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二月號還有一篇跨兩頁的影評,談《我孩子們的爸爸》(Le Pere de mes enfants) 這一部片。我們曾簡介過這一部片,但看看影評寫了些什麼。

夏勒˙泰松 (Charles Tesson) 一起筆就寫到:《我孩子們的爸爸》會讓人想起日本導演成瀨巳喜男 (Naruse) 或小津安二郎 (Ozu) 的影片;因為,就是在談父親。片名,也標示出觀點來自這位父親的妻子。這位父親,就是在影射已經自殺身亡、真真實實存在過的法國電影製片安貝˙巴勒桑 (Humbert Balsan)。但,《我孩子們的爸爸》還是得更改片中男主角的姓名,讓影片再多一分虛構的想像。

影片,根據夏勒˙泰松的觀點,並不依照它可能有的情緒感染力而故意煽情 (sentimentaliser)。剛開始,敘事專注在父親身上;但這位電影製片自殺之後,就開始轉到他的長女,也以她坐在汽車中流眼淚作結。在現實中,飾演這位長女的阿莉思˙德˙藍克桑 (Alice de Lencquesaing),的的確確又是飾演父親的路易˙多˙德˙藍克桑 (Louis Do de Lencquesaing) 的親生女兒。路易˙多˙德˙藍克桑是一位比較位居二線、甚至三線的演員,女兒阿莉思˙德˙藍克桑在本片中的表現,被視為是一顆新星,將來應該會有更璀璨的事業。

在片中,製片還有兩位小女兒;影片刻意避開父親已經過世的陰影,劇本還再安排這兩位小女兒在父親的辦公室裡撿拾底片跟名片,還坐在辦公桌前,假裝在使用電腦,把這整個過程當成是一種遊戲。因此,影片一直掌握住樸實的準確 (la sobre justesse)。

導演蜜雅˙韓森-羅夫 (Mia Hansen-Love) 以前是一位演員──例如在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的《感傷的宿命》(Les Destinees sentimentales) 中飾演 Aline ──,她在安貝˙巴勒桑於二○○五年二月自殺前,就已經認識他,他還差一點成為她的首部作《全都可以原諒》(Tout est pardonne) 的製片。蜜雅˙韓森-羅夫故意在《我孩子們的爸爸》中安排了一個角色:年輕的男編劇,他的劇本引起這位製片非常高的興趣。而這位片中的男編劇,又再由蜜雅˙韓森-羅夫的親弟弟伊果˙韓森-羅夫 (Igor Hansen-Love) 飾演。所以這個劇本,其實充滿了蜜雅˙韓森-羅夫她自己的人生經歷跟對人們的觀察。這部片,可簡單地說成是:「我所認識的安貝和我自己」。

藉由路易˙多˙德˙藍克桑他個人的魅力,影片讓觀眾看到他遊移在家庭跟事業兩端,還有他跟他的女兒們談到耳環的場景──這場景在後面又將發酵(也被評為很『美』)。藉由一段在義大利拍攝的空景(純天空):其實是父親過世之後,母女們再回到以前曾全家出遊的觀光景點──一位電影製片的消逝(其實也就是在向安貝˙巴勒桑致敬),竟具備了布烈松 (Robert Bresson) 的風格──夏勒˙泰松的形容。
《我孩子們的爸爸》已為台灣片商購進,應可在今年春季在台北市上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