借據撕掉的情況,可說是不勝枚舉。

2_clip_image008.jpg  

(聯邦片廠鳥瞰圖)

台灣電影界的龍頭

中外研究台灣電影史的學者,多以為台灣電影界的龍頭,一直是國民黨經營的「中影」。其實,六、七十年代,台灣電影界所謂的「黃金時代」──台灣民營電影最盛時代,真正的龍頭是聯邦,而非中影。

足以說明這個說法的,不僅僅因為聯邦出品過《龍門客棧》、《俠女》等等名片,享有評價甚高的製片聲譽,並打開國際市場。事實上,還有很多事例可以更清楚說明聯邦的地位。

第一,香港自由影人,無論大小公司、大小牌影人,都與聯邦關係良好,來台手續多託聯邦申請,有公私事務,多半委託聯邦代辦。影人們到中影進行的是禮貌拜訪,到聯邦,卻好像回家,甚至有時連私人感情糾紛,都會找上聯邦,請求代為解決,如張揚、葉楓婚變,樂蒂婚變。

其次,每年十月,香港自由影人集體回國參加國慶或為蔣公祝壽,以及回國參加金馬獎,在當時金馬獎尚未成立「執委會」的情況下,大多數香港影人的出入境手續、接待,都由聯邦負責。對於這一大負擔,當年掌有大筆政府預算資源的中影反而往往未能提供協助或分擔。

2_clip_image006.jpg  

《情人的眼淚》(聯邦出品,李行導演,1969年)

此外,正由於聯邦與台港影界關係好,儼然成為一處「台灣電影新聞中心」。當時,台港報章的電影記者,每天下午都要到聯邦,不但可以採訪到聯邦直接、間接有關的新聞,有時甚至是,官方的主管方面有新聞也會送到聯邦發佈,有事找記者,也是透過聯邦代為邀約。

當時聯邦擁有全省最大的國語片發行網,其中專屬戲院卅多家,遍及全省各縣市。獨資自建直營的影院有六、七家,構成全省唯一最完整的國語片發行網,中影影片發行外埠戲院,也要透過聯邦協助安排,可見聯邦在國語片發行業中,已穩居鰲頭。

這時期,聯邦也投資拍台語片,包括《歹命子》(邵羅輝、吳振民合導)、《丟丟咚》(田清、吳振民合導),《可憐的媳婦》(陳文敏導)、《圓環石松》(吳文超導)、《妲己敗紂王》(梁哲夫導)等片。又在香港拍了十多部廈語片,都是直接投資,並從台灣邀請影星白蘭、林沖等到香港拍片,白蘭一直住在聯邦駐香港代表人張陶然家裡,這些影片包括《恩愛小夫妻》、《俏冤家》、《望春風》、《弄假成真》、《妻家財》、《和家女》、《我愛少年家》等等,都有濃厚的鄉土風味。

以發展國語片為宗旨的聯邦公司,為何在台語片的全盛時期,也會投資台語片,主要原因還是扶植獨立製片。在沙榮峰回憶錄第七十四頁中,曾經提到:都因片主一再登門懇求,雖然聯邦業務早已飽和,明知那些片子買來只有進倉庫,為了扶植小公司也不能不買。

一九六九年大湳片廠落成後,由於設備好,場租便宜,獨立製片登門求助者甚多,借廠、借人、借錢、借底片、排檔期等等,聯邦公司每天門庭若市。沙榮峰雖然應接不暇,仍笑臉相迎,幾成獨立製片的活菩薩。

聯邦也曾支持大眾公司與白景瑞合作《我父我夫我子》,與李行合作《心有千千結》及投資宋存壽導演的《母親卅歲》等片。再如支持劉家昌、郭南宏、姚鳳磐、熊廷武等等拍的影片也不少。

2_clip_image007.jpg  

《鐵娘子》(聯邦出品,宋存壽導演,1969)

從聯邦四股東說起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脫離不了自助、人助、天助的公式,聯邦也不例外,四個股東都是由外行踏入影壇,他們抱持學習的態度,失敗當作繳學費,偶然挫折,坦然面對,同心合力,分工負責,就這樣憑他們經商的智慧和經驗,投入影業。在台港兩地分別衝刺。他們的高招,是能製造商機,而且求精、求實,業務蒸蒸日上──前十年是台灣發行港片的「托辣斯」,最後十年成為台灣民營製片的龍頭;有大片廠、有沖印廠、有戲院、有明星、有導演及一流技術人員,而且進軍國際影展並獲得獎項,開擴國際市場有成,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上,有這樣規模的民營公司,也不見多。

