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上架新書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

韓國電影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幾年來,它飛速崛起,在不動聲色之間屢屢 獲獎、刷新票房紀錄,令人刮目相看。如今的韓國電影不僅牢牢把持住在亞洲的強勢地位,同時開始衝擊世界,欲立足於世界電影強國之列。但是對於韓國電影,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呢?由於種種原因,始終缺少一部能提供多種視角、多樣史實的電影編年史,這對於正處於新的全盛期的韓國電影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不僅成為韓國電影人心頭的不解之痛,也讓許多外國電影研究者在研究韓國電影時,苦於資料的匱缺而感到一籌莫展。因此,由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政策研究組組長金美賢主編、三十多位韓國電影專家和學者共同編著的《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無疑填補了這一空白。

本書囊括了1897年至2006年的韓國電影發展歷程,並將其劃分為十個時期。每個時期的主題同法律、制度、產業和文化等方面的議題歸在一起,納入社會現代史的脈絡中加以論述,從而用全新的視角俯瞰韓國電影史,讓讀者對韓國電影的走向一目了然。首次接觸韓國電影史的研究者和普通讀者,不但可以在其中讀到有趣的故事,了解各個時期的韓國電影,也可以對韓國電影的類型、相關法律及其社會文化機能等議題,拓寬研究的思路。



(以上文字出自原書介紹。《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編著,周健蔚、徐鳶譯,上海:上海譯文;2010。本館藏書編號:712 4657)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電影史》

本書寫史方法仍按傳統編年史方法,力求通過對香港電影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徵展現,來描繪出百年來香港電影的流變過程,以及對當下整個華語電影的借鑑意義。和傳統版本的中國電影史相比,本書有兩個特色:一是用專門的章節來描述香港電影工業流變,均在每章第一節專門論述香港電影工業史,這將成為本書區別于同類成果的最主要的特色。二是對一些過去內地電影學者更多從意識形態出發來評述香港電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觀點進行了重新評定,試圖以更為客觀和學術的立場來重新界定他們在香港電影史上的地位。此外,行文中在提到某部影片而不作具體分析時,一般只在後面的括號內注明其公映年份;而對作具體分析的影片,則均在後面的括號中標注其集數、公映年份/出品公司、編劇、導演、主演等資料,以期為讀者提供更為翔實的創作背景。40年代之前的人物有的給予了特別介紹。



(以上節自本書「後記」,作者趙衛防。本書館藏書碼723 / 4927-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前言

……《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總報告、專項報告和調研報告。總報告由制片、生產、發行、放映、影院、院線、投融資等內容組成,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創意元素一章雖表面上不屬於電影產業范疇,但事實上,影片的內容創意元素恰恰對影片的市場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市場信息反饋則直接指向上游的創意元素,因此創意元素是連接電影產業上游和終點的關鍵環節。在單項報告這個部分,這次我們推出了2008-2009年中國電影類型現狀調研報告,電影類型作為一個市場概念,在中國電影產業格局發展中,長期以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充分的發展,我們此次以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詳細分析了中國電影類型生產狀況和上映影片類型的分布狀況,並了解到大部分觀眾反映的“中國電影類型化特徵不清楚”、“中國電影人類型創作意識薄弱”等核心問題,為類型電影的發展及與市場的結合方面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和建議。在調研報告部分,我們針對2009年暑期檔和2009-2010年賀歲檔這兩個重要檔期進行了觀眾觀影深度調查問卷,這也是我們堅持進行的一項梳理觀眾觀影心理和觀影習慣的市場調研項目,值得關注。……



(以上引文節自《2010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前言,作者係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康健民)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電影筆記》2010 年度十大佳片

 

文/周星星

 

世界知名的法國《電影筆記》第六六二期(二○一○年十二月號)的封面是一堆片名,因為這一期的專題是年度十大佳片。年度佳片之首是《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台灣電影年鑑》

