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藍․卡瓦利耶 (Alain Cavalier) 的《伊蓮》(Irène),連坎城影展主席都說這部片的製片預算簡直就是沒有,也就是說實在是超低成本。這部片似乎是談阿藍․卡瓦利耶以前的同居人伊蓮․譚克 (Irène Tunc) 的故事:她曾跟阿藍․卡瓦利耶合作拍片,以前還曾經是法蘭西小姐;1972 年冬天她開車自殺,留下像是 1971 年的日記。阿藍․卡瓦利耶不久前才開始閱讀她的日記,然後回憶起那一段往事。阿藍․卡瓦利耶是法國新浪潮中的導演(請搜尋那專題有講到他的前兩部劇情長片),前陣子我們也都特別介紹過《聖女小德蘭》跟《解放我》。關於《伊蓮》,目前無任何圖片。
德尼․戴兒庫 (Denis Dercourt) 的《明天一早就開始》(Demain dès l'aube) 講一對兄弟之間的故事。好像是弟弟太沈迷於某種遊戲,母親教哥哥把他弟弟從想像世界中救回到現實世界。卡司有凡松․裴瑞茲 (Vincent Perez) ──可能是飾演哥哥──跟傑黑米․黑尼耶 (Jérémie Rénier) ──可能是飾演弟弟──以及歐黑里安․何寬 (Aurélien Recoing)。目前連發行商官網都還沒為之建構任何資訊。德尼․戴兒庫拍過《琴謎變奏曲》(La Tourneuse de pages),也曾在台上映過,賣座普通。
蜜雅․韓森-羅夫 (Mia Hansen-Løve) 的《我孩子們的父親》(Le Père de mes enfants) 講電影製片 Grégoire Canvel 的故事:他喜歡提拔年輕導演,他有一位絕佳的愛妻,跟三位可愛的兒女。他很忙碌;只有在週末的時候,他才會回到鄉下跟家人同聚。只是,因為製作太多影片,公司欠債過多;他,陷入危機。
蜜雅․韓森-羅夫現在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的女朋友,曾經為《電影筆記》寫影評。她的首部作《全都可以原諒》(Tout est pardonné) 曾採用兩首羅利․麥克伊文 (Rory McEwen) 跟亞歷克斯․麥克伊文 (Alex McEwen) 的蘇格蘭風民謠歌曲,其中一首是 « Marie Hamilton (Child No. 173) » 這首歌。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維․隆金 (Pavel Lounguine) 的《沙皇》(Tzar) 拍的是恐怖的伊凡 (Ivan le Terrible) 的故事。同樣是俄羅斯的導演,尼可萊․侯麥利基 (Nikolay Khomeriki) 的《黑暗中的故事》(Skazka pro temnotu) 更是「零搜得」的片。讓我們跳到羅馬尼亞。柯內流․波藍波宇 (Corneliu Porumboiu) 不是一個陌生名字:他的《有(革命)還是沒有?》──在台金馬影展亦稱《1208 全民開講》──似乎是很好的很省錢的拍片方法。最新作品《警察,形容詞》(Politist, Adjectiv) 講位在 Vaslui 城鎮的警察 Cristi(由 Dragos Bucur 飾),他漸漸地腐敗的故事。
《黃金時代的故事》(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 ──大、小寫全參考羅馬尼亞網頁──似乎是很多位導演拍的短片的結集;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曾經來過台灣的克里斯提昂․穆基 (Cristian Mungiu),2007 年的金棕櫚獎得主。整部片超過兩個小時,是喜劇,大致講西奧塞古 (Ceausescu) 後期(共產黨專政後期)的故事。
回到一種注目單元首頁 http://blog.yam.com/fa88/article/20631629
回二○○九坎城影展專題 http://blog.yam.com/fa88/article/20376901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奉俊昊(BONG Joon-Ho)的《阿母》講元彬他是一位有點阿達阿達的邊緣人物,竟然被警方認為他涉嫌一樁慘絕人寰的謀殺案(好像是一位女學生還穿著裙子被姦殺)然後被逮捕。他的母親,金惠子,尋自力救濟途徑,誓言要揪出真兇,救回她被關在牢裡的兒子。不管這部片是否改以鮮少演出電影的母親(金惠子)為主軸,故事線已很明顯:再回到奉俊昊的《殺人回憶》試圖追出「真相」。但有別於《殺人回憶》的外省警察跟首都來的警察之性格區分,《阿母》則以母親跟警方雙線進行的方式,看誰快先追到真兇。
