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電影筆記》第650期(2009年11月號)Part3
  
◎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一月號大幅專注在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身上,連攝影指導艾利克˙勾提耶 (Eric Gautier) 都有一篇專訪;讓我們來看看。

Les Herbes folles 8.jpg

《瘋草》(圖:周星星提供)

艾利克˙勾提耶在跟雷奈合作之前,已經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阿諾˙戴普勒相 (Arnaud Desplechin) 的長期合作的伙伴。在二○○六年之前,雷奈找上艾利克˙勾提耶拍攝《喧嘩的寂寞》(Coeurs, 2006),然後又繼續在《瘋草》(Les Herbes folles, 2009) 徵召他。

艾利克˙勾提耶後來到美國為西恩˙潘 (Sean Penn) 拍攝《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2007),為李安拍攝《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2009);根據很多位導演的說法(包含李安的),艾利克˙勾提耶以「快速、機動、適應環境」聞名。目前他正在拍攝《潛水鐘與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 2007) 的(美國)導演朱利安˙許納貝 (Julian Schnabel) 的下一部影片《蜜瑞兒》(Miral, 2010)。

《電影筆記》在一開場就先提示:艾利克˙勾提耶為雷奈設計的是:燈光設計非常繁複,彷彿是玩弄一些不具真實性的光線。艾利克˙勾提耶在接受專訪的前一天,又再重看一遍《瘋草》。

他說,《瘋草》具備「一致性」(coherence)、流暢 (fluidite),但在內部卻充滿許多騷動 (chaos)。「永遠讓我感到被吸引的是:當我們在看一部片時,或當我們要分析一部片,我們總是覺得那些事情有必要要先上上油,要預先預測,然後才能達到精確的目標;但其實全都只是要賭賭看(賭賭看最後是否成功)。」「雷奈總是很重視『回音』,看某一場戲如何能在比較後面、更遠的地方才在另外一場戲發光,就是這樣,所以他根本只是在賭賭看。對阿藍˙雷奈來說,也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全部都事先想像出來。所以,如果這樣行得通、立得正的話,那就很棒呀,但說到底,其根本並非是真正地駕馭 (maitriser) 得住的。」

艾利克˙勾提耶提到《喧嘩的寂寞》,跟《瘋草》比較起來,《喧嘩的寂寞》在形式上是更加複雜的。它所沒辦法事先預期得到的東西,就是整體的印象、情緒。「我認為這部影片到最後是比雷奈在剛開始所設想的要更加沈重、更加悲傷。」雷奈稱那些場景/戲 (scenes) 為「畫」(tableaux),看所有這些「畫」如何互相交錯、如何一起發揮功能。雷奈的懸念 (obsession),就是要徹底地忠實於克里斯提昂˙軋伊 (Christian Gailly)。

為了拍飛機場的畫面,幸好那一天天氣非常晴朗,艾利克˙勾提耶很滿意當天的光線;但雷奈非常不喜歡白天,因為太強烈的光線會讓他的眼睛受傷。艾利克˙勾提耶解釋他的技術條件:他用柯達的標準底片來拍《瘋草》,然後在轉成數位影像的時候,再對顏色動些手腳,「光做這些工作就花了我們一個月的時間,這對我來說,是除了在現場拍攝的工作之外,額外再多出來的工作階段。」

雷奈強烈地驅使艾利克˙勾提耶要先看威廉˙丹尼爾斯 (William Daniels) 所打光的影片,女主角是葛莉泰˙嘉寶 (Greta Garbo),非常地有撩人韻味 (glamour),但最重要的是它的喜劇效果 (comics)。

 

*

 

 第650期全文連結: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218we/Fall637.htm

 《電影筆記》前期索引: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218we/F.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