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電影介紹 (112)
- Dec 12 Fri 2008 08:38
將軍號 THE GENERAL
- Dec 11 Thu 2008 18:23
浮士德 FAUST
- Dec 06 Sat 2008 13:07
日出 SUNRISE :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5 年 美國 USA
DVD 中文字幕 95 分鐘
城市:一個影像恆常流變的異質空間
作者:陳平浩。穆瑙的《日出》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附標:兩個凡人的頌歌。內容講述一對鄉村夫妻因為一個來自城市的女人而產生隔閡,丈夫興起殺死妻子、與城市女人私奔至大都會的念頭。最後一刻,丈夫不忍下手殺死清純無瑕的妻子,倆人反而意外有了一趟城市之旅;旅程過後,夫妻返回鄉村,宛若新生。
歌頌夫妻永恆之愛、在試煉之後反而更加固若磐石,這個彷彿聖經中的故事,其實有一個特定的背景指涉:急劇現代化與都市化的近代德國,尤其片中刻意凸顯了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齟齬和斷裂。然而,穆瑙卻讓城鄉對立顯得更加曖昧複雜:片首以壞女人(娼妓)來暗示城市的邪惡與墮落,對比於鄉村妻子(聖母)的純良靜好。然而,鄉下夫妻進城之後,卻意外發現大都會熱鬧迷人而新奇有趣,倆人自此好似二度蜜月,在城市裡的霓虹光影和舞會酒宴中,反而彌補了情感的裂隙。不僅如此,返回鄉間後的妻子,在片末金髮披散的形象轉變,似也暗示性欲的啟蒙,使得原本抽象匿名的愛情,充實了具體的、身體的內容。城市不再飽受道德污名,反而具有解放和轉化的性質。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兩人入城的場景,視覺上酷似「走入一間電影院」,而城市燈火則有如一面銀幕光影──城市本身其實就是影像的匯流。城市的流變與影像的變形,二者相互呼應;於是,散場之後,觀眾也都已經煥然一新。
- Dec 02 Tue 2008 19:11
賭徒馬布斯博士 DR. MABUSE DER SPIELER
1922年 德國 GERMANY
16mm 影片無中文字幕(90 分鐘)
DVD 有中文字幕(第一及二部,共 270 分鐘)
易容術與主體臉孔之變形
作者:陳平浩。馬布斯博士領導一批惡棍,一邊在地下製造偽鈔,一邊憑藉其精湛的易容術在各豪華賭場行騙訛詐。尤其,馬布斯還是一名擁有邪惡力量的精神分析師,能夠催眠、瓦解、操控他人的意志,因而得以在一次大戰之後、燈紅酒綠威瑪德國上流社會之中,利用經濟大恐慌時的逃避主義,興起一片腥風血雨。
- Oct 28 Tue 2008 10:01
《亞歷山卓其城其事》──埃及電影工業的縮影
《亞歷山卓其城其事》(ALEXANDRIA AGAIN AND FOREVER)
1990 / 100min / 法國、埃及 / 阿拉伯語 / 彩色
導演 / 尤賽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
演員 / Yousra / Youssef Chahine 尤賽夫.夏因 / Hussein Fahmy / Amr Abdel Gelil
1989年開羅國際影展特別獎—頒給本片攝影師 Ramses Marzouk
作者:黃慧敏。夏因從 1950 年就開始創作,早期拍攝為主流電影,包括社會寫實、通俗劇、歷史片、以農夫為主題電影,對於腐化政府批判相當尖銳。有一部影片甚至被沙達特政府禁演兩年。1970、1980年代作品趨向於結合自傳與寓言,結構逐漸複雜。
- Oct 21 Tue 2008 09:40
《土狼》──荒漠中的人性寓言
當拉瑪圖抵達時,全市人民舉行盛大儀式歡迎,而出人意外的是,她宣布要以一千億買下法院,洗刷她過去的冤屈,同時指證陷害她的人,就是該市最受歡迎的人---德拉馬,懸賞一千億給殺死德拉馬的人。這時所有市民與市長嚴正聲明,他們並非野蠻人,不會為了金錢而殺人。
但情勢開始逐漸改變,市民開始來到德拉馬的雜貨店購買昂貴食品,拒絕付款,開始借貸購買奢侈品、進口車,最後群起洗劫德拉馬的店,並阻止他逃離該市。德拉馬自知難逃一死,同意出席市民的集體審判,當他死時,唯一悲傷的人是他過去的愛人拉瑪圖。
本片以寓言呈現人性之惡。在金錢的誘惑下,人類對於法律、文明、正義的堅持是如此不堪一擊。同時在片中也多次呈現人性的虛偽,滿口仁義道德,但所做出的行為又是另一套,只想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
- Oct 08 Wed 2008 22:36
