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的假期:解開幽閉的心靈
伊朗電影早在1987年阿巴斯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以寫實的手法,外弛內張的舒緩步調,帶給觀眾一個故事簡單卻劇力十足、迥然不同的觀影經驗後,引起世界影壇的矚目,一時之間,伊朗電影成了各地影展競相邀約的新寵,且都獲得很好的迴響。這些作者中,除了阿巴斯以外,馬吉.麥吉迪算是作品較多、且部部佳作的另一顆明星,像1998的「天堂的孩子」不僅入圍奧斯卡最佳外片,還引發新加坡影業拍了一部同樣叫好叫座的仿作「跑吧孩子」,影響不可謂不大!綜觀這些電影,大都以兒童的純真眼光來探索庶民生活的百態,容或有些不公不義的事,也都輕巧地冰釋在宗教信仰與人際溫情下。馬吉麥基迪較獨特的地方,在於他多以家庭為故事的背景,且偏好描繪親情的那種「甜蜜的負擔」;兒童單純的執著與命運之神(阿拉?)巧妙的安排,常是他主人翁化解危機、重燃信心的良方。本片也不例外,但是比起導演過去的作品,除了保有原有純美的特色外,還在配樂與視覺符號上,加入更多的電影元素,豐厚了觀眾的視聽感受,宛如享受了一頓大餐,而不再只是一碗美味的陽春小菜!
電影一開始,一如往例地,讓主人翁卡林莫可奈何地面臨了生活中的難題----失業;但在事件發生前,編導卻先耗費好大的篇幅,描述兒子(胡珊)與鄰童想協力將一處廢墟清理成養金魚的水池,而弄壞了女兒的助聽器,不僅為卡林在本片中執著、迫切地想賺取更多錢的動機,加強了說服力,還藉由兒童純良的執著,對照出他無理的偏執;最後,更以復建後宛若天堂的水池,及卡林院內日漸堆積肇禍的垃圾,寓意著「一切唯心造」的道理。這兩條分由成人(卡林)主導的戲劇主線、與側寫兒童(胡珊)的副線,來回交融於全片中,不斷相互映照出兩種執著,分別影響(侵蝕或激勵)人性中的善念,以及所帶給人們的不同際遇。
本片除了主題前後貫穿、綿密交織於劇情外,還讓卡林一直徘徊、掙扎在善惡的邊緣,以強化戲劇張力。偶發的機緣讓他成了客貨摩托車手,除了賣力載送客物,賺取薄利外,還伺機運回一些堪用廢棄物,汰換家中設備,甚至於轉賣圖利,而家人卻頻將他辛苦運回的物件,任由鄰人取用,最後不得不藉奪回藍色大門,以表明自己立場;期間,甚至於發生跟丟送貨車隊,遇上收購二手貨小販,一度曾想轉賣以賺得暴利,或留作家用(試想,若是彩視而非較不需要的冰箱的話),幸好最後都踩了煞車。當他逡巡於馬路上,遇上為客薰香的小女生而找不到零錢付費時,仍執意穿梭於車陣中換鈔,反錯失了小女孩的行蹤,此時,原先頗受薰香女童感動的他,反因撞見子女在路邊叫賣花卉,而勃然大怒…..內心的這一切善惡之爭,終在一場意外後,讓他重獲冷靜旁觀、省思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機會,並在赴醫回診時,得以親眼目睹孩童們為善固執的美好行徑,此時不僅默許、認同原先他斥為夢想販賣金魚的作為,更在眾童意外痛失「百萬條金魚」時,吟詠出寬慰童心的歌謠,終於消融了雙方打從片頭即形成對立的親子關係。
伊朗影片中隱約存在的「命運之神」,在本片中,儼然成為一個要角;除了似乎出自祂巧妙安排、峰迴路轉的的劇情外,導演還藉由不少鳥瞰的主觀鏡頭,顯示祂無時不在觀照著卡林因個人執念而恓恓惶惶、奔波勞碌的窘態,其中尤以卡林走在焦黑耕地上、背駝那扇硬搶回的藍門一景,最是醒目:導演先以高俯鏡捕捉完全被藍門覆蓋、走在焦土上的卡林身影,再從仰角拍攝他氣喘吁吁、扛著門板的慘狀,接著再度回到原先的鳥瞰鏡頭,猶如在憐恤、甚而嘲謔著卡林的愚昧行徑!卡林因傷臥床幾近痊癒時,還藉由一隻誤闖門扉、驚惶地衝撞著玻璃窗的麻雀,來點化卡林偏執的狹念,並讓他敞開大門,釋放了受困的囚鳥,也解開了他幽閉已久的心靈!
導演在本片中,運用了不少象徵符號,來諭示劇中角色、人物的心理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情境;舉凡伊朗片中經常出現的麻雀、金魚等小動物,呈兩極對立的廢墟/樂園之場所、及因人而為珍寶/或垃圾的物件,乃至眾人或得或失的際遇..,就連卡林家中原先大門深鎖、堆滿雜物成為危險場域的冷清院落,也在傷後因堂兄與鄰人充作分裝花菜果蔬的工作場所,而充滿了蓬勃的朝氣與晃動的人影,其間還摻雜著眾人為卡林祈禱、對照著他沈重呼吸、與喃喃自語的聲音…這些聲光景物的更迭變化,呈現了伊朗電影中少見豐沛的電影語言。導演還藉由卡林傷勢在上述氛圍中日益好轉的鏡頭,一方面顯示出日月的推移,同時也暗示著他身心傷痕,已獲得重建。片末,孩童們辛勤的付出表面上似乎落得一場空,編導卻讓眾童將一隻碩大的金魚(應是懷孕的母魚吧)帶到水池中放生,並對照到片中卡林驚見廢墟已成築有鳥巢、育有雛鳥的樂園此一場景,細心的觀眾,當可領悟到,孩童們實現心中構築已久的美夢,該是指日可期的!
片尾,卡林回到鴕鳥園,導演先讓一隻鴕鳥莫名所以、搖曳閃現在鏡頭前,然後慢慢地拉開至中近景距離,而讓觀眾欣賞到一場絕美的鴕鳥求偶之舞;這場片末的跋文,似乎正諭示著:切莫偏執於一己之私、短視近利,還請敞開胸襟,懷抱善意,且放眼於未來,命運之神終會眷顧於你,賜你一場動人的生命饗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