奉俊昊本來希望《阿母》能參加坎城的正式競賽;但是只落到「一種注目」單元時,他還很謙虛地說:「看看正式競賽的片單,有朴贊郁、有肯洛區這種陣容,我們的水準其實是還不到的。」
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的《空氣人形》──意譯應是《充氣娃娃》──改編自業田良家的漫畫,講充氣娃娃取得人類性命跟人類情感的故事。之所以跟皮諾丘(Pinocchio,用義大利文唸請唸ㄎㄧㄡˇ)不一樣,是因為女主角是南韓女演員裴斗娜。之所以不是 Pornocchio,也是因為女主角是裴斗娜的關係。唯一跟台灣有關的是:攝影指導是李屏賓──雖然是枝導演在宣傳《橫山家之味》時說他父親是枝是在台灣出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尚․凡․德․維爾德 (Jean van de Velde) 是荷蘭導演,但是是在剛果出生──剛果以前是比利時的殖民地,難怪會有「尚」這麼法文的名字。《沈默部隊》(Wit licht) 似乎早已經在去年底在荷蘭上映,故事發生在南非,所以會有南非的地方語言。《沈默部隊》挺像去年的也在「一種注目」單元內的《瘋狗強尼》(Johnny Mad Dog) ──純猜測,因為也是有講到娃娃兵的劇情。
沃威克․松頓 (Warwick Thornton) 本來是攝影指導(應該是澳大利亞籍),《山姆森和黛莉拉》(Samson and Delilah) 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處理澳大利亞白人跟原住民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澳洲中部的沙漠,應該不會突然冒出 Wild Hogs 的劇情。澳大利亞五月初要上映。小心,找 Samson and Delilah 會找到魯本斯 (Rubens) 的畫作。
葡萄牙導演侯奧․佩德羅․羅德里各 (João Pedro Rodrigues) 一九六六年生於里斯本,他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死得像個男人》(Morrer como um Homem) 大概是在講變性男人(想變成女人)的故事……然後又有那個片名。故事是講 Tonia 的故事,她在里斯本以 dragqueen 維生,但生意又不如往年;她想變性成女人,她「異性戀」的男愛人 Rosário 希望她變成真正的女人……她漸漸地喪失任何男性認同…… Tonia 本來是男兒身 António Cipião ……民法上面也有很多問題,社會上又遇到歧視……他們到了神奇的森林,碰見神奇的女人 Maria ……請原諒目前找不到什麼大張的圖片。
巴西導演海托․德哈利亞 (Heitor Dhalia) 的《偏航》(À deriva) 把年代設在一九八○年代,卡蜜拉․貝爾 (Camilla Belle) 跟凡松․卡塞 (Vincent Cassel) 都有參演,顯然是跨國製作。故事講十四歲的女兒目睹父親搞出軌,於是她自己摸索出性愛的快感。沒望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35mm 中文字幕 108 分鐘
4 月 11 號(六) 14 :00 《春天的故事》
作者:周星星。暫時未能看盡所有艾利克侯麥的影片,但是照樣可歸納出幾個艾利克侯麥編劇的技巧:利用地理(至少要懂一點法國地理),也就是利用空間上的移動,為「邂逅」製造出情境;然後,內心想法要善變,藉此製造誤會跟急轉直下的不愉快收場(但還不是結局)。《春天的故事》幾近是劇情峰迴路轉的故事,甚至超脫出「愛情」而觸及其它人性情緒。第一個鏡頭因為沒有中文字幕,而且也沒有多加解釋,所以很容易就略過它、不知為何如此開場(尤其是都沒有對話):實際上是一位女人從中學(高中)走出來,然後開車回到她的住處,看到那邊是一團亂。一直要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們才知道:她叫珍娜 (Jeanne),剛剛她去的地方其實是她男朋友馬提厄 (Mathieu) 的住處;而她自己的住處則借給了她的表妹該靄兒 (Gaëlle) 暫住。