EP_110121_9.jpg 

董事長序

在經歷了2008年的風起雲湧與《海角七号》所帶來的驚人票房成功之後,台灣電影在2009年展現了多樣而充沛的行動力,無論是質量的提升或題材的豐富都令人欣喜。戴立忍導演的劇情片《不能沒有你》大放異彩,深刻的人文關懷十分突出;老將陳坤厚推出新作《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中生代的張作驥以《爸…你好嗎?》更靠近觀眾;新銳導演中十分被看好的林育賢、鄭有傑、鄭芬芬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對不起,我愛你》、《陽陽》與《聽說》都頗受好評,《聽說》更在年度電影中賣座稱冠,成績亮眼;劇情片導演新力郭珍弟、樓一安、柯孟融、傅天余、薛少軒、黃朝亮、唐振瑜,各自完成《練.戀.舞》、《一席之地》、《絕命派對》、《帶我去遠方》、《2分20秒》、《夏天協奏曲》與《星月無盡》等類型多元的影片,一新觀眾耳目;而跨國合作的影片在本年度的台灣電影片中成為一大特色,國外資金的投入,或是國外演職員的參與,都讓台灣電影打開新局,例如國際名導蔡明亮的《臉》、新秀姚樹華的《白銀帝國》、資深導演楊凡的《淚王子》、李啟源的《亂青春》、劉漢威的《霓虹心》、丁乃箏的《這兒是香格里拉》、李奇的《歧路天堂》等片,也都以不同的影像風貌賦予台灣電影新的情調。老將新秀,紛紛交出力作,讓今年的台灣電影更顯繽紛多彩。

紀錄片方面亦有可觀之處,姜秀瓊、關本良以著名電影攝影師李屏賓為主角的《乘著光影旅行》風光一時,薛常慧的《藝霞年代》、吳汰紝的《尋情歷險記》、劉嵩紀念溫世仁的《黃羊川》、吳星螢的《粉墨登場》,以及楊智麟的《唱歌吧!》、湯湘竹的《路有多長》等片,透過創作者的眼光,以不同的角度注視與關懷台灣社會與生命的脈動,也為觀眾開拓了更廣闊的視野。

華語電影越來越受到舉世矚目,兩岸三地的電影製作規格也日漸碩大,雖然台灣電影在資金籌措與製作環境的改善等方面,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但台灣影人以無比的熱情與創意,認真踏實,耕耘不輟,未來的台灣電影不斷成長茁壯,花繁葉茂,指日可待。我們在此感謝所有台灣電影從業人員的辛勤努力,也祝福台灣的電影事業一年比一年進步與興盛。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長 朱文清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

《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 是國際著名學者、國內電影研究翹楚林文淇的最新力作。本書運用後殖民理論、國族主義論述批判、後現代主義、性 別研究、城市電影和類型與觀眾分析,綜論華語電影三十年。每篇論文立論精彩,有令人讚嘆的洞見,也有漂亮的文 字表演。分析多元,舉凡影片文本的多重時序,殖民史與解嚴史的並置,社會主義後的城市與青年圖像,台灣、香港 、大陸互異的文化政治,武俠電影經典的重訪等,無一不是作者對電影與文化書寫的絕佳處理。本書無疑是另一本電 影研究的里程碑,更是見證台灣電影學術精緻深厚的最佳典範。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兼任媒介與傳播研究 中心主任葉月瑜

林文淇教授新書《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於2010年出版,定價新台幣250元。洽購請電:(02)2392 4243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驗電影與台語片的奇妙連結


