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7期(七、八月號)Part5
◎周星星
《電影筆記》七、八月號後面有個滿重要的專題,那就是《電影的構體:催眠,情緒,動物性》(Le Corps du cinema: hypnoses, emotions, animalites) 這一本書的書評。這本書出版後(二月,巴黎:P.O.L. 出版社)已引起不少的討論。該書作者黑蒙˙貝路禾 (Raymond Bellour) 早已是電影理論界響叮噹的人物,這一次他又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黑蒙˙貝路禾學文學出身,但很早就投入電影評論的領域。一九七九年他獲得國家博士,八○年代開始在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 (Sorbonne Nouvelle),法國電影理論的重鎮)授課。一九九一年和塞吉˙達內 (Serge Daney) 一起創立《祕密勾當》(Trafic) 學刊(尾註),是一本比《電影筆記》更加學術化的電影學刊(都是論文、沒有新聞)。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專訪過人類學大師克勞德˙李維史陀 (Claude Levi-Strauss)。目前,他的聲譽主要建立在非常精湛的電影美學研究。
《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特地為《電影的構體》寫一篇優美的書評──或許這是最後一次他為《電影筆記》撰稿,因為此時他已卸下總編輯一職。這篇書評相當地長,筆者嘗試用摘要方式勾勒幾項重點。
要為這六百三十七頁的大書作簡介、評論,是有困難度的;但可先從該書的結構談起。從副標即可得知,該書分三大部分:催眠、情緒、動物性,「催眠」是比較精神分析觀點的開場。但是,該書的標題:電影的「構體」(corps),率先區分出以下這些角色:被拍的東西(被錄下來的『真實』彷彿就是被說出來的故事跟被置放進去的想法『idees mises en scene』),能夠拍的東西(有能力作『拍攝』動作的那個東西,是生產跟創造的工具),被呈現(在銀幕上)的東西,以及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呈現給誰看的對象(也就是觀眾)。然後,尚-米歇˙弗侯東認定說黑蒙˙貝路禾的「電影的構體」所要探討的問題,其重要性已相當於安德黑˙巴贊 (Andre Bazin) 的「什麼是電影?」的本體論探討。換言之,電影「之所是」跟它「之所為」依舊是黑蒙˙貝路禾的問題設定 (problematique)。
他借用佛洛伊德跟拉康的理論,發展他的命題:電影擔負了催眠的使命:催眠正是理解力的潛能 (puissance de comprehension),同時也是斷裂力的潛能 (puissance de rupture)。換言之:一種獨特的狀態 (un etat singulier)。這樣的獨特狀態,伴隨的是:熬夜的行為,睡眠,以及作夢這件事。 尚-米歇˙弗侯東特別舉本努瓦˙賈寇 (Benoit Jacquot) 的《第七天空》(Le Septieme Ciel, 1997) 為例(而且用連續的五個鏡頭依序排列),因為該片正好就有一位男性催眠師為一位女性顧客作催眠。黑蒙˙貝路禾則說,早從盧米埃 (freres Lumiere) 的短片開始,例如火車的工具性,就已經為「影片」跟「觀眾」彼此之間的關係建立催眠。
第二部分「情緒」,黑蒙˙貝路禾大力借鏡神經生物學 (neurobiologie) 的研究;這一部分也是本書篇幅最長、作最多影片分析的段落。
下週再繼續。
(尾註)「trafic」字面上也是「交通」之意;但此處比較接近俚語,故筆者還是將之譯成「祕密勾當」,好像看電影跟研究電影是見不得人的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