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柏格曼於六十九歲之年出版他個人的自傳(原名《魔術燈籠》Laterna Magica),總結了他一生的特出行誼以及多采多姿的藝術創作歷程。一九八二年,柏格曼拍攝了《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一片,宣稱是他畢生電影生涯的壓軸之作,並且聲稱這將亦是他息影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部電影推出之後,備受矚目,也備受好評,一般論者均認為這部片子帶有很濃厚的自傳色彩,我們比照《魔術燈籠》一書,確實可以發現許多柏格曼自己的自傳性影子——童年生活、父母不和諧的婚姻、死亡陰影所帶來的驚嚇……等等。
一九四四年以來,柏格曼開始活躍於瑞典的戲劇圈和電影圈,一九五六年及一九五七年,他的《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和《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兩片連續兩年在坎城影展贏得審查員特別獎,一九五八年更是豐收的一年,《生命的邊緣》(Brink of Life) 一片又在坎城影展獲獎,《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 則在柏林影展贏得金熊獎。突然之間,柏格曼竟成為世界影壇上響亮的名字。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可以說是柏格曼電影生涯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期他拍攝了許多甚受矚目的重要作品,除了前述三部之外尚有:《處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一九六一年奧斯卡最佳外片)、《穿過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一九六二年奧斯卡最佳外片)、《沈默》(The Silence,一九六三年)、《假面》(Persona,一九六六年) ...... 等。
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八二年的《芬妮與亞歷山大》一片為止,柏格曼拍攝了將近四十部左右的電影,以他的創作歷程來講,約略可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十年左右,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五五年,這是摸索的階段,也是邁向成熟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一九五六年的《夏夜的微笑》到一九六九年的《羞恥》(The Shame),是柏格曼全然成熟並且以大師的姿態睥睨世界影壇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有四部影片可以在影壇上永垂不朽:《第七封印》、《野草莓》、《沈默》以及《假面》。進入七十年代之後以至八十年代的第三個階段是柏格曼的國際性時期,特別是稅務糾紛發生之後在國外拍攝製作的片子如《蛇蛋》(The Serpent's Egg)、《秋光奏鳴曲》(The Autumn Sonata),以及《傀儡生命》(From the Life of Marionettes)等片,這些影片較之先前的片子大多懷有較多的野心企圖,特別是回去瑞典之後的壓軸之作《芬妮與亞歷山大》,在面貌上顯得較為花俏,以實質而言,個人認為並沒有超越先前的作品,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柏格曼的黃金時期,該時期的作品最為登峰造極,這是至今仍為一般論者所公認的事實。.........(待續)(本文節錄自遠流出版社出版之《柏格曼自傳》序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