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要角的青年/年輕歲月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

周星星 作

 

 新浪潮是由許多事件和軼事堆積出來的。

 大家一聽到法國新浪潮,就會聯想到《電影筆記》這本知名的電影雜誌。最知名的五大導演,楚浮、高達、夏布洛、希維特和侯麥,都是從《電影筆記》(Cahier du Cinéma)編輯部轉投入實際的拍片工作。《電影筆記》不僅僅是「窩」,也是製造子彈和講義的地方:所謂的新浪潮的理論,像「作者策略」(la politique des auteurs)──一般簡譯為「作者論」──既是攻擊老一輩商業導演的刀刃,也是他們跨入實務的準則。《電影筆記》與「作者策略」將主宰我們思考法國新浪潮的觀點,以及反對這個觀點的觀點。

 

一、草創時期的人脈與混沌

 接下來會提到很多人名,以及由這些人名構成的事件和軼事。「說到底,所有的歷史只能是『意義』的歷史……」不論是用包裝法(全選),或是用過濾法(篩選),欲建立一套同時性的歷史陳述,本是緣木求魚。但請稍微用宏觀法,瞧一眼攤開的棋子。有些是我們要借過的跳棋之道……然後「意義」才能生出。

 

(一)《電影筆記》創刊前的人際脈絡

 1951年4月,《電影筆記》由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Jacques Doniol-Valcroze)、約瑟夫馬希.羅.杜卡(Joseph-Marie Lo Duca)、雷歐尼德.柯蓋耳(Léonide Keigel)四人創刊(第一期是四月號),四月創刊號在印刷出廠後被送到位在香榭里榭大道上的《電影筆記》的小辦公室,黃色的封面底色即成為知名商標。實際上,柯蓋耳是出資者,香榭里榭那地點也是他的,其他三人才是真正的編輯。

 雖然今天《電影筆記》已經賣給英國的Phaidon Press出版集團,並計畫出版六十週年的紀念(2011年4月)──表示它是很長壽的電影雜誌;但這並不表示它天生注定在草創時就已預見它能夠存活六十年。在《電影筆記》創刊之前已經有《電影期刊》(Revue du cinéma),這本雜誌在1948年停刊。

 由伽里瑪(Gallimard)出版社出資、尚喬治.歐里歐(Jean-Georges Auriol)總編的《電影期刊》,僅存活兩年:從1946年到1948年,後來因伽里瑪出版社撤資而停辦。但是,圍繞在歐里歐身邊的是一群瘋電影的文人,當時也被稱為「新影評(人)」(la nouvelle critique),例如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Jacques Doniol-Valcroze)、亞歷山大.阿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皮耶.卡斯特(Pierre Kast)和賈克.布爾喬亞(Jacques Bourgeois);他們所主持的電影俱樂部在品質上也備受肯定。所謂的「電影俱樂部」(ciné-club),是在還沒有錄影帶出租店的時候,一種向片商調拷貝(要付租金)、放映、向觀眾收錢的小型商業社團(放映場地向戲院租借),但是卻伴隨有放映前簡介和放映後的討論會。巴黎解放(1944年)之後,戲院多達四百多家,電影俱樂部更是風行,討論電影和討論沙特(Sartre)、卡繆(Camus)蔚為風潮。巴贊寫過一篇〈怎樣介紹和討論一部片〉("Comment présenter et discuter un film")的文章,扼要提醒如何主持和帶動電影俱樂部的討論;巴贊本人就是非常知名的電影俱樂部主持人。

 由於《電影期刊》停辦,巴贊等「新影評人」創辦了他們自己的電影俱樂部:四九鏡頭(Objectif 49)。創辦成員計有巴贊、卡斯特、多尼歐華寇茲、阿斯楚克、布爾喬亞,尚有知名作家、導演掛名助陣: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侯貝.布烈松(Robert Bresson)、何內.克雷蒙(René Clément)、尚.葛黑米雍(Jean Gremillon)、黑蒙.柯諾(Raymond Queneau)、侯傑.林哈特(Roger Leenhardt)。「四九鏡頭」其實非常封閉,顯然是因為在文化圈吃得開,而且也因為「四九鏡頭」只提供給會員看從未上映過的片;所以,曾被共產黨導演批評為「勢利」。「四九鏡頭」的創業作,就是邀請考克多的《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首映。

 「四九鏡頭」有多大牌?以一個電影俱樂部之姿,就能夠邀請到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ni)、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普列斯東.斯特吉斯(Preston Sturges)前來巴黎參加特映,以及林哈特、葛黑米雍、克雷蒙在此首映他們的片用來捧「四九鏡頭」的場,即可略知一二。巴贊知道「四九鏡頭」太成功了,於是他有更大的野心:創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影展。1949年夏,位在比亞利茲(Biarritz)的「歹命影片影展」(le Festival du Film Maudit)成功地舉辦了,而且一群瘋電影的年輕小伙子們,幾乎都已經先到齊了。「歹命影片影展」日後被電影研究者安德黑.拉巴特(André S. Labarthe)作新浪潮的系譜學研究時列為排名第二的事件(伴隨『四九鏡頭』的創立)──排名第一的事件即為19483月阿斯楚克提出的「攝影機鋼筆論」(la caméra-stylo)。

 

(本摘要原刊本館《電影欣賞》季刊第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