珍娜在她同學家(可能是中學同學吧)新認識年輕可愛的娜塔莎 (Natacha) ──珍娜怎麼會認識娜塔莎,算是劇情的『雷』吧;所以請觀眾自行享受觀影的樂趣。珍娜跟娜塔莎彼此互相自我介紹,珍娜是中學的實習哲學教師(只有高中高三這一年有哲學課),娜塔莎則是在巴黎主修鋼琴的音樂學生。珍娜跟娜塔莎是在巴黎郊區的蒙莫宏希 (Montmorency) 認識的;就是因為不是在巴黎,所以有返回巴黎的交通問題,珍娜答應娜塔莎的請求,開車載娜塔莎回巴黎並住在娜塔莎家(時間是禮拜五夜晚)。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35mm 中文字幕 113 分鐘
3 月 13 號(五) 19 :00 《夏天的故事》
4 月 11 號(六) 19 :00 《夏天的故事》
作者:周星星。一位年輕男人叫軋斯帕 (Gaspard),來到不列塔尼 (Bretagne) 荻那兒 (Dinard) 海邊度假。他應該要等他的金髮女朋友蕾娜 (Léna) ──名字居然跟《綠光》裡的瑞典女人一樣──,但蕾娜放他鴿子。可麗餅(尾註)店的服務生瑪歌 (Margot) 看他很可憐,跟他交談,還向他介紹她的好朋友蘇蓮 (Solène),沒想到蘇蓮的「美」震到軋斯帕。軋斯帕猶豫不決……真糟糕,艾利克侯麥繼《綠光》觸及「優柔寡斷」後,再一次以《夏天的故事》成功達陣「猶豫不決」……也許是最成功、也最誘人 (charmante) 的一段故事(編寫)。《夏天的故事》講度假的故事──《綠光》也是──,但這一回不僅有美麗的地景跟悅耳的音樂相伴,更重要地是侯麥在本片採用很多長時間鏡頭 (plans-séquence),不斷地跟隨著男主角行進。所以一下子我們是在荻那兒,一下子又在聖馬洛 (Saint Malo),然後又再到聖呂內兒 (Saint Lunaire) ── « lunaire » 即是月亮的、農曆的 ──;然後,當甲女、乙女、丙女分別地──我寫得很清楚是『分別地』──對軋斯帕感興趣時,軋斯帕心裡想的又正是不在這兒的(那兒的、他方的)另外一位(或兩位)女孩子。套用莎士比亞的公式:「劈腿 (To peep),或不劈腿 (or not to peep),實在是個大問題。」最終,是「空」(ㄎㄨㄥ)在等待他、擁抱他。
《夏天的故事》也是在講「不成熟」的故事。或許也是因為角色們都年紀輕,所以一來一往往往都是些令人噴飯的對話跟情境的轉場;但這就是自然的青澀。換句話說,高齡的侯麥──當時也七十多歲了──知道怎麼拍攝愛情進行式的模糊地帶(是友誼還是愛情?專一忠貞或劈腿享樂?偽裝自己或表現出真正的自己?計量作出選擇的利弊得失?)、逼得人說出謊話跟真話的情境、愛情進行式的喜趣跟尷尬……侯麥提出大師級的表現。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35mm 中文字幕 114 分鐘
3 月 13 號(五) 14 :00 《冬天的故事》
4 月 11 號(六) 16 :00 《冬天的故事》
作者:周星星。菲莉皙 (Félicie) 到不列塔尼 (Bretagne) 度假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年輕(實際上是超帥的)廚師夏勒 (Charles),和他度過好幾個激情忘我的夜晚。假期一結束,菲莉皙就給錯夏勒她的住址:她是住在勒伐盧瓦 (Levallois),但給成庫埠瓦 (Courbevoie) 的維克多雨果路 (rue Victor-Hugo),說「反正很靠近哪伊 (Neuilly)。」真糟糕,每個城市都有維克多雨果路,夏勒找不到菲莉皙了。反過來也很糟:夏勒有一個「好像是丹麥或荷蘭的家族姓」,她根本記不起來,所以,她到處找他(去各個餐廳)也找不到他了。這可不是有行動電話的時代的《好孕臨門》(Knocked Up),這可是純手工──純走路工──的冬天的故事:原來菲莉皙懷了夏勒的孩子。
艾利克侯麥似乎很喜歡玩耍地理:在《冬天的故事》中,勒伐盧瓦、庫埠瓦、哪(ㄋㄜˊ)伊(ㄧ)都是有意義的:全都在巴黎市區外的西郊,勒伐盧瓦全名是勒伐盧瓦裴黑 (Levallois-Perret),最偏西北;哪伊全名是塞納河畔的哪伊 (Neuilly-sur-Seine),直接跟巴黎西界交接,是出了名的資產階級市鎮(法國總統薩柯奇以前是哪伊的市長);庫埠瓦還在哪伊的西北邊、勒伐盧瓦的西南邊,有跨過塞納河。如果菲莉皙一直說她住得很靠近哪伊,是要沾沾高級住宅區的氣息。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