《海角七號》颳「台」風
台灣觀眾對這部沒有大卡司的新銳電影的熱烈反應,不僅創下了上映第二週票房比首週成長 121 %、甚至在第三週竄升為票房冠軍並在第四週連霸成功的驚人效應,連帶也鬆動了台灣觀眾長期對本土電影枯燥難懂的印象,而成為近期「愛台灣」口號下最響亮的「國民電影」。老實說,當《海角七號》拿到輔導金的時候,我沒想到會是如此盛況;得到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時候,也沒有馬上變樂觀,至少得獎半個月後,我和魏德聖聊天時,還忙著包電影預售票的他尚在為還款的事情傷腦筋,而我只能替他祈禱;即使上映首週,都還看不太出這部電影後勢如此之強。然後驚奇一個接一個來!先是 BBS 出現「洗版」盛況,接著《聯合報》把《海角七號》熱潮當成頭版頭條報導,結果後知後覺的電子媒體也開始趨之若鶩。片中出現的配角(尤其是茂伯)走紅,做為場景的夏都飯店推出「在墾丁遇見海角七號」旅遊專案、男主角住的場景有可能變成民宿,「馬拉桑」小米酒熱銷,出書、拍連續劇的提議接踵而來,就連男主角范逸臣的新專輯也在排行榜上呈現「海角熱」,名次不降反升。最後連政府錦上添花的利多政策也在此時端出。無論是到電台上個節目,經過平常不看台片的某大 DJ 身邊,或是到咖啡廳喝杯飲料、坐在旁邊嘰嘰喳喳的中學生們,講的都是:「你看過《海角七號》沒?好好看!」簡直宛如重播,不斷在耳邊迴盪。一個作行銷的朋友近乎發瘋地狂喊:「到底是要怎麼做啊?」因為在他眼裡,這部片從卡司、海報到媒體廣告的操作方式,都不該這麼賣座的!這大概是繼吳乙峰的紀錄片《生命》之後,另一個台灣電影奇蹟,而且風靡程度以及對異業的影響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能說電影獎項、名人推薦這些東西對《海角七號》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我認為這些「老梗」助力有限,而且這向來比較適合小眾的藝術電影。由美商博偉公司代為排片、近五十個拷貝的量,既不等於廣告相對加碼,也不保證票房就能長紅,唯一可肯定的是在「海角」熱潮燃起後,龐大的發行網脈方便了觀眾不必疲於奔命找戲院就能親炙本片,這時拷貝數量的大手筆才終於看到成效(這可能會造成日後國片傾向找美商八大而不再依賴獨立片商排片)。但前提還是口碑!
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太相信「口碑」的實際效應。畢竟在資訊膨脹、混亂、真偽難辨、而且大多數對人對事都只有三分鐘熱度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有事件可以在沒砸大錢宣傳或驚人新聞的吸引下,贏得立即且廣泛的注目。《海角七號》不比《色戒》,它沒有真正的國際大獎加持,沒有李安的光環,甚至沒有梁朝偉與湯唯的性愛姿勢可炒作,但笑淚交織的好看內容,愛情之外更吸引人的勵志傾向,卻在「扁貪污」的政治理想淪喪、「馬上好」的美麗憧憬破滅後,成為奇異的救贖。君不見本地兩大政治立場明顯對立的報系,竟都同聲一氣地把看本片的感動等同於愛台灣的表現。與其說這是習慣泛政治化的台灣人的集體病徵,不如承認這難得的「大和解」證實了在沒多少事情值得大家高興的 2008 年,這部叫做《海角七號》的電影暫時振奮了願意進戲院的人。而當它成了呼朋引伴的理由時,《海角七號》就不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樁社會現象了。
- Oct 03 Fri 2008 10:13
導演第一次編目
導演:柯恩兄弟 (Coen Brothers)
導演:洛宏․康鐵 (Laurent Cantet)
導演:達顛兄弟 (les frères Dardennne)
導演:彼德․傑克森 (Peter Jackson)
導演:婁燁 (LOU Ye)
導演:埃黎胥․馮․史卓漢 (Erich von Stroheim)
- Oct 01 Wed 2008 09:58
少數派婁燁
這就是影片主角余虹的狀況。她來自黑龍江邊境小城圖們,這個地理位置不是沒有意義,小城市人不充分的現實圖景,通過頭腦中的熾熱想像進一步彌補完成。相對封閉的環境,賦予這種人不顧一切的生命勁力。因此,這種人若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發動起來,就會發出耀眼的光亮。至於被什麼東西而點燃,則完全是偶然的。如果是文革時期的 1960 年代,這個餘虹有可能是一個極端的清教徒、革命者,而在 1980 年代,她則是被人們視作「身體解放」的先鋒。與今天開放的年代不同,欲開放未開放的年代則是充滿想像的年代。如果說,1989 年 3 月在山海關臥軌的詩人海子頭腦裡,充滿了從天上到地下、從天堂到地獄、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的瘋狂想像,那麼,這個叫做餘虹的女孩子則是用另一種方式聽命於時代的召喚,她接受的是有關身體的幻象。