吳俊輝 作

2010年10月27日,國家電影資料館的朋友通知我台語片導演辛奇過世的消息,當時我正在協助馬來西亞實驗電影創作者區琇詒,為我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策展的「影像實驗室Doc EX!T」節目中的多投影電影與錄像現場表演作品《默默無言》做準備,這個節目是由首屆EX!T2010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暨亞洲論壇與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共同策畫,是EX!T從2009年開是即已在進行的亞洲各國實驗電影創作、策展、研究的交流計畫之一。這個計畫以「個人記憶/歷史記憶」為題,邀請三位創作媒介與呈現形式迴異,分別來自韓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的亞洲實驗電影創作者/實驗媒體藝術家來對紀錄片的形式進行多元創新的實驗嘗試與開發。他們試圖以最私密的個人影像出發,同時運用舊片衍用的概念將收集來的歷史影像檔案,透過複合式的多投影與現場表演的方式,在展場裡讓影像溢出銀幕邊框的侷限,擴延到空間裡的每個角落,讓個人記憶的片片段段與集體歷史的時間感同時並存與交替,去追溯與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個人記憶與歷史深海連結交錯的影像光影與聲光之中。

區琇詒的「電影現場放映表演系列」運用電影放映機的光,重新喚起觀眾對於活動影像的空間、時間以及環境聲響已然沈睡的記憶。《默默無言》在煙霧中運用數位與膠捲影像處理面對歷史建築的消逝感,宛如波赫士筆下時間與記憶錯綜複雜的迷宮,勾勒出吉隆坡人面對歷史時,多數人保持沈默的面貌。而這個作品居然將二十年前我進行訪問辛奇導演的記憶喚起,1990年參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台語片資料研究與口述歷史的工作,那是一場場與記憶搏鬥的過程。辛奇的訪談從1990年四月開始,我面對的是辛導演因為經歷政治白色恐怖之後的沈默狀態,我們只是喝著他泡的好茶閒聊電影與人生,我邀他走出家門到電影院看看當時放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不記得是哪一次的閒聊中,他突然說他可以開口把這些充滿痛苦的陳年舊事說給我聽,訪談持續到1991年6月底,超過一年的時間,因為台灣電影史資料的嚴重匱乏與自己專業背景的不足,整理訪談的過程彷彿又是一場記憶拔河賽,這些訪談最後發表在1991年7月的《電影欣賞》雜誌裡。2000年,我從美國留學回國,獲知賴豐奇導演以辛奇導演為對象完成了《角色──辛奇導演》,這裡居然有一個很奇妙的連結,1992年我在金穗獎的放映活動中看了賴豐奇導演的《浮游》而深受震撼;從賴導演的個人資料上看到賴導演是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而興起了前往唸實驗電影的想法,沒有預料到我的電影啟蒙是辛導演與台語片,卻以實驗電影的創作為職志,我還記得辛導演在訪談中對電影犀利批判的觀點,這和我在創作實驗電影時的狀態是很相似的。為期四天的EX!T2010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暨亞洲論壇剛於2010年11月25到28日舉辦結束,透過亞洲之間實驗電影的策展、放映與論壇的方式提出眾多更具批判性與反思的議題,讓我們對亞洲實驗電影的關注可以持續下去,在「比亞洲電影更陌生:亞洲實驗電影專題下期」出刊前,我對辛奇導演要致上我最高的敬意與緬懷,辛奇導演對我的啟發一直留存在我的心底,影響深遠。

(吳俊輝,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長年從事實驗電影創作。本文轉載自最新一期《電影欣賞》季刊,FA145)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歡樂》烏克蘭導演洛茲尼察專訪

文:周星星

瑟蓋˙洛茲尼察 (Serguei Loznitsa) 原是赫赫有名的烏克蘭紀錄片導演;《我的歡樂》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就被坎城選入正式競賽。《電影筆記》編輯部普遍不喜歡《我的歡樂》(My Joy, 2010) ,但還是刊登了一篇比較長的影評,以及伴隨一篇導演專訪;專訪時間在五月(二十日),因為《我的歡樂》是烏克蘭進軍坎城影展競賽片。

