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的《復仇》 
 



◎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四五期(二○○九年五月號)的封面是強尼˙阿力岱 (Johnny Hallyday) (以下全簡稱為阿力岱),他是杜琪峰的《復仇》(Vengeance) 的男主角。《復仇》是剛剛結束的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片(總共有二十部可以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也已經在五月二十號禮拜三在法國正式且非常盛大地上映。

  怎麼一回事?突然一部亞洲片,得到這麼多法國媒體的關注?原來,全是因為阿力岱的關係。

  阿力岱是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出道的歌手。當初他的整個外觀,彷彿就是美國的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 (Elvis Prestley) 的翻版;他的樂風,也走貓王式的搖滾樂。四十多年下來,阿力岱已經是法國歌壇「超級大哥大」等級的人物──而且,沒有人把他跟法國傳統的香頌風格作連結(剛剛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的夏洛特˙甘斯柏 (Charlotte Gainsbourg),她的父親塞吉˙甘斯柏 (Serge Gainsbourg) 就真的就是香頌大王),所以阿力岱一直是以搖滾天王的形象(粗獷、皮衣、皮鞋、摩托車、以電吉他為主的搖滾樂)流傳了兩、三個世代。

  不過,畢竟是因為阿力岱唱的是法文搖滾樂,所以「Johnny Hallyday」這名字傳不出比利時、瑞士等等法語系國家。當杜琪峰接獲法方製片說是否可考慮讓阿力岱入主《復仇》男主角,杜琪峰、黃秋生等人還開玩笑地說:直到上網搜尋「Johnny Hallyday」過後才知道他是法國大哥大等級的人物。

  阿力岱不是沒有嘗試過演電影。早期都是一些以他的歌手形象為主的影片;直到尚-皮耶˙梅爾維爾 (Jean-Pierre Melville) 找上他,要他在《紅圈》(Le Cercle rouge, 1970) 飾演一個角色。沒想到,《紅圈》是法國、義大利聯合製片,為了要再加強義大利方面的卡司,資方只好換掉阿力岱。最近的一次能讓觀眾保存印象的演出,是參演帕特里斯˙勒孔特 (Patrice Leconte) 的《火車上的男人》(L'Homme du train, 2002)。

  上一次阿力岱前來坎城參加正式競賽,作品是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 的《偵探》(Detective, 1985);但是,他不是第一男主角。一直要到二十四年過後,阿力岱才以《復仇》第一男主角的身分光榮地重返坎城,而且媒體的曝光量全都事先計算過。例如他在《復仇》首映的禮拜天晚上接受法國電視第一台 (TF1) 的二十點新聞獨家專訪,預估是有一千多萬個觀眾在收視。

  理論上,因為曾傳出阿力岱想逃到瑞士躲避法國的重稅的醜聞,所以人氣旺的阿力岱在坊間不見得能贏得某些公民的尊重。

  《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為《復仇》寫了一篇影評、給予四顆星滿分的評價。目前,就筆者所知,弗侯東是全法國最溢揚該片的影評人;其他更多的影評人都保留了一些讚詞。

  弗侯東率先點名《復仇》劇情的老套、無奇。但是,是杜琪峰把香港式的幫派類型電影,加上法國派黑色電影 (film noir) 的醬汁,才噴出新穎的作者氣氛。將阿力岱的角色取名為 Costello,是來自尚-皮耶˙梅爾維爾的《獨行殺手》(Le Samourai, 1967) 的 Jeff Costello;阿力岱孤獨的形象也幾乎仿自此片。Costello 先去澳門找了三位殺手幫他的忙,他們(以黃秋生為首)愈來愈有味,他們代表類型電影的純粹典型。Costello 等四位要前去香港,因為是香港的殺手殺了他女兒(法國女人嫁給中國男人)一家人;但香港那邊(以任達華為首),卻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殺手們也有妻有兒女──漸漸地變得討人喜。弗侯東怎樣破解此類型電影的符碼,讓我們下禮拜再研究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