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她享受身體,不如說她享受著一種關於身體的想像,享受著一種由時代所孕育的真理。與海子一樣,這個餘虹也同樣有一種加速度在內,有一種以命抵命的不可阻擋的勁頭。某種沉迷到了這樣的地步:世界仿佛不存在,或者僅僅為了她的真理而存在。《頤和園》的作曲伊朗人 Peyman Yazdanian(也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最後兩部影片的作曲者)說這個餘虹是「身處黑暗之中,但卻是在享受黑暗」。影片中「正面三點」裸露的身體與若干性愛鏡頭,是在迄今的大陸影片中走得最遠的。光是這一點,就很難逃過目前仍然沒有分級的電影審查制度。
不僅是審查制度,而且是反對這種制度的人也會感到不滿。幾位中國著名學者觀看了這部影片之後,對婁燁幾乎是一片聲討。其中一位的理由是:從這部影片中聽到的只是情欲的叫喊,沒有任何關於靈魂的東西。應該說這位學者是敏銳的,他聽出了那是一些喊叫。但是緊張激烈的某些尖叫,正是為了衝破舊時代的屏障,從而打開新時代的大門。除了身體,別的還有什麼東西適合喊叫、適合在前面開闢道路呢?靈魂這種東西只適合靜靜地呆著。筆者之後給這位學者發了一個短信:「在拉伯雷、薄伽丘的筆下,也正是同樣的喊叫」。討論中我提醒這些學者們,當我們這些 77 級、78 級的兄長們在前頭呼籲「個性解放」、「人道主義」,到頭來結出了這樣的果實,這有什麼奇怪的?誰說「個人」僅僅是「靈魂的」而不也是「肉體+靈魂的」?那些啟蒙的先行者需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任何理論上的東西,落實到現實中來,往往就不那麼「美好」了。
- Sep 23 Tue 2008 10:00
新空房禁地:讓希區考克的鬼魂與B級片共舞
鮮少有電影一開場就這麼血腥暴力,彼德․傑克森卻一副「嗜血狂」的嘴臉,但是當你以為這將會是一部講述荒島歷險或恐怖生物的電影,他又立刻急轉直下,讓鏡頭來到一間雜貨店裡。
對愛情依然抱著美麗夢幻的少女在這天遇見了祖母為他推算出的白馬王子,但她沒想到這個斯文的白馬王子是個家裡有個霸道母親掌控一切的獨生子,包括這對戀人到動物園約會時,她都亦步亦趨地緊跟不放。就在他們卿卿我我之際,男主角的母親一不注意就被片頭那隻擁有致命殺傷力的猴子咬了一口,但她卻「還本帶利」地把瘋猴的腦袋踩個爆裂,連眼珠子都飛了出來。原來導演大費周章地說了這麼多關於瘋猴的恐怖傳染力的故事,只是為了要帶出更「恐怖」的主題:母親。
剛踩死一隻稀有猴子的母親被兒子發現後,立刻露出一副委屈痛苦的神情,央求兒子帶他回家休息,小情侶的約會自然泡湯了。沒想到的是母親回家休息後,傳染力也發作了,銀幕上頓時充滿了各種噁心的膿皰和體液到處流竄。渾身不對勁的母親為了迎接婦女會會長的來臨,還起身化妝,一下就刮破了整片臉皮,還必須用膠水黏補起來,用餐時甚至連耳朵都不覺掉進湯中,說多噁心就有多噁心,諷刺的是婦女會會長還必須強裝鎮定得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直到吐出來為止。
- Sep 14 Sun 2008 15:41
葛斯范桑的由「小」而「大」
這必須回歸到一個導演風格的形成與轉變這個脈絡上面來看。
對於從沒看過葛斯范桑其他作品,而是從《心靈捕手》這部電影開始認識他的觀眾而言,葛斯范桑應該是個通俗劇能手,技法流暢,煽情得宜。但是從一九九○年代初,甚至一九八○年代末就一路注意他的影迷來講,這樣子的葛斯范桑,雖然作品外觀變大了,大膽創意卻相形縮水,未必為他們所樂見。這即是爭議所來,也是我們討論的起點。
獨立製片的佼佼者
- Sep 06 Sat 2008 20:16
日落大道上的電影女王
過氣女星與失意編劇家
電影版《日落大道》是在一九五○年八月首映的,由比利․懷德執導,查理斯․布雷克特(Charles Brackett)製片,編劇者除了上述兩人外,還包括小馬希曼(D.M. Marshman),一共三人。
