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法國《電影筆記》 第648期(2009年9月號)Part2

◎周星星       

     

        本週延續上週已經先提到的葡萄牙一百歲導演曼紐埃耳˙德˙歐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的專訪。

Jeune fille blonde 2.jpg    歐利維拉剛閱讀完一篇關於阿富汗的文章,說:「所有人類都有同樣的本性。我們跟那些打仗的人一樣都有同樣的本性,那就是:殺人。」《電影筆記》反問:「但是您比較偏愛拍電影?」歐利維拉說:「是的,這樣才能阻止我去殺人……尤其是當影評不是那麼好的時候!」大家都笑了。

   好,來看看《電影筆記》還提出哪些跟電影有關的問題。

  為什麼要改編艾沙˙德˙凱羅茲 (Eca de Queiroz) 的短篇小說《一位金髮少女比較奇特的地方》(Singularidades de uma Rapariga Loira)?改編有忠實嗎?

《一位金髮少女比較奇特的地方》(圖:周星星提供)

  歐利維拉說:「沒錯,我喜歡忠實原著,我們必須要尊重原故事,跟裡頭的記憶。當我要改編文學作品時,我會保留住最重要的部分,像我就拍了《情歸何處》(La Lettre) ──改編自德˙拉法葉夫人 (Madame de La Fayette) 的《柯列弗公主》(La Princesse de Cleves) ──,我還是照樣把它改編了(譯註:該片情境變成現代,男主角還變成是搖滾樂歌手!台灣有發行 DVD)。《情歸何處》裡面有四個場景完全不同於原著,但我還是認為它們有忠實於原著。我們不能把結果跟原來的範本混為一談。因為,這整件事就是一件詮釋。所以影片的原創性在哪兒?我們都假設說這個所謂的原創性是從未從未出現過的東西。在我這個年紀,依我看全都是同樣的事情不斷地重複再重複,但是呢,它們也都永遠是不一樣的。所以原創性是出現在每一部作品裡面的人格之中 (L'originalite reside dans la personnalite de chaque oeuvre.)。」

 

  為什麼會改編《一位金髮少女》呢?原來,當歐利維拉在拍《魔鏡》(Le Miroir magique, 2005) 的時候,有位臨時演員,一位很年輕的小男生跟他說他很喜歡他(歐利維拉)的電影,但又問他說為什麼從未改編過艾沙˙德˙凱羅茲?歐利維拉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子說(尤其對方年紀很小),原來,那個小男生是作家艾沙˙德˙凱羅茲的後代!歐利維拉當時不認得有《一位金髮少女》的故事,但是是另外一位作家喬瑟˙雷紀歐 (Jose Regio) 跟他說他(喬瑟˙雷紀歐)很喜歡這個故事。

 

  《一位金髮少女》是艾沙˙德˙凱羅茲所寫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他在十九世紀時住在巴黎(不過他是葡萄牙人),深受寫實主義的影響,尤其是巴爾札克 (Balzac) 的小說。然後,他就把文學的寫實主義風格帶進葡萄牙了。「那篇短篇小說是非常地棒。寫實主義常會描述很多細節,氣氛哪、地毯啦、家具呀,等等這些。但這一篇不會。它就是在講主要的情節,我很喜歡這樣。因為這攸關藝術面的成本……但卻不是製片的成本考量。(笑)在電影裡面,我喜歡用少一點的鏡頭來精確地講到同樣一件事。今日,實在是有太多的運動了。(譯註:攝影機運動跟炫目的剪接。)」

 

  「柯波拉說,要留一點時間,才能夠認真地思考。」歐利維拉說他已經看過柯波拉的《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再活一次第二個童年,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生活。真正強勁的,是『幸福』這件事。」

 

(待續)

* 

(前期內容請參閱: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002/1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