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時代的軌跡
文/張靚蓓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一書作者,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當初決定寫這本書,源自於對父母那一代的尊敬與嚮往。年輕時的他們,還都是半大不小的孩子,就經歷了戰亂離鄉、生死交關;這些,在安平年代裡成長的我們,要從電影、書本或至年華老去時才會遇到的事,都提前在他們生命中出現了!
二○一○年年初,當我漫步在廈門鼓浪嶼的山間小路,放眼所見,盡是各國使館精彩的建築,朋友說:「好多偶像劇都到這邊取景!」是啊,真是個美麗寧靜的島嶼。但誰又想到,六十年前,這裡曾是母親天天等船前往台灣的所在,孤女如她,離亂世代,逃難當下,又是怎樣的心境?
他們在這個亂世裡活了下來,孕育出今天的我們,並為創造出今日台灣,盡了他們的智慧與力量;但是,他們那一代的委屈、可敬,卻經常被忽略了。
想起我聽父親談到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身中刀傷、子彈,卻依然堅強地活了下來;想起每到雨天,父親身上的彈傷就會酸痛……。但是他們這一代就是這樣,一生對國家,對領袖,對人民,永遠從一而終的情景﹔有時候我們子女會氣得頂撞他,又在背後感嘆,怎麼那麼笨,「大笨蛋!」。就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台詞,「對啦!我就是大笨蛋,才有辦法追你那麼久!」。很奇怪也很有趣,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故事,我在電影裡的男主角及父執輩的身上,都發現同樣的「人之素質」。仔細想想,不論隔了多少世代,人性裡的「innocence」及「真誠」,都是最動人的。而所有利用這些「真誠」的人,又是最不堪的。但,人世間不就是如此?什麼都有。
一直以來,我總希望著,父母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真誠」能夠出土、得見,能被更多人理解。這些,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初動力。
不過,我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卻成了我自《十年一覺電影夢》開始寫作之後的十年裡,最難寫的一本書。
原因無他,材料、真實可信的材料難尋,只能旁敲側擊,我問不到「傳主」本人了。就算有龔弘先生以前的訪問,一旦發生疑問、幾方資料兜不攏的情況時,卻無從問起。我開始發現,以前寫書收集材料時,有如到菜場買菜,買好了,清洗後,就可以下鍋料理了;但現在的情形是,你得從種菜開始。
鼓浪嶼之行的那段期間,我正努力跟這本書奮鬥,當時正逢書寫瓶頸,就因為許多素材尚待釐清,關鍵轉折無從求證,心中疑團難解,下筆有如千斤,寫作就此中斷,因為真的寫不下去了。後來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館員、也是本書的編輯薛惠玲的勸說下,才又繼續了下來。雖然繼續,但問題依舊存在,該怎麼辦?只有竭盡所能,自行解決、多方求證了。當時電資館同仁一再允諾,後期製作時,必會詳盡查證之責,這也是我能繼續的主因之一。
二○一一年五月,書總算完成,期間真的要謝謝許多人有形、無形的幫助,除了電資館的薛惠玲、劉珮如在前期錄音、錄影及後製時的查證外;前期採訪時,龔弘先生的諸多好友、故舊及家人們,欣然接受專訪,如陸以正大使、魏惟儀女士、李行導演、廖祥雄導演、張永祥先生、華慧英先生、賴成英先生、林贊庭先生、羅慧明教授、張法鶴先生等,龔弘先生的公子龔天益、龔天行先生,在此一併致謝。而前輩宇業熒先生撰述之《璀璨光影歲月 中央電影公司紀事》,更另我受益良多。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慨然允諾,無償提供中影前總經理龔弘先生曾製作的三十五部電影之劇照,讓龔弘先生的事蹟更具體、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則是功德一件,特此致謝。
如今回想起那段筆耕歲月,倘若沒有眾家好友們的及時援助,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是他們,讓我有了子彈拼到最後,他/她們都是成就這本書的天使,包括高志華、劉雅琴伉儷,黃琇戀女士,漢蓬德小姐,張肇丞先生,葉錦添先生,李瑮芬小姐,李慧娜小姐;而在精神上不斷給我打氣,平日裡沒約好但有如接力賽般細心照顧我的好友們,如漢蓓德女士、高佩玲女士、劉玉芳小姐、蔡筱穎小姐,對於他們,豈是一個謝字了得!天使所行之一切,只有留在心底默禱感念了。
有趣的是,寫這本書讓我發現,計畫越大、寫的越多,我要麻煩的朋友也越多。檢討之後,萬不得已,只好外出求職,免得一干好友們長期受我拖累,雖然他、她們人人都是我一通電話,救援立刻;但我自問,還要如此下去嗎?
在這段日子裡,也讓我體會到在「空無、有限」之下的變通,真的很有意思,因為可以動腦、變花樣。而這種「變通」能力,不但適用於台灣電影的初期、龔弘總經理主政的中影公司時期;也適用於台灣新電影時期。這是個人寫作本書時的最大收穫。
此外,在找尋資料、思考、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更深刻地領悟到,初見與深入了解後,會有多大的差異。雖然書寫本書的初衷依然不變;但在寫作當下,則看到社會階層、階級的不同,對家國、對社會、對個人的認知與體會,真的很不一樣。究竟有哪些異同,讀者們或可自行觀察、思考。
龔弘先生對這個大時代的回應及他在這個大時代裡的作為,這本書只是個起步,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繼續前行,或補充、或更上層樓!
(本文轉載自本館執行、文化部出版的《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一書序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