比利懷德曾經提名過奧斯卡金像獎多達二十一次,得了六座。其中一九四五年的《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和一九六○年的《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都在最佳影片、導演、編劇方面掄元(但前者並非由他監製,所以最佳影片屬於別人)。但是在我心目中,比利懷德最好的作品,喜劇應該是《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8),悲劇當屬《日落大道》。而前者在奧斯卡只得到一項服裝設計獎;《日落大道》雖然提名了每個主要獎項,奈何當年《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也都光芒萬丈,結果只能勉強拿走配樂、藝術指導和編劇獎。儘管在頒獎典禮上委屈了點,但是時間證明了它們的不朽,可見電影獎也不可盡信,很多時候得獎跟落選並非單純的藝術成就就可以界定,時勢、機運和各種影片之外的因素,都有可能左右結果的。
- Sep 01 Mon 2008 15:06
大師與女伶的愛恨情仇:阿莫多瓦
作者:肥內。我如何能揭示一個女人的內心呢?在此,我想,乾脆將筆交給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愛將卡門․馬烏拉(Carmen Maura)來說說她自己,或者,談談對《我造了什麼孽》(¿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的葛洛莉亞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的佩帕這兩個角色的註解吧:
我想說的是,佩德羅(即阿莫多瓦)不愧是我們女性的好姊妹,總是這麼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甚至我們都有共同的默契,當他要我在精神崩潰邊緣時,還穿著迷你裙、高跟鞋到處奔走。記者只會看到這種不便性帶給電影情境的負擔與不合理,而我就還要幫佩德羅回答記者,其實這種時候的衣裝是要讓自己鼓起勇氣的。說到這點,我也不得不佩服佩德羅對服裝品味的一套看法,我暫且就不管他幫胡莉塔(按:在《瀕臨》裡飾演「露西亞」的女演員 Julieta Serrano)特地搞來二十年前的老牌明牌服飾,只為了表示她的精神狀態還停留在她二十年前發瘋前的樣子。我得說佩德羅特地找了他的姊妹的舊衣服給我在《我造了什麼孽》裡頭穿,真的太貼切不過了,不知怎的,我也就非常投入這些角色裡頭了。他甚至在《我》片裡安排給我不怎麼多的對白,當我自己看完成片時,我驚訝的發現,身為女主角的我,前六、七分鐘,我只有跟兒子講了一兩句話!但我完全能感受我這個角色的處境與孤寂。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佩德羅這樣不喜歡跟重複工作人員合作的人,居然也跟我合作了七部片,不過演出《瀕臨》時,可能我太投入,就像佩帕(按:馬烏拉在《瀕臨》中的角色名)那樣緊張兮兮的,我跟佩德羅的合作也算暫時告一個段落。不過前年我才在《玩美女人》裡「回歸」到他的影片中(按:《玩美女人》的原片名「volver」就有「回來、歸來」之意),只是我也老了,無法再吃下他片中的主要角色。然而,將來我還是希望能跟佩德羅繼續合作,因為即使是稍微次要的角色,佩德羅還是一點都不含糊。男性角色我不懂啦,但是女性都處理很好。像邱斯(按:在《我》飾演奶奶的 Chus Lampreave)幫胡安(按:在《我》中飾演卡門大兒子托尼的 Juan Martínez)回答文學作業的那場戲很逗,真的就把她的個性展現出來了耶。她有一兩句對白我印象一直好深刻的,像是她評論維若妮卡(按:在《我》中飾演妓女克莉斯塔的 Verónica Forqué)時,她說「她人很好,但就是太愛男人了」。佩德羅因而也為維若妮卡安排許多特別的戲,變裝啦、愛上警探並因為他陽痿陪他去看醫生這類的戲。
最可惜的是,《我》的結局本來應該是我要跳樓自殺的,這樣的話我就會陳屍在那隻綠蜥蜴葬身之地,不過,試映會觀眾反應不好,所以佩德羅硬是改成快樂結局,在那塊空地上,出現了葛洛莉亞的救星:被她送出去的小兒子。不過,佩德羅要展現葛洛莉亞這悲慘一生的用意也達到了。
- Sep 01 Mon 2008 14:25
翻滾電影史:比利懷德的悲喜兩極
作者:肥內。也許,得請讀者假想我死而復生地將手指擺到電腦鍵盤上開始打出以下的文字。當我們看到《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男主角睜眼對觀眾倒敘他之所以會死的原因時,可能我們會想起《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死人觀點」。然而,早在整整五十年前,懷德透過屍體也講述了一個故事,如今,我得像還魂般向您傾訴這一個故事……