《電影筆記》問他為什麼啟用《四月三週又兩天》(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2007) 的羅馬尼亞攝影指導歐列格˙慕涂 (Oleg Mutu),但卻又能維持他原有的紀錄片風格,例如風景、積雪、沈重的感覺?洛茲尼察說他們做了非常詳細的分鏡圖 (story-board),「唯一重要的是要用一個非常嚴謹的視覺觀點 (un strict point de vue visuel) 來講故事。」他們在剪接台保留住百分之九十九在前製作的時候就規劃好的東西,顯見拍片時完全照計劃行事。「在拍片前,我們會教演員們彩排,然後教歐列格˙慕涂用小型的 DV 拍下來;所以,一旦真的進入拍片過程,我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上軌道。所有一切早就想到了、早就完成了,因為我們只用這兩個角度來想:為什麼我們要呈現出這個?這樣能為觀眾講出什麼故事?」

《電影筆記》問他轉到劇情片,有什麼是得、什麼是失?

洛茲尼察說應該已經丟掉很多很深的東西,但也因為拍劇情片得到複合/複雜 (la complexite) 的經驗:執導劇情片能得到更高一層的控制權力。「我想我吸收到的豐富經驗,應該是跟演員合作並學習技術。我們有三十六位專業演員、十二位非專業演員,每個人其實都不太一樣。為這部片,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把它當作是學徒練功的過程。」

《電影筆記》問他怎樣定義他自己的風格?洛茲尼察說他比較像是一位觀察家 (observateur);「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應該就是關於距離的問題,例如藉由攝影機呈現出來的距離。我覺得,如果能讓觀眾有自己下結論的機會,但我又能夠很低調地評論一下被拍出來的東西,故意提供一些線索給觀眾知道,我挺喜歡這樣子的想法的。」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周星星

《電影筆記》十一月號大量介紹法國年輕作者;本週來看看法國電影的「金童」(wonderboy) 黎亞德˙薩涂夫 (Riad Sattouf) 的專訪。

他的首部作《帥氣的年輕人》(Les Beaux Gosses, 2009) 贏得影評界好評,而且票房成績也非常可觀。黎亞德˙薩涂夫本來是一位已經很有名氣的漫畫家,當他跨足到電影界並且身兼編劇、導演時,必定是某一種環境的氣氛允許法國製片界向他投資。《電影筆記》首先問他說身為漫畫界的名人有沒有幫助他更容易進入電影圈拍片?薩涂夫說,他的身分讓他變得比較不怕投身電影圈。《帥氣的年輕人》是一部小成本製作,最重要的角色都是些沒有知名度的演員,而且很多青少年、青少女,所以沒構成什麼壓力。「我能夠做我想要做的事,而且同時我也已經知道如果拍出來的成績還不錯的話,影片將在很多家戲院上映,畢竟這部片是由百代 (Pathe) 來發行。」「我本來是沒有膽子來應付一大堆製片、官方單位的,因為,我根本就是一個無名小卒,什麼喀都不是,而且我的聲音就像女生一般輕柔,我完全沒有那種男性主宰的威風……」

《電影筆記》問說:首部作就賣了八十萬觀影人次,這會幫助他再拍第二部片吧?
薩涂夫回答說:實際上是賣了九十二萬觀影人次!他說他不知道是否一切都將更方便談業務,但已經開始有人向他提議來執導大規模製作的喜劇片。薩涂夫表示他還是想做他想要做的東西,這意謂說將會是一些小成本影片。

《電影筆記》問薩涂夫他跟哪些年輕導演比較熟或比較喜歡他們的電影?薩涂夫說這實在很難回答。他說他喜歡洛荷˙馬沙克 (Laure Marsac) 的《被切成三大塊的女人的第四部分》(Le Quatrieme Morceau de la femme coupee en trois),華蕾莉˙董澤利 (Valerie Donzelli) 的《蘋果皇后》(La Reine des pommes),或者是愛克莎兒˙侯裴 (Axelle Ropert) 的《沃柏格那家人》(La Famille Wolberg),諾艾咪˙盧歐夫斯基 (Noemie Lvovsky)、蘇菲˙費宜葉 (Sophie Fillieres)、瑪莉詠˙維努 (Marion Vernoux)、卡特琳˙寇西尼 (Catherine Corsini) 的電影。「還有帕斯卡˙波尼傑 (Pascal Bonitzer),我想跟他一樣那樣又編又導。」他認為這些導演們有共同的特質,就是他們所編寫的東西是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不過我不覺得我隸屬於他們那個大家庭……年輕的時候,我就有我自己的萬神殿 (pantheon),不怎麼有邏輯,也不怎麼有原創性,反正就是楚浮 (Truffaut)、梅爾維爾 (Melville)、布紐爾 (Bunuel),我還想把《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 弄成法文版,再加進像是《機器戰警》(Robocop, 1987) 之類的東西!」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的法國電影作者

