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行動影片創製術 (節錄)

行動影片與口袋電影作為影像創作的新取徑

邱誌勇、許夢芸 作

從二十世紀末開始,關於攝影與新數位影像技術之間關係的重新定位已成為爭論異常激烈的議題,也因此新的觀點與論述不斷地催生出來。自有論者以為,新影像技術的誕生促發了視覺文化的新時代,更創造出一種富有創造力的觀點,認為這些新電子影像製作形式為藝術家和攝影師們提供了表現視覺與文化面貌的新方式。威廉.米契爾(W. Mitchell)在《重構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理》(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中,便將數位影像技術的出現稱之為「新技術突然結晶的歷史時刻之一」,此種新技術的突然結晶為人們提供了新社會文化實踐形式的核心,更標示著新藝術探索時代的開始。對米契爾而言,電腦和數位技術被應用於影像創製所導致的是「純真時代的終結」,而數位技術已不斷地與後現代一致的方式帶領人們超越了舊有的,傳統的,有著時代侷限性的影像思維,亦即:新影像技術擾亂了影像地位的舊態度與信念。

同樣引人注目的論述,則是喬納森.克拉瑞(Jonathan Crary)在《觀看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域與現代性》(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19th Century)中所認為,大量電腦製圖技術的飛快發展,導致對思維圖像本質認識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比顛覆中世紀視覺成像方式的文藝復興透視法還要來的複雜。也就是說,由於新的影像技術已然成為影像占據統治地位的模式,克拉瑞認為傳統人類眼睛所具備的重要功能,正在被新的視覺影像所取代,且這種視覺影像將不再與處於「真實的」可見世界中的觀察者地位相關。以上論述主要在於重新引導人們對於早期影像與通訊技術,以及伴隨而來各種言論的興趣,更引發人們對於攝影、電影、收音機及電視的早期發展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並將之作為一種探究當前歷史變化的根據。同樣的,現在人們對於數位攝製(包括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如何被應用到影像創製的方式也有了更大的興趣。依此,當電話作為一種媒介,從最原始「放大聲音」的功能,逐漸演變成為可用「雙向視訊」看見與話者的影像,到最後成為「影像攝製」的工具,其所改變的不僅僅是科技功能性的論辯;更是關於人類身體感知轉變的議題。正如克拉瑞所言,身處於這個影像與想像技術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如果人們不能將之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來理解它,並且不考慮推動並造成這種發展變化的社會文化力量,人們將無法理解我們所處的不穩定地位。

一、「行動電話」作為影像創製新形式 由上可知,當電腦科技成為影像創作的核心之際,「影像的創製」與「影像的表達」兩條路徑或許值得電影(或影像文化)研究者注意。其中,自2009年開始,3D電影已替「影像表達形式」創造出另外一番新的論辯。而針對「影像創製形式」面向的探究則多停留在數位活動影像對傳統影像創作的影響。然而,隨著iphone4的問世,行動電話通訊設備又邁入另一個里程碑。行動電話這個改良式媒介(remedial media),在其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涵納各種媒介的特性與功能,成為一個「體積小功能強大的混合器」。從簡單的聲音傳遞,到文字訊息的傳送,乃至於影像的錄製,它幾乎吸納了廣播、報紙、電視甚至網際網路等傳播科技的功能;但是現階段行動電話的進化還不僅止於此,它不僅讓傳播行為變得更為有趣(例如:視訊電話),更讓行動電話不再只是一種傳播工具,而是化身為影像創作的媒材。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洲奇幻之旅

【六月新會員好康】 :

索票辦法 : :

一、本館六月份新辦年費會員一人二張,電子報訂戶一人一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

二、預約索票請寄e-mail: ctfa74pb@gmail.com,【主旨】:索取《非洲奇幻之旅》特映券,【內文】:請留(1)_姓名、(2)_電話、(3)_最近索票片名(或註明,初次索票)、(4)_如係會員(現期或過期皆可),請註明會員證到期日。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代舞者 Mao’s Last Dancer

