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慧敏。根據瑞士劇作家狄倫馬特的劇本《貴婦還鄉》(The Visit) 改編。原著背景設於東歐,由導演迪歐普‧盟巴提將背景改為塞內加爾一個饑荒的小鎮,更能凸顯原著中對於人性面對金錢誘惑時的貪婪與腐化。


故事被移植到塞內加爾一個乾旱連年的貧瘠小城市,一位億萬女富豪拉瑪圖衣錦還鄉,家鄉所有的人,包括市長,都期望她在此投資,將工業文明帶來這沙漠荒鎮。此時過去她的愛人德拉馬,成為大家討好的對象,市長並挑選他為下任市長人選。

當拉瑪圖抵達時,全市人民舉行盛大儀式歡迎,而出人意外的是,她宣布要以一千億買下法院,洗刷她過去的冤屈,同時指證陷害她的人,就是該市最受歡迎的人---
德拉馬,懸賞一千億給殺死德拉馬的人。這時所有市民與市長嚴正聲明,他們並非野蠻人,不會為了金錢而殺人。

但情勢開始逐漸改變,市民開始來到德拉馬的雜貨店購買昂貴食品,拒絕付款,開始借貸購買奢侈品、進口車,最後群起洗劫德拉馬的店,並阻止他逃離該市。德拉馬自知難逃一死,同意出席市民的集體審判,當他死時,唯一悲傷的人是他過去的愛人拉瑪圖。

本片以寓言呈現人性之惡。在金錢的誘惑下,人類對於法律、文明、正義的堅持是如此不堪一擊。同時在片中也多次呈現人性的虛偽,滿口仁義道德,但所做出的行為又是另一套,只想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

當然導演也加入對第一世界美國的嘲諷,市民在拒絕收賄殺人,說過「她以為我們是美國人,閑著沒事互相砍殺」、「我們寧願捱餓,也不願意讓手上沾滿鮮血。」但諷刺的是最後結局仍難逃於此。

影片最後的幾個畫面,挖土機開始開採,音軌加上建設為都市後的環境音、飛機聲音,再剪接到大象緩步走向遠方,導演似乎在為塞內加爾步向資本主義導向的工業化哀傷。

此外,要特別討論的是本片所呈現的非洲電影特色,與西方好萊塢電影或歐洲電影差異。這當然與非洲(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工業規模有關,因為所擁有的資源甚少,所以在燈光、佈景、攝影機移動上有所限制,但反而成就非洲電影之特色。

本片攝影多採用大遠景拍攝廣闊沙漠,取景以沙漠佔據畫面大半畫面,展現人物與土地、環境之關係,突顯人物面對大自然之渺小,與無法超越人性貪婪之宿命。此外,少見攝影機之運動,多以固定鏡頭拍攝。場景為實景拍攝,燈光以自然光為主,未見耗費資金的人工打燈。色彩、服裝皆呈現非洲文化中的鮮艷色彩。

片中呈現許多非洲文化特色,特別是宗教、音樂、舞蹈,如非洲巫師的預言與舉行宗教儀式以祈福或消除厄運,如屠宰祭祀牛隻與舞蹈場面交叉剪接。

影片中上有許多塞內加爾歌舞、音樂演出,如多重合唱、鼓聲、如吟遊詩人般的獨唱獨奏,展現西非文化特色。

在《土狼》中法律、政治系統是共犯的結構,放在此時此刻的台灣,對於這種嘲諷讓我們更加心領神會,了然於心。同時也令人想起另一位塞內加爾電影大師烏斯曼.薩班尼 (Ousman Sembene) 在著名影片《詛咒》(Xala)
中對於獨立後快速腐敗非洲政權的批判。

所有最新電影新聞
部落格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