文: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六一期(十一月號)的封面是一大堆年輕法國導演的大頭照,標題是「明天將會是他們建構法國電影」。主編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寫了一篇〈法式風味〉(French Touch) 來談年輕的電影作者。

「另外一種法國電影,是否仍有可能?」這是每一代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史鐵番˙德羅姆說,法國的作者電影,已經開始朝單行道單一方向封閉他們自己,因為現在有一大堆規則為作者電影綁手綁腳。首先是美學規則,很自然地把法國電影導向寫實主義 (realiste) 的電影,並再分流成情感命運的記事 (la chronique sentimentale) 跟社會生活的記事 (la chronique sociale)。這兩種類型,我們可在很多位年輕導演的首部作中找到。再來是經濟規則,因為製片的投資系統/體系完全以劇本作為評判對象,所以就會重視對話、就會重視情境、就會重視順時間的敘事,當然也就會是都是在記事 (la chronique) 的劇本。

史鐵番˙德羅姆竟然作出以下比喻:我們現在就像是在一九五九年,《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跟《帥哥塞吉》(Le Beau Serge, 1959) 將能夠輕鬆地過關,但不會是《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 1960) 也不會是《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 1959/1962) ──譯註:這意指像《斷了氣》這般太過實驗性以及像《獅子星座》這般太加強內心戲的小品電影將不再有可能在今日被投資拍成電影。──法國電影作出選擇,選擇出最符合大眾取向的電影;但這也還不算是很致命的缺點。

史鐵番˙德羅姆以新浪潮 (la Nouvelle Vague) 的歷史為例:新浪潮中的作者/影評人曾經嚴詞批評劇本取向的電影,認為這樣的電影「因為輕視導演的場面調度」而被視為是「輕蔑電影它本身」。當場面調度淪為適應「情境」,當剪接淪為適應「流暢」,當演員的表演淪為適應「常態」,當敘事淪為適應「順時間取向」,電影創作本身就被輕視了。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周星星

《電影筆記》訪問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談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因為她在一九九○年代密集地跟夏布洛合作了好幾部影片;更不用提早在一九七八年,她還很年輕的時候以《薇歐蕾特諾吉耶》(Violette Noziere, 1978) 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

《電影筆記》一開始就問雨裴說她跟夏布洛合作了七部影片,該怎麼看這一段合作的關係?雨裴說,論結果,七部影片是很同質的;但是不應該從出發點來看,因為每一部影片的出發點都很不同。從《薇歐蕾特諾吉耶》到《女人的事》(Une affaire de femmes, 1988) 這十年間,她都沒跟夏布洛合作;但是從《女人的事》開始,夏布洛馬上開拍《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991) ──譯註:《包法利夫人》是古斯塔夫˙福婁拜 (Gustave Flaubert) 的經典小說,夏布洛的影片也有可觀之處──。各部影片之間,講到演員的詮釋方式則是有一貫性,而非是角色的類型彼此很相似。

《電影筆記》問雨裴是否在每一次要跟夏布洛合作的時候,就會跟夏布洛說「這一次讓我們來試試……」或「這一次我們要做相反的事」?雨裴堅定地說「不會」;除了《儀式》(La Ceremonie, 1995) 這部片跟其它影片是大大地不同。為了要詮釋《儀式》裡面的角色,雨裴是大膽地自行作角色人格的設定;「我們很少會在開拍之前討論這些,因為,其實夏布洛很少開口說話。」於是,她設想珍娜 (Jeanne) 是一個走路走很快的女人,永遠都很趕、急躁,這樣能讓珍娜存有一種緊急個性 (urgence) 跟危險性 (dangerosite)。她說,夏布洛讓她來選角色,她就選珍娜,夏布洛也知道她就是會選珍娜來飾演。

