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19:0012/19()16:00
導演    戴爾莫․戴夫斯 (Delmer Daves)
美國USA       1947           LD 中文字幕 106分鐘



 
變形與身份認同

作者:洪光遠。《黑道》展現了較一般「黑色電影
(film noir)」更陰暗與紊亂的視野,它不僅論及黑色電影常有的「威脅恐嚇」議題,還將電影的主觀技法運用在「威嚇」的主題上。它藉由一名越獄犯 Vincent Parry 呈現在報上頭版的照片,營造了他隨時可能被人們指認而再度入獄的「威嚇」氣氛;而為化解此危機,整形手術似乎成了銷毀那張眾人查緝臉孔的唯一希望。然而整形卻連帶讓他得承受「對手術結果的恐懼」。此一恐懼浮現於 Parry 的夢境中,導演以 Parry 觀點,交替出現具威脅性臉孔、巨大眼睛的惡夢,顯示出他害怕會一如術前醫師所戲稱的「一項蹩腳的整形有可能毀掉某人所認同的身份,而將他改造成貌似鬥牛犬……或猴子的人物」。此一恐懼,在他歷經了不公的審訊、定罪、執刑,而成了人們視為具威脅性的謀殺逃犯後,顯得益有興味。事實上,影片中逃亡的角色都以主觀的視野進行,也同時象徵他自我的「變形」及對此的不認同。然而在夢境裡,不僅反映了 Parry 自己的焦慮,更指涉到『主觀敘述中有關的「我們如何觀看 (see) 與被觀看 (be perceived)」』以及『這些敘述如何影響我們對自我觀感』等相關議題。

「黑色電影」的特徵之一,即在於「採取各種手法來質疑我們的正常觀點。」最常見的,即是將我們所熟悉的都市環境帶到昏暗的街景、染上紊亂的色彩,頓時使日常生活充滿了威脅。這種主觀觀點主宰著本片的前半段,並進一步喻示著「吾人觀看世界的方式,關係著吾人如何被他人所知覺」,因而引發了一個對自我可能具威脅性的問題: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是文化所賦與的,還是取決於自己?事實上,觸及「身份認同的本質」之議題,成了本片有別於早期同樣採取主觀手法的其他影片之處,也展現出此一技法所可能發展、最為複雜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