35mm 中文字幕 240 分鐘
3 月 6 號(五) 14 :00 《美麗壞女人》
3 月 28 號(六) 14 :00 《美麗壞女人》
作者:周星星。注意:本片長達四個小時,請勿搞不清楚片長。《美麗壞女人》跟《別碰斧頭》(Ne touchez pas la hache) 一樣都改編自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 的短篇小說;只是,《美麗壞女人》更加自由,它把時代放到現代……而原作稱為《不為人知的傑作》(Le Chef-d'oeuvre inconnu)。故事情節幾乎躍出來:先是一對男女,尼可拉 (Nicolas) 跟瑪莉安 (Marianne),他們在盛夏之時來到不怎麼涼快的普羅旺斯。原因是尼可拉要拜訪老畫家艾杜瓦弗亨霍夫 (Edouard Frenhofer);他「曾經」是一位大師級畫家,已經好幾年沒開畫展了。在參觀工作坊的時候,發現有好幾幅大師畫不完的畫;其中一幅就是《美麗壞女人》(La Belle Noiseuse)。
影片就這樣,其實是有兩條不同的主軸分別打開敘事。尼可拉跟瑪莉安是其一;瑪莉安答應當艾杜瓦的模特兒之後,就是其二,穿插艾杜瓦的妻子莉姿 (Liz)。等到開始作畫,影片的調性也開始有點像紀錄片,不外是一場又一場的繪畫實作,以及因為嫉妒、猜忌而生出的言語衝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演: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35mm 中文字幕 104 分鐘
3 月 5 號(四) 19 :00 《童年再見》
4 月 9 號(四) 16 :00 《童年再見》
作者:周星星。簡單一句話:感人──頂多再加上副詞:相當相當感人,非常地感人。筆者在伽里瑪 (Gallimard) 出版社出版的《童年再見》劇本封底讀到路易馬盧的一段句子:這本應當是他升任導演的首部作的題材,但這樣的親身經歷卻意外地被他塵封了四十多年。在這之間,馬盧反而先透過作家帕特里克摩帝阿諾 (Patrick Modiano) 編寫的《呂西安拉孔伯》(Lacombe Lucien) 劇本,在一九七四年第一次回顧了納粹佔領期的生活條件──傳統似乎把《呂西安拉孔伯》譯為《通敵少年》──算是事件過後三十年。那,在電影圈歷練過三十年之後,馬盧帶來什麼樣的作品?《童年再見》的力道何在?
一,古典形式,不太在乎作電影語言的實驗。馬盧要攝影指導拍出一部不太有顏色的彩色片,所以整體給人的感覺偏向灰色或淺咖啡色。特別是片中重現一段放映卓別林默片的場景,不僅僅在強調卓別林電影的高度感染力,也著墨放映默片時的喜趣:把妹,笑容。鏡位、剪接,一切從簡;但這一段落也成為《童年再見》情緒密度最高的一段。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東尼葛利夫 (Tony Gatlif)
35mm 中文字幕 102 分鐘
2 月 27 號(五) 19 :00 《過客》
4 月 3 號(五) 16 :00 《過客》
作者:肥內。眼尖的影迷可能很快地就發現,除了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 之外,又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是的,東尼․葛利夫確實也不是在新浪潮時代冒出來的導演,甚至,他一開始可能也不是法國人。然而,他在《過客》這部片所描述的內容以及表現出來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深深地回應了新浪潮的美學傳承;甚至,它可以說是將《家傳秘方》(La Graine et le Mulet) 這類影片串起來的橋樑。史鐵番(Stéphane,由侯曼․杜黎斯 [ Romain Duris ] 飾演)在父親過世後,拿著父親留下的錄音帶,循著錄音帶中美若仙境的歌聲,他來到邊境尋找這若仙歌聲的主人。但在這個語言不通的國境,他身歷了這疏離的奇境,而他,到底能找到他一開始要找的東西嗎?
