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 查某人追逐之勇氣與美麗

文/周蔚倫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紀錄片是最貼近真實的影像作品,2012女性影展集結慾/望查某人系列,記錄體察需求,追求滿足的女性處境,記錄女性橫跨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需求金字塔(Need-hierarchy theory)各階層的慾與望。

《女藝革命》(!Women Art Revolution)

      走進世界級美術殿堂,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溫潤飽滿的女體題材藝術作品,但館內的作品,有相當偏頗的比例都是男性藝術家的創作。一句「女性要裸體才進得了美術館?」的俏皮提問,鋒利地帶出一場藝術革命的開端。《女藝革命》(!Women Art Revolution)導演耗費40餘年,收錄近百小時來自藝術家、歷史學家、美術館館長以及評論家的精采訪談,摘要女性在藝術領域上面臨的處境、待遇以及突破。這部紀錄片把藏身作品後的藝術家擺回藝術本身,以藝術革命過程凸顯女性的人格藝術。

《G點實驗室》(G-Spotting: A Story of Pleasure and Promise)

      若能找到一個神奇按鈕,只要妳想,就能恣意享受高潮,讓妳的伴侶也享受妳的歡愉,假高潮便將成為歷史名詞,妳也不再需要因為懷疑自己性冷感,而衍生罪惡感。對妳和伴侶而言,這神奇按鈕無疑是天大的福音。這個攪動女女男男床第春水的神奇G點,到底是不是具體的生理結構?每個女體都擁有嗎?《G點實驗室》(G-Spotting: A Story of Pleasure and Promise)試圖從各方角度探索G點,無論答案是否明朗,造成的影響早已真實觸動女女男男的心與床。

《惡孕臨門》(Female

《惡孕臨門》(Female)這部紀錄片以「女性」命名,彰顯女體最大的優勢與限制即在生育。人生有哪件事來得像是生育一般如此劇烈且不可逆?愛錯人,痛過可以分手;嫁錯郎,恨過可以離婚,世上唯一無法後悔的,就屬女性生育一事,一旦肚子慢慢隆起,那就永遠倒帶不了,後悔不來。懷孕這事兒,男性也出了幾分(鐘)力氣,但身體意像的變化、賀爾蒙風暴、骨盆腔擴張、陰道和肚皮鬆弛、陰戶走樣,都是「妳」要承受。母愛是天性,含著淚飽受憂鬱之苦的女性還內疚自責地惦記著應該愛子女;但照顧自己不是天性,誰照顧身為母親的妳?妳準備好買這張單程票了嗎?

《辣嬤找春天》(Sixty and the City)

      女性被冠上「照顧提供者」(caregiver)的角色,入戲既深又久,演者和觀者恐皆忽略女性追求自我需求的權利,長期以來被打壓的情慾需求,在女性長者身上更加顯著。年幼時期,親密依附的需求由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主動滿足我們;青春的歲月,在試探與被試探中找尋相互提供親密與激情的對象;當人生奮鬥衝刺的工作已進尾聲,帶著鬆弛的皮膚,有多少女性長者正視自己的需求並追逐之?為什麼獨身的女性長者,在撫育一代兒女成長之後,還被期待延續著照顧孫輩家庭的勞苦宿命?女性長者有沒有失去關照自我的能力?倘若順從心意追尋,又會遇上怎樣的社會批判?讓我們一起隨著《辣嬤找春天》(Sixty and the City)找出答案。

《性福阿嬤店》(Meet the Fokkens)

      透過荷蘭紅燈區迷濛的玻璃櫥窗,尋歡客或觀光客期待的是纖細婀娜的年輕胴體,卻看到一對高齡雙胞胎性工作者身處其間。透過鏡頭,細膩地感受姊妹倆的人生故事。人的尊嚴來自於對待自己的方式,在《性福阿嬤店》(Meet the Fokkens)裡,握著尋歡客陰莖的那雙手是為了生存;揮灑油畫畫筆的手,為了自己。

《女孩不愛棉花糖》(Cotton Candy)

      《女孩不愛棉花糖》(Cotton Candy)以粉嫩柔軟和煩躁暴戾的影像帶來不協調的強反差,以一致、中空、旋轉的主題來連貫。粉紅色系中空物可比女體和子宮。女子望著規律旋轉中的洗衣機,空氣充斥著衣服烘乾的噪音與氣味,旋轉、離心、旋轉、離心,企求甜膩輕柔抽絲而成的粉紅棉糖,像是翻攪著少女的稚嫩。倏地闖入的男子,彷彿預告走入不斷旋轉、撞擊、嘈雜、重複的情節裡。旋轉著的,是粉紅的柔情、棉糖的柔嫩?還是機械式的重複、粗暴嘈雜的拉扯?妳是在棉花糖機裡的女孩,還是正在重複洗、脫、烘的生活?

2012女性影展慾望查某人單元,帶你看女人追求什麼、如何追求,每段獨特的人生中帶有相同的勇氣,以不同的形式觸動你心。

(本文由女性影展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