就在距離現在大約十四、五年前,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之際,許多應景影片也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有針對某位導演的致敬(《盧米埃與導演們》〔Lumière et compagnie〕),有對某個材料的強調(《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也有對某一部片的仿效(《開麥拉狂想曲》〔Living in Oblivion〕),當然,也有對電影史直接的回顧(《尤里西斯生命之旅》〔To Vlemma tou Odyssea〕、《一零一夜》〔Les Cent et une nuits〕)等。目的使然,這些電影的指涉性免不了相當明顯。再往前推一些些,暫且略過一九八○年代,來到充滿心理符號學時代的一九七○年代,我們有一部超級影迷拍的《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以及總算傾向性稍微沒那麼明顯的《我們如此相愛》(C'eravamo tanto amati),後者透過友情與愛情的交織,將義大利電影細數了一下(這聽起來很熟,沒錯,我們熟悉的庫斯涂里查〔Emir Kusturica〕也曾兩度用這種方式細數歷史)。而有意思的是,在個人色彩濃郁的60年代,最有名的關於電影的電影,剛好是兩部來自歐洲的影片:《八又二分之一》(8 1/2)以及《輕蔑》(Le Mépris);但更有意思的是,在好萊塢體系建立才剛滿40歲左右,好萊塢自己拍起關於片廠的影片:《慧星美人》(All about Eve)與《玉女奇男》(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而《日落大道》(Sunset Blvd.)更成為該類影片的翹楚之一。
一如高達(Jean-Luc Godard)說過的那樣,「只有電影能夠自己述說歷史」(註1),電影,首先先不管它其中有什麼指涉電影史上什麼知名影片、演員或情節,一旦透過因襲的手法拍攝,其指涉性就明顯可見。於是乎當我們看到《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片末的反覆敘事時,我們想到《殺手》(The Killing)的結構;同時,《殺手》片末機場飛揚的鈔票又讓我們憶起《碧血金砂》(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的過眼橫財。這裡沒有孰高孰低,沒有模仿論,只有一種出自電影本質的特點。一切都由影像本身發聲。
註1:Youssef Ishaghpour,〈電影考古學與世紀記憶(上)〉。《電影欣賞》第131期,2007年4-6月,頁49。筆者引用時根據原文稍做修改。
- Aug 14 Thu 2008 14:01
薛尼盧梅和十二怒漢

片名:十二怒漢(1957)
12 Angry Men
導演:薛尼盧梅 Sidney Lumet
放映日期:8月12日 (二)16:00/ 8月26日(二)14:00 /9月19日(五)19:00
- Aug 12 Tue 2008 16:01
泰西內的個人懷舊代表作【野戀】

Les Roseaux Sauvaes
The Wild Reeds
- Aug 12 Tue 2008 15:05
安德列泰西內:火與冰交融的感情世界
- Aug 01 Fri 2008 14:51
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為愛情所苦

片名: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1988)
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 /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導演: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 Jul 31 Thu 2008 22:22
我造了什麼孽?

片名:我造了什麼孽?(1984)
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 /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導演: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 Jul 31 Thu 2008 13:57
顛覆想像力:剪刀手愛德華

再看到海報,想起提姆波頓的幾部電影:《斷頭谷》、《瘋狂理髮師》,裡頭的強尼戴普總是有張近乎蒼白的臉龐,片中的血腥畫面更直接,讓人對《剪刀手愛德華》也有一樣的想像。但提姆波頓顛覆了一般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