不過本片或許更可以說是一種對新浪潮的「療傷」作品,因為當我們注意到新浪潮敘事策略中,他們的反「神話構成」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丟棄「創傷」的隱喻,進而直接讓人們直視人物,以及人物與情境間的關係,進而,透過省略敘事的方式,隱藏起核心懸念。那麼,東尼․葛利夫片中的現代樂府,則透過收集音樂的方式,在尋找父親的至愛歌手這條表面主線的敘事線下,其實很可能是在摸索一條聖杯之路,進而,他探求的,是一條通往創傷的治癒療程(這相當於宮崎駿透過《崖上的波妞》所要做的事)。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阿藍卡瓦利耶 (Alain Cavalier)
35mm 中文字幕 75 分鐘
2 月 26 號(四) 19 :00 《解放我》
4 月 2 號(四) 16 :00 《解放我》
作者:周星星。阿藍卡瓦利耶曾經是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的助理導演(剛好就是為《死刑台與電梯》跟《孽戀》工作),因為他跟路易馬盧一樣都曾經是 IDHEC 電影學院的學生。他前兩部劇情長片《島上的激戰》(Le Combat dans l'île, 1962)、《不屈服的人》(L'Insoumis, 1964),都很政治、都跟阿爾及利亞戰爭有關。尤其,注意歷史:阿爾及利亞是在 1962 年 7 月 5 號宣布獨立的。阿藍卡瓦利耶在新浪潮的運動中屬於比較邊緣的人物,他一直在追尋形式上的實驗。到《解放我》時,他根本是在一九九○年代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先從片名講起:片名是拉丁文,原句子是:« Libera me, domine, de morte aeterna. »,「主啊,解放我,請將我從永恆的死亡中解放出來。」主題呢,再回到阿藍卡瓦利耶最初的關懷:壓迫跟酷刑。形式更是特別:沒有明確的時代,沒有明確的地方(或國家),沒有明顯的主角,沒有明晰的故事,沒有布景──完全是在攝影棚裡面面對攝影機而已,一、兩盞燈打下來,看不到後面黑黑的是什麼──,沒有對話──但是還是有聲音,所以不是純粹的默片──,恐怕也沒有配樂(待確認),有的只是隱約顯示出的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壓迫者,另外一個陣營是被壓迫者,完全利用光影、眼神、肢體動作,呈現出一個處於內戰的(不知名的)國家的緊張氣氛。軍人壓制抵抗民兵,攝影師製造假證件,軍人用酷刑折磨攝影師……
這樣地簡約,甚至有點極限,讓《解放我》仍然可算是新浪潮精神的影片。看來,須要有一個電影研究領域的尚胡瑟 (Jean Rousset) 好好地寫出一本《形式與意指作用》(Forme et signification)。請看這兩部代表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35mm 中文字幕 99 分鐘
2 月 26 號(四) 14 :00 《雙姝奇遇》
4 月 2 號(四) 19 :00 《雙姝奇遇》
作者:肥內。在侯麥的電影中,偶遇是非同小可的,在他的小小世界中,人們總要在必然的遇見中,偶然地相遇了。多年後,當我們在《巴黎二日情》中看到的、無處不遇的人們時,將對這樣的相遇感到十分親切。而一切的遇見,便開啟了每一個可能「沒有故事的故事」。進而我們也都可以每一次回到狄德羅 (Diderot) 的提問:為何要問人們怎麼相遇?然而,我們卻不能不在意侯麥「讓什麼人相遇」,因為,在人物登場後,就得安排舞台了。是的,我們很難說到底是舞台先在,還是人物先在。假如我們知道侯麥一般都先熟悉演員(而非角色)之後,才為演員量身訂作劇本、甚至由演員的即興演出隨時修改劇本,那麼我們就會知道,故事──假如還稱得上是故事的話──該如何、以及在何處發生,跟人物之間有太過密切的關係,因而看不出到底這份依存的主動者為誰。
現在,觀眾們即將進場看到的,就是兩個在個性上相當不同的女孩的相遇,她們的幾個共同經驗的「情境」。然後,我們因而看到兩個人、四個情境以及一個國家。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35mm 中文字幕 98 分鐘
2 月 21 號(六) 19 :00 《綠光》僅此一場
