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國聯小史

BannerR-20130719  

文/謝佳錦

【編按:今(102)年適逢台灣影史上第一家較具規模的民營電影公司—國聯影業創立50週年,本館即將出刊的第155期《電影欣賞》雜誌特別製作專題,探討國聯對台灣電影發展的多重意義。本期電子報先行摘錄其中一節以饗讀者。】

2_clip_image002  

《改變歷史的五年》出版社:萬象

1963年是台灣電影史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有三件大事發生:其一,香港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上映,引發空前熱潮,《梁祝》一舉打破當時所有票房紀錄,改變西片為尊的發行系統。其二,龔弘接任中影總經理,提出「健康寫實」路線。就市場面來說,「健康寫實」是對香港黃梅調電影攻城掠地的反制;從技術面來看,自力完成的彩色闊銀幕,標誌台灣電影走入國際潮流的企圖。其三,《梁祝》導演李翰祥離開邵氏,來台創立國聯影業,這是台灣第一家具規模的民營電影公司。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館活動改期公告

為因應蘇力颱風來襲,本館近期活動「健康寫實」專題,原訂於7月12-13日放映之場次,改期於7月26-27日舉行,不便之處,敬祈見諒。

新場次:
7/26((五)14:00 我女若蘭
7/26((五)19:00 婉君表妹
7/27(六)14:00 早安台北
7/27(六)19:00 汪洋中的一條船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

唱起寶島回想曲 追憶臺灣音樂人


EP_BOOK  周藍萍先生(1926-1971)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國語流行歌曲作曲家。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賺人熱淚的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他的作品。四海唱片公司由廖乾元先生(1926- )創立,是民國50年代最具規模的唱片公司。周藍萍與廖乾元合作,開啟了臺灣灌錄原創國語流行歌曲的濫觴,二人合作的唱片每每締造數十萬張的銷售天量。可惜周藍萍英年早逝,四海唱片逐漸淡出巿場,這一段臺灣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大放異采的歲月已不復為人們記憶。本書運用豐富的照片、文物、剪報資料、訪談成果,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娓娓陳述了周藍萍與四海唱片的傳奇,分析了周藍萍的流行歌曲及電影配樂名作,探究四海出版的各類唱片,也對於周藍萍與四海唱片,成為臺灣外銷輸出的文創軟實力有所著墨。

目次


序 一.陳雪華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導演技能的見解

文/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著 逆耳譯

【編按:本館近期與佳映公司合作舉辦「電影的故事」系列影片(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贈票活動,反應不惡,因此規劃於近期在館內全套完整放映,這是資深或新進影迷都不容錯過的難得機會,敬請期待。「電影的故事」導演馬克‧庫辛思Mark Cousins,也是同名著作的作者,其書立論異於一般從工業、社會或國族觀點書寫的電影史,它特別強調導演的藝術創新,在電影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本館《電影欣賞》雜誌(第1卷第2期)上曾譯介的丹麥大師導演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 1889-1968)〈關於導演技能的見解〉一文,可作為庫氏史觀的有力佐證,在此重刊,提供讀者參考。】

2_clip_image001  

作者: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

2_clip_image001_b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

EP_BOOK  2008年以來,台灣電影屢創票房佳績,從一片混沌幽暗逐漸走向美好光景。《海角七號》帶來的重大啟示,不在於創造台灣電影票房新高,而在於成功召喚台灣電影觀眾,讓我們重回電影院,觀賞我們自己的電影。接續的《艋舺》、《賽德克‧巴萊》,以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在都證明台灣電影已經成為人們娛樂消費的選項之一。

要解釋台灣電影為何、又如何重新獲得廣大觀眾的熱烈擁抱,仍得面對過去三十年來台灣電影的起伏轉折。本書的使命之一,就在於接合多元電影理論與影片,為曾經處在幽暗境界(與「鏡」界)的台灣電影,提出觀察筆記。

本書的另一項使命,在於重新結合電影、文學、地景,提出跨領域的觀點。文中選擇的四部文學改編電影代表作品,同時觸及台灣社會的性別、族群、階級與性傾向等議題,可以為新世紀台灣電影研究展現另一風貌。

產品特色

1. 以理論為切入點,細緻分析台灣電影,論述與影評兼具
2. 對台灣電影整體發展的觀察筆記,為近來少見的台灣電影專著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台灣電影中的台北

BannerR-20130705  

文/陳儒修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台灣新電影時期的影片具有批判意識,很寫實地暴露台北陰暗的一面。台北對外地人來說,有如迷宮,讓他們找不到方向,對台北人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台北人總是帶著一種失落感在過生活。後新電影時期開始,台北的位置不一樣了,電影開始把台北放在一個全球化的座標,不是呼應台灣其他城市,而是呼應整個世界。台北充滿了機會。這時候的地標也不是如火車站的交通樞紐,而是充滿商業行為的商業大樓,如101。標的物的改變也同時呈現電影的變遷。後新電影裡的台北變成了一座遊樂園,充滿機會,可以去冒險,得到更多讓自己快樂的可能性。

2_clip_image001  

《穿越幽暗鏡界》

就人際關係來說,新電影時期會區分台北人和南部人、都市人和鄉下人。人際網路都是靠彼此認識的人介紹,遇上挫折就會產生懷舊(重返家園的痛苦渴念)及疏離的情緒,認為「台北不是我的家」,找不到自我身份的認同,接而產生焦慮。後新電影時期開始,電影裡則出現了不同的外來客,包括:移民、外國人、外籍移工。成員複雜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趨向科技化,透過網際網路這種虛擬關係,人很容易與過去產生斷裂、失憶,也就是只活在當下、此時此刻,處於游牧、漂泊的狀態。剩餘的一線希望,只能寄託於「家是心之所在」這種想法。還有一種心態,就是四處為家、地球村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是依附在不斷變化的各種身份認同裡,不斷去適應各種環境,產生的病症就是「無聊」,做任何事都是在殺時間。像現代人轉選台器的時間可能已經勝過看電視本身,在網路上逛來逛去,瀏覽很多網頁卻不知道要看什麼。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圖資料彙編》

試讀樣本:http://epaper.ctfa2.org.tw/HENRY_KUNG/henry_kung.html
追索時代的軌跡 (作者序):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30621/2.htm

EP_BOOK  電影,就是龔弘岔出去的人生,他投入了十年的歲月,也開拓出一九六零年代台灣電影的新局面,「一朝為電影人,終身為電影人」這句話,在龔弘身上,再次獲得印證。即使卸下中影總經理一職,龔弘依然關心台灣電影。電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本書敘述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前總經理龔弘,對台灣電影是業、市場及人才培養等貢獻與影響。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圖資料彙編》(張靚蓓著;2013。台北市:文化部,館藏書碼: 630/0113-3館索書碼:724/4434),書介資料由出版社提供。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出版茶會紀實

BannerR-20130628  

時間:民國102年6月26日
致詞人:張靚蓓、陸以正、李 行、廖祥雄、張法鶴、羅慧明
    華慧英、賴成英、卜大中、侯文詠、龔天益
地點:台北巿松江路129號 國家書店
攝影:邱繼諺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