這裡就從構成開公司的四個股東談起。

夏維堂

四個股東中,老大夏維堂,並非年齡大,而是被推董事長,地位最高。他生於一九一六年,比張九蔭還小一歲。

夏維堂原是紗布商,為人豪爽,交往廣闊,有幾分上海江湖老大作風,門下養有食客謀士,替人排難解紛,且有正義感。他領導能力高,被推為董事長,對外代表公司,展現一流交際手腕。

遺憾的是,新加坡大老闆陸運濤來台參加影展,應邀赴台中,夏維堂陪同前往,結果同機罹難。幸好股東四人當時情同手足,沙榮峰被推為董事長接班後,為顧念故友遺孀孤兒寡母,將四人股份,改為五份,夏維堂遺孀吳良方為五分之二,其餘三人各為五分之一,請他擔任監察人。

據說夏吳良方常以孤兒寡母身分譴責,沙榮峰只好忍耐。不過他教子有方,長子在美獲博士學位,任職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拿高薪,次子在台開建設公司,開展迅速,業務收益超過影業十幾倍。

張九蔭

生於一九一五年,蘇州人,和江蔭很相近。也同樣經營棉紗生意。他的祖父,曾任上海市商會會長,江蘇省銀行行長,父親曾任招商局輪船公司總務長,可說是公子哥兒,但幼年喪母,賴祖母帶大,台灣光復後來台,與夏維堂、張陶然經營棉紗。

一九五一年,與沙榮峰等合作創辦聯邦影業公司,張九蔭一職是財務大臣,但元配病逝,續弦周曼華,子女都很有成就,這點十分難得。長子是美國柏克萊大學碩士,專業電腦工程,長女美國麻州大學營養學碩士,周曼華有一女,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教育碩士,適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張九蔭在聯邦結束前已轉業地產,與沙榮峰在經營理念上有牴觸,乘沙榮峰赴美期間,擅自將片廠出賣,等沙榮峰返國後無法挽回,彼此間很不愉快。

2_clip_image009.jpg  

《俠女》(聯邦出品,胡金銓導演,1970年)

沙榮峰

生於一九二一年,在年齡上是四個股東中的小老弟,夏維堂過世後,竟被推為接班人的董事長,固然是他心思細密,聰明過人,他的勤學也是四人之最,在業務百忙中,還每天抽空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大學,編按)選修企管班,又參加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報上的電影理論,他都剪下來研讀,所以幾年之間,他能從外行變專家。

最難的是,他有容人之量,在股東間受委屈而無怨,領導同事,親如兄弟,視記者為好友,領導同業,見利不先,為義熱腸,肯濟人之急,與高層政黨關係良好,因此業務推展順利。

中影、邵氏都曾力邀他出任總經理,都被他以難捨聯邦老弟兄而婉拒。否則,他對中國電影必然更有貢獻。

張陶然

四人中,年齡最大的是張陶然,生於一九一四年,和夏維堂、張九蔭都是江蘇江蔭人。小同鄉在台灣一起打拼,確是難得

張陶然能詩能文,寫得一手好字,又是骨董鑑賞名家,原來和夏維堂、張九蔭一起經營棉紗生意。上海赤化後,棉紗來源斷絕,改做電影買賣。

聯邦成立時,張陶然派駐最前線香港,周旋於藏龍臥虎的影藝圈。由於他點子多,為人謙和,交友廣闊,做事深謀遠慮、洞燭機先,料事如神、足智多謀,陸運濤的投資製片、電懋興起,兩大之爭、李翰祥、胡金銓的來台等等,他都是幕後策動的關鍵人物。

正由於張陶然和香港影圈建立不尋常關係,台灣任何同業都難以在香港和聯邦競爭,偶有失手,也能失而復得,他與沙榮峰,一內一外的搭配,是聯邦大功臣。

2_clip_image004.jpg  

(《聯邦電影時代》書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