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瑪‧柏格曼

  儘管作者論辯證的基本對象傾向於流行電影,在「作者論」影評人以及多數欣賞藝術電影表現手法的1950到1960年代《電影筆記》影評人心中的萬神殿內,英格瑪‧柏格曼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在法國新浪潮中,處處可見藝術電影的影響;而如高達電影則是從探索藝術電影的可能性轉向以蒙太奇手法對藝術電影進行批判。英國《電影》雜誌除了對藝術電影有正面的評議,也兼顧了好萊塢電影。(Cameron, 1972)儘管如此,這些論調為了護衛「電影本身即為藝術」的理念,都傾向於將影片與導演從歷史脈絡中獨立而出。瑪莉亞‧柏根拉森 (Maria Bergom-Larsson, 1978)卻持不同的意見。柏根拉森對電影及電影理論在政治與意識型態分析中的功能極為熟悉,並將柏格曼放在瑞典文化及其意識型態的歷史性範疇中檢視柏格曼在他電影中對瑞典神話的迷戀。雖然她依然認為導演即是影片組織的中樞,但對歷史與意識型態的強調使她得以離棄「偉大藝術家」這概念,進而對柏格曼的地位做出中肯的評議︰這個論點對於檢視其他的藝術電影而言,也多有啟發。她著力於意識型態內容的研討,而不強調表現手法的分析;在藝術電影的範疇中討論柏格曼的這種解析法,可有效地與鮑德威爾的形式分析相結合。(節自 The Cinema Book, 1999:237,譯者楊天行)

金穗獎「部落格達人推廌獎」頒獎

  
   第29屆金穗獎在顧問聞天祥老師的策劃下,首創之「部落格達人推廌獎」於5月13日頒獎,李天?館長與得獎影片《斑馬線上的男人》導演張亨如小姐(圖中持獎座者)、評審委員及入圍影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後排左起:breeze1985、塗翔 文 先生、高炳權先生、吳明奉先生、李館長、聞天祥先生、 陳建嘉先生、 胡嘉倫先生、張亨如小姐、張百惠小姐、周星星、前排左起為黃淑媛小姐、《嘜相害》工作人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