作者:周星星。一位找不到男朋友來陪她過暑假的女人黛樂芬 (Delphine),七月的每一天,天天過得鬱鬱寡歡;周遭的男性、女性朋友都想幫助她,讓她開心一些。但黛樂芬真是一個白目!《綠光》的劇情進展,若各位熟知法國地理的話,會有「更加一點靈」的快感。以巴黎為中心,黛樂芬不想待在家(雙重意義):巴黎八月將近是一半的空城──周星星註:說不定還存在的人類都是外國觀光客以及留下來賺外國觀光客的錢的生意人──,以及她不想陪同家人去愛爾蘭度假。然後開始好幾段旅程:先是往諾曼第 (Normandie) 海港城市(往西北)雪堡 (Cherbourg) 住朋友家,失敗;坐火車到靠近阿爾卑斯山的省分(往東南),失敗(連一個晚上都沒留下);最後有朋友借她比亞利茲 (Biarritz) 的公寓(往西南),冒出一個瑞典女人蕾娜 (Léna) 凸顯黛樂芬的無趣,失敗中的失敗。不料,當她在火車站等待返回巴黎的火車時,她拿在手上閱讀的《白癡》(杜斯妥也夫斯基),竟成為凡松 (Vincent) 搭訕的好藉口。本來是要返回巴黎,但黛樂芬改搭火車到鄰近的小鎮 Saint-Jean-de-Luz,才見到傳說中的綠光。
《綠光》在侯麥的作品年表中,意義重大:任職導演已二十五年以上,但是侯麥第一次徹底地讓場面調度追隨女主角瑪莉希維耶 (Marie Rivière) ──飾演黛樂芬──的即興台詞。例如,侯麥安排了非常多場用餐的場景,透過在巴黎跟退休的老爺爺用餐、跟一群朋友用餐以及在雪堡跟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們用餐(在巴黎某戶外咖啡座、在比亞利茲消費飲料的場景也勉強算是),每一次都透過黛樂芬的談話讓旁人覺得她似乎有些不可理喻,或優柔寡斷到一個恐怖的境界。也許,外型並不怎麼出色的她就是這樣龜毛。但為什麼侯麥能夠在累積一大堆關於她的有些負面的經歷之後,在最後最關鍵的一刻,讓作品突然具備感動人的力量?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
35mm 中文字幕 107 分鐘
2 月 20 號(五) 14 :00 《向瑪麗亞致敬》
3 月 26 號(四) 19 :00 《向瑪麗亞致敬》
作者:肥內。從《人人為己》開始重新回到商業影片拍攝的高達,自此也開始一連串的反省,這體現在他的影片中,這也是為何他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作品會這麼「好看」的原因。不久前影展已經放映過一次的《新浪潮》,高達在那裡給觀眾一份優美的景致,難怪有觀眾表示看完《新浪潮》,心裡想著雷諾瓦印象派的《鄉村一日》。就在一份幽雅中,《芳名卡門》得益於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高達在現在的背景下,將卡門故事變體,並且直擊了喬瑟夫與卡門間經常被人遮掩過去的情慾表現。肉體(或說身體)、音樂、演奏排練、海潮(以及海潮之聲),交織出一片「先於名字」(片名 prénom,又可以被拆成『pré-nom』:在『名字之前』)的原初狀態,這種純粹身體的呈現,高達曾在《狂人彼埃洛》中嘗試過了;但在《芳名卡門》可以說是一次較為全面的示範。然而,因為他拍攝了這部片,呈現了喬瑟夫與卡門,卻使他在接受訪問時,也引發(或者說其實構想已經存在了)高達拍攝另一個喬瑟夫的故事:瑪麗亞與喬瑟夫,但他的聖經故事也要是駭人的:表現瑪麗亞在懷孕之後,她與喬瑟夫之間的對話。
然後,我們有了《向瑪麗亞致敬》。這位現代瑪麗亞由《激情》中那位聾啞女模特兒演出──十分視覺系的女子,這個設定顯然為了突顯出喬瑟夫的煎熬,以及(男性)觀眾相同的困惑:這位處女不讓喬瑟夫在婚前與她發生性行為,卻在月經幾天後,聲稱自己懷孕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弗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6mm 中文字幕 115 分鐘
2 月 20 號(五) 19 :00 《日以作夜》
3 月 14 號(六) 19 :00 《日以作夜》