特映券 索票辦法 :

一、本館電子報訂戶得免費索票一人一張;本館六月份新年費會員一人二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

二、預約索票請寄e-mail: ctfa74pb@gmail.com,,主旨:索取《末代舞者》特映券》

特映會,內文:請留姓名、電話、如係會員請註明到期日。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週電影事件簿(2011.05.27~2011.06.02)



文/ 本館 整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電影演義》

《香港電影演義》,是近幾年刊載在《看電影》和《香港電影》專欄的文字——究其特色,皆因工作性質所得:站在媒體立場,往往從第三方角度審視整個電影產業;與香港影人頻繁交流獲得第一手資料;是以撰寫內容更加追求深入有料,長此累積下來,自問大抵稱得上「遍訪名宿,撫今追昔,演義港片興衰秘史,影人沉浮內幕」。

本書名為《香港電影演義》,是因為一貫的寫作風格不是做評判,而是講故事。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界的故事往往比戲本身更具傳奇性,《香港電影演義》就是經由講述台前幕後的影史秘聞、細節考據,窺視影人心態、類型創作、環境影響、產業格局……由細節入手,積少成多,相對全面的掌握香港電影的今昔概貌。

按說本書內容很多來自香港影人的口述親歷,真實性毋庸置疑,稱為「演義」似大可不必。但是一個創作或事件,除了結果是客觀無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當事人)講述起因和過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渲染(如張徹、劉家良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說法),所以各種版本的影史八卦層出不窮。無法確認他們有多主觀,也不敢自認完全客觀,套用一句俗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香港電影演義」——不敢說本書的最好,唯一敢保證的是比較好看有料……

今日的香港電影縱然已不再是像大多數人曾喜歡過沉迷過的那個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而香港電影人亦大多北上,將拍電影的眼光和態度擴大到融入大中華市場的概念中。但大家對香港電影的核心價值,卻從來沒有放棄,亦都明白,什麼才是大家喜愛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有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商業片。幾十年來,香港只能拍商業片,甚至可以說,連王家衛都是很商業的一個。最近華語片市場好,身在其中,覺得這是香港片與內地片互補的橋樑,大家可以用港片來參考,我們之前成功在哪裡,弱點在哪裡。內地這幾年進步很大,發展得比我想像中要快,從十年前到現在反差太大了,從導演到演員,都很出色,但他們拍時裝片,終歸缺少了一個時尚的氣質。但是這幾年,通過香港和內地電影人的合作,已經慢慢在彌補這種氣質。

希望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要團結,不要分這幫是香港來的,香港當然有香港的貢獻,我們對華語電影推向世界是有貢獻,而且還繼續有著貢獻。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慢慢被內地融合了,但是小小的香港,仍在堅持拍自己的特色作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代舞者》:傳記片的新視野

文/洪光遠/p>

影史上以公眾人物生平或重要事件為題材所拍成的傳記片,一直是頗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儘管不同年代會偏重某類人物,如30年代拍的科學家《居禮夫人》和《巴斯德傳》,80年代的《巴頓將軍》和《麥克阿瑟》等軍事將領,與《樂聖柴可夫斯基》和《馬勒》等音樂家,90年代的《礦工的女兒》和《法蘭西絲》演藝人員…等)。取材容有差異,但這股潮流卻從未消退過。將這些大家熟知的人物生平搬上銀幕,而能裁剪出令人信服又不失觀賞樂趣的影片,確實考驗著編導與演員的功力。這些作品大多著重在主人翁獨特性格的描繪,或述及親師友伴等重要的影響;抑或著墨於所屬時代背景、或著名事件上。無論拍片取向為何,總是反映了人性,或多少有些勵志的色彩。《末代舞者》除了呈現出上述這些傳記片的特色外,還帶有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視野與觀點,頗堪玩味、發人省思。