通常,夏布洛會教雨裴唸劇本,但夏布洛不會表示任何意見,他只會回答雨裴提出來的問題而已。所以,很多事必須兩個人一起一邊討論一邊做。以《全都行不通》(Rien ne va plus, 1997) 為例──雨裴認為這部片是有趣、好笑的,但喜劇的感覺並非來自機關槍式的對話──,故事的變化全依靠她的頭髮的顏色:不同的髮色就會有不同的身分;她經營角色的性格必須大量依賴這一套遊戲:當她是偽的時候卻被當成是真的。例如,當她的頭髮有點暗紅色的時候,她是偽的;當她以本來的髮色現身時,她卻被隱藏起來。夏布洛很喜歡雨裴玩這一套遊戲,影片就像是打開一層抽屜才再發現到裡面還又有抽屜,一層一層都還有不同的故事;雨裴認為《全都行不通》卻是夏布洛影片裡面最有自傳性質的一部片!

為了飾演《儀式》的珍娜,雨裴不斷地問自己說她所飾演的角色到底是很女人的女人 (feminin-feminin) 還是很男人的女人 (feminin-masculin)?而且,是珍娜她才對另外一位女人──由桑德琳˙波奈兒 (Sandrine Bonnaire) 飾演──擁有權力。雨裴跟《儀式》的服裝師蔻琳˙喬黎 (Corinne Jorry) 討論過後,決定讓珍娜是穿裙子的女孩子,而不是穿褲子的女孩子。如果夏布洛認為應該要男性化一點的話,他還是會讓雨裴她們做她們的事,因為當她們作出如此決定時,夏布洛還是掌控了一切。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公路電影的阿公:《怒火之花》

文:周星星

講到公路電影,如果不是美國的電影工業開始向大西部發展的話,恐怕這一類型真正冒出來的時刻還會再往後延。一九二○年代末期開始出現有聲電影,一九三○年代初期開始出現很多冒險電影,例如《金剛》(King Kong, 1933),電影裡面的故事也逐漸從東岸的大都會紐約轉移到中、西部的荒野,促成西部片這一類型的興盛。然後,就像《金剛》的背景一樣,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九年正是美國的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 時期,太多經濟破產的人選擇離鄉背井,往大西部找工作。是這樣的移動,促成《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變成是一部公路電影的始祖。

約翰˙福特 (John Ford) 以西部片導演聞名;但是《怒火之花》卻為他保留一座人道主義傑作的光榮。影片改編自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的小說《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描述喬德 (Joad) 這一家(多達十個人的農業家庭),因為大蕭條、不再償還得起貸款、農地被銀行強迫占有的緣故,被迫離開奧克拉荷馬州 (Oklahoma) 的家園,全家把家當都放在一輛老舊的卡車上,向工作機會多多的加利福尼亞州 (California) 前進。小說於一九三九年出版,描繪大蕭條的氣氛非常實在,悲慘的故事很觸動人心,成功地吸引到讀者購書,讓二十世紀福斯想儘快地把它拍成電影。約翰˙福特認為劇本寫得很紮實,主題大致符合他一貫的關懷,很快就動工拍攝。剪接的速度也很快,所以一九四○年三月就上映了。妙就妙在來年奧斯卡還贏得最佳導演跟最佳女配角。

約翰˙福特出身愛爾蘭移民家庭,很瞭解當初在愛爾蘭,地主階級驅逐農業人口流亡他鄉的問題。根據考證,在大蕭條時期,自一九三二年起,很多農人已可收到來自州政府的補助,而且受創最嚴重的人口大多是城市居民。《怒火之花》把故事設定在奧克拉荷馬州,當然是確有其事(指農人無力再從事農事),約翰˙史坦貝克並非亂掰。