作者:周星星。原片名「美國式夜晚」(la nuit américaine) 是法文技術名詞,意思是在鏡頭前面加上濾片,好在白天的時候拍出夜晚的感覺;畢竟舊時代的底片感光度沒辦法在夜晚時分發揮功能。濾片通常是紅色,或紅色加綠色。《日以作夜》模擬某一部片的拍攝過程,地點選在尼斯(所以才有小山以及車禍),伴隨好幾段虛構的愛情故事。縱使楚浮依舊採用尚皮耶雷歐 (Jean-Pierre Léaud) 擔綱男主角阿豐斯 (Alphonse),在片中片《我向各位介紹潘蜜拉》(Je vous présente Paméla) 擔綱男主角;或楚浮他自己飾演片中片的導演費宏 (Ferrand);但其實《日以作夜》是把啟動戲劇力的源頭都交給了女性角色,而且還是好幾個:茱莉 (Julie)、瑟芙琳 (Séverine)、莉莉安 (Liliane)、史黛西 (Stacey) 以及比較不重要的裘艾兒 (Joelle)。楚浮把《日以作夜》獻給桃樂西吉許 (Dorothy Gish) 跟莉莉安吉許 (Lillian Gish) 兩姊妹,因為她們都是葛里菲斯 (D.W. Griffith) 的御用演員。這讓人想起高達的名言:「我們是第一批知道有葛里菲斯這一號人物存在著的導演們。」然後:這不愧是一部特強調女演員的影片。
為了拍攝《我向各位介紹潘蜜拉》,女演員狀況不斷。瑟芙琳喝醉酒,沒辦法演戲;史黛西懷孕了,恐怕撐不到最後;場記莉莉安跟別的男人跑了,她的未婚夫阿豐斯沒心情再拍片;為了安慰阿豐斯,不讓他也拋棄劇組,茱莉跑去跟阿豐斯睡了一晚;可茱莉是已婚女士,阿豐斯又想向茱莉的先生說他有意要娶茱莉。茱莉所飾演的潘蜜拉會在山間小道出車禍……然後還有貓咪牠一直搞不清楚牠的走位……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
35mm 中文字幕 96 分鐘
2 月 19 號(四) 19 :00 《車車車》
3 月 19 號(四) 16 :00 《車車車》
作者:周星星。真是感謝二、三十年前的前輩,取了《車車車》這樣一目了然的片名譯名。嚴格說來,《車車車》才是賈克大地的最後一部劇情長片,但也是很讓賈克大地憔悴的片:當初沒有人要出面製作《車車車》,然後影評嫌棄它,賣座再度不佳。于洛先生 (M. Hulot) 為 ALTRA 汽車公司設計了一款「極別緻」的轎車,可變化成露營用的休旅車(!);所以,于洛先生帶著助手(兼駕駛)以及屆時的女主持人(兼翻譯)瑪莉亞 (Maria) 從巴黎上路,要趕往荷蘭阿姆斯特丹汽車大展。
在《車車車》之前、《遊戲時間》(Playtime) 票房慘敗之後,有一段時間賈克大地根本不想再聽到「于洛先生」。但既然賈克大地又再拾起「于洛先生」系列,似乎不可免地他根本就是從《遊戲時間》的外景延續到「汽車的異想世界」──而且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賈克大地當然預料不到)觀察他那個年代的同胞對汽車的瘋狂。採用公路電影的形式也已不可免;設在荷蘭又多了語言不通、喃喃自語的橋段。但賈克大地沒事先想到:汽車跟公路電影,將使得危機大多來自外場,而非于洛先生他自己的「不巧」──手藝跟生活心態都不是很「巧」。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一年我在法國中部一座不為人知的小鎮唸書,如果要以大人的數據計算,她是法國第二十二大的城市,「人口約 13 萬,其中 47.3% 的人口是 30 歲以下,19% 是本地人,失業率約 11.6%。」市區 (Centre Ville) 上頭有邱吉爾廣場,是電纜公車的集散地,市區坡下有唯一一座的百貨公司──拉法葉,如果你從轉角處看它,貧淡的漆牆穩穩的坐在那,真的就樣老佛爺。市區中央,或著說坡度的中端,過渡著一座 FNAC,沒有什麼人會特別用心記她的全名,FNAC 就是 FNAC。零樓是售票處,音樂劇的、歌劇的、戲劇的。但我不是在這買《四百擊》的票。是在這棟建築物的中間樓買的,而且還是買了兩次才成功。
我在影音櫃找所謂經典的片子,楚浮的有一整排,雖然不是擺放在醒目的地方,沒有浮誇的封面向買者。排行榜上是《穿著 Prada 的惡魔》,旁邊是瑪丹娜的演唱會實錄,LG 的平面電視放的是第二季的《慾望師奶》,說著呢喃法語絕望的主婦。
我拿著附贈原文小說的版本,一張要價二十歐左右,當時也不知道什麼鬼迷心竅就興沖沖的拿到一樓結帳。也許有一部份要感謝藍卡 (carte bleue) 的帳單還要一陣子才會來。
回到寢室一個人就坐下來,急著播著看。第一次看楚浮的電影,第一次看《四百擊》,第一次改 ASUS 的區碼。黑白的影片,似曾相識的男主角,似曾相識的童年回憶。現在想起來所有的回憶尤其是童年的,都近乎模糊及黑白,模糊如旋轉的馬戲團,黑白如劇末一波波襲來的海岸。所以童年的回憶,在法國的回憶,到現在一腳一印似有似無的嵌在不能確定是否曾經存在的沙灘。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