影片以急速邁開的步伐,和行李上的毛澤東徽章等特寫鏡頭拉開了序幕。從主人翁李存信抵達美國機場後,四處張望的驚愕眼神,他拘謹的舉止及拙劣的裝扮,在在預示了本片著墨濃厚的「文化衝擊」主題。從中國封閉落後的鄉間小學童,憑自己的舞藝與毅力,一路「被選中」成為「為政治服務」的工具,除了成為鄉人的驕傲與標竿外,還得以飛出樊籬、跳出井底,不斷有了增廣見聞的機會,更因緣際會地前往「美帝」,宣揚國威。當李見識到「領導同志」口中所說,「過著不可想像、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的美國時,謊言被戳穿了。同時,國家所灌輸給他的教條式信念,也瓦解了。當他耳濡目染於「美國」的自由、繁榮與尊重個人的文化氛圍中,他已不知不覺地認同了「美帝」,也體會到芭蕾藝術的獨立價值。他認清「只有在美國才能跳自己認同的舞蹈」。終於在回國壓力的逼迫下,演出「叛逃」事件。

導演很翔實地記錄了整段「事件」的過程:中國領事館人員的八股說詞與流氓行徑,佛斯特律師的專業與善用各種資源為客戶服務,女友(新婚妻子)麗茲不離不棄的堅決守候,舞團總監班從原先責怪到最後堅持親聆李說詞的遵法守義,友人狄沃斯與羅瑞的情義相挺,到團長辛西亞的撇清怕事……除了展現出事件關係人物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更對比出中美雙方迥異的文化底蘊。

中美文化上的迥然不同,自然造成雙方互動過程中的一些扞格,導演對此也稍有著墨。文化差異帶來的陌生與距離感,促使雙方互動之初,只得依循既存的刻板印象。遊長城時,中美雙方「各據一方」,臨走前拍張合照的官樣互動模式,及來回穿插著舞台上技藝的交流,顯示出這些只是「政治活動」的延伸。導演藉由中國同學說出:只有李存信才分得出那群美國人的長相;同樣的,也只有用心舉材的班與瑪莉,才能覺察到李充滿感情的演出。到了美國,何嘗不是如此?李被人歧視為「清客」,臨危受命演出「唐吉訶德」時,又因是中國人而被質疑其能力…均是刻板印象作祟;同樣地,再度靠著個人傑出的表演,才為李贏得獨立的「身份」。足見要想擺脫「刻板印象」的成見,只有靠直接、真誠的互動,方得以建立起顯現對方真正特性的「個人化」形象。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人生:文學與電影的對話II》

本書以文學的角度,賞析電影中的人生故事。作者以視野、幻奇、情感、實踐、美學等五個領域為主題,挑選60部精采的電影,將電影的圖像轉換為可資談論的文學作品。引領讀者賞析影片中的鏡頭運作、美術呈現、音樂搭配,或故事的歷史背景,體會導演與男、女主角所創造出來的電影人生,進而提供讀者在面臨現實人生的困境時,以正向的思考、重燃奮鬥的力量。

作者簡介

許建崑

台北市人,祖籍福建安溪。從小在《虎姑婆》、《周成過台灣》的故事中長大,喜歡新文藝,喜歡探究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對於史傳與小說有極大的興趣。現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組召集人、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副教授、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暑期班兼任副教授及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修明代文學,對古典小說、現代小說、兒童文學均有涉獵。著有《牛車上的舞台》、《拜訪兒童文學家族》、《張衡傳》、《閱讀的苗圃:我的讀書單》、《閱讀新視野——文學與電影的對話》。

p>

《閱讀人生:文學與電影的對話II》(許建崑,2011,台北巿:幼獅文化),本館藏書碼:421.1/0812-2 ),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週電影事件簿(2011.05.20~2011.05.26)


文/ 本館 整理


5月20日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