35mm 中文字幕 88 分鐘
2 月 14 號(六) 14 :20 《激情》
3 月 21 號(六) 19 :00 《激情》
作者:肥內。對這部影片提出「說法」,可能遠不如幫它提出一些問題。怎麼說呢?因為影片處理的,恰好是一個導演的困惑,不過它既不是一部彩色疏離版的《8 1/2》,也不是高達自己那部《輕蔑》的續集。一如高達自己說的,本片主要在處理一個導演最後發現,原來一個人是拍不起片子的。如果,再加上一堆人事困擾,那麼一部作品的完成就更遙不可及了。那麼,在這篇簡介中,為讀者提供一些我們觀影過程中的一些思考,或許更能幫助觀眾掌握某些訊息;再說,觀看高達的影片,即是要觀眾們放鬆、放空,儘管接受高達要給我們的東西,這樣的要求應該都不容易做到吧;所以,既然都會產生許多困惑,那不如就在這裡先給大家一些吧。
首先是音畫的同步性,影片中讓音畫同步的情形儘可能地少,於是我們從影片一開始,就很難找到敘述的主體,或者說,我們經常看到遠景(不確定是否為發聲者),或者聽不大懂對白(及其意義),否則就是在我們還沒搞清楚整場戲時,就又換場了。如此,即使這不是一部彷如《印度之歌》這種讓聲音軌與畫面部分分別講述兩個故事的影片的作法,但也足以讓觀眾困惑很久了,且我們同樣只能尋求某些時刻下的「偶合」。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
16mm 中文字幕 89 分鐘
2 月 13 號(五) 19 :00 《斷了氣》
3 月 21 號(六) 14 :00 《斷了氣》
作者:肥內。當我們看到米歇 (Michel) 對著鏡頭講話、看到派翠西亞 (Patricia) 在大街上疑惑的表情忽左忽右地跳接、當持續的長拍鏡頭變成「輪椅」視點、當米歇與派翠西亞在公寓裡進行一連串無意義的對話時(同時時間進程與剪接邏輯成了兩相對位關係時)、當我們看到梅爾維爾現身片中飾演一個跟他私底下沒太大差別的人物時,還有路上望向攝影機鏡頭的那一刻時,我們知道,在這個平凡的「法外之徒」的故事背後,一場革命正在進行。好吧,倘若它真的沒有喚起一場革命,至少,也是一個新的(創作)思維的激盪。然而,高達,恰恰是利用了這部影片,將影史畫成兩個部分:高達之前以及高達之後。
但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尋的。那些過去的影片,在電影資料館內放映,在這些「電影資料館小孩」眼裡,所有的影片都是影片,不分新舊、不分高低。一切都盡收這些小孩的眼裡。他們如同小孩一般稚氣地將這些單純思維還原到銀幕上。米歇的叨叨絮絮不是一種刻意,因為,當他轉過頭來對鏡頭講話時,我們知道,他的絮語是針對攝影師的,是提醒我們對攝影機的存在,或者,透過攝影機與我們對話,彷彿我們也跟在車上,一起參與一項共謀。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16mm 中文字幕 90 分鐘
2 月 12 號(四) 19 :00 《廣島之戀》
4 月 9 號(四) 14 :30 《廣島之戀》
作者:肥內。一對男女在原子塵、在水珠(可以看成是雨滴、汗水,這是編劇引導我們去想的)之中交歡;在此同時,女子(一位法國演員)回憶著她在廣島博物館的遊覽,但男子(一位日本建築師)直稱她什麼也沒看到。但,到底那些被放到女子記憶中的紀錄影片是怎麼回事?男子用語言想要說服女子的又是什麼?在廣島,他們邂逅,這一天的交往(日本將《廣島之戀》叫作《24 小時的戀愛》),是在語言與影像的交織中展開,並且終結。阿藍․雷奈並不是到《去年在馬倫巴》才引進霍-格里耶的語言覆蓋力,而是從第一部長片,透過莒哈絲的筆,用文字穿透了影像,甚至覆蓋了影像。
如果我們仔細思量,從雷奈的前兩部作品看到的,除了一般經常提出的「時間」問題(我想,把『意識流』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歸到這個概念來應該是可以成立的;但對於『意識流』我們隨後再談),另一個特點就是剛剛才提到的文字力量。這個特徵看來應該是相當理所當然,因為雷奈(在前五部作品)找來了名作家為他撰寫獨創劇本,這種作家電影的痕跡於是變得更加凸顯出來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