《怒火之花》以湯姆˙喬德 (Tom Joad) ──由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飾──為主角,他曾經因為謀殺案入獄,影片一開始他就說他剛假釋出來。然後,影片可分成三部分,前面跟後面較短,中間到處奔波的過程較長,讓觀眾見識說:原來這樣的大災難已經席捲整個美國中西部。隨時都是「目光」的展現:既是透過喬德這一家的眼光來看其他跟他們一樣有相同處境的人,也透過仍有一份工作的「正常人」的眼光來看這些足以被瞧不起的人們;這就是約翰˙福特的藝術了。例如,從奧克拉荷馬州啟程後,導演不斷地用新墨西哥州 (New Mexico)、亞利桑納州 (Arizona) 等等的地理/交通標誌來傳遞空間跟時間已然變動的訊息。更妙的是,在那個年代,攝影機鏡位跟剪接的概念已經跟現代風格無異;攝影指導格瑞格˙托藍 (Gregg Toland) 厥功甚偉。一年後,他就擔任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的《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 的攝影師,更可推敲出這一號人物的驚人才華。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兄弟》導演夏布洛前妻談夏布洛

 

作者:周星星。

本週讓我們來看看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 的前妻史黛芬妮․歐德宏 (Stephane Audran) 談夏布洛。

《電影筆記》問她怎麼會被夏布洛拉拔當演員?史黛芬妮․歐德宏說,她本來根本不懂電影,因為她本來想從事劇場表演(譯註:她從凡爾賽搬到巴黎學戲劇);當時她正要主演她的老師們所執導的一齣戲劇《朱爾凱撒》(Jules Cesar)、飾演凱撒的妻子 Calpurnia,剛好其中一位老師把那齣戲搬到尼姆 (Nimes) 的競技場上演出;就這樣,史黛芬妮․歐德宏在尼姆認識到傑哈˙布藍 (Gerard Blain)。她的一位男性朋友非常懂電影,建議她要多認識這些「新浪潮的電影人」。傑哈˙布藍剛拍完夏布洛的《帥哥塞吉》(Le Beau Serge),他建議史黛芬妮․歐德宏到巴黎華盛頓路 (rue de Washington) 上的一家咖啡館找夏布洛會面。夏布洛跟她說也許她可以在他即將在九月(譯註:一九五八年九月)開拍的影片《表兄弟》(Les Cousins) 飾演一個角色。她花了三個禮拜,拍攝由尚-克勞德˙布黎亞利 (Jean-Claude Brialy) 在他住處所舉辦的晚會的戲(這是《表兄弟》一段很長的關鍵戲)。史黛芬妮․歐德宏說,她只有一句台詞而已:把門推開後說:「保羅,這是你表弟。」如果這就是拍電影的話,她覺得這一行很有趣、很感興趣。

《電影筆記》問史黛芬妮․歐德宏:夏布洛有沒有什麼原則、方針來指導演員演戲?她說,夏布洛非常重視導演訪談所講到的東西,而且大多是美國導演的訪談。例如霍華․霍克斯 (Howard Hawks) 會這樣說凱薩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她知道該怎麼樣演喜劇,因為她能夠一邊說台詞卻不會試圖要搞笑。」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則說:「對導演來說最主要的是,要幫助演員達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說一定要取得最優的表現,並從中取出最高的表現。」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 則是:「電影演員用比較機械化的方式來彩排他們的運動、走位,但當攝影機開始在拍攝的時候,就靜待會有什麼東西跑出來。」史黛芬妮․歐德宏說她剛找到一篇夏布洛的文章,很久以前寫的:「演員的技巧,只能透過呼吸 (dans la respiration) 跟和諧的姿勢 (l'harmonie du geste) 來呈現。演員唯一該學的功課就是:學唱歌、學跳舞。」她說夏布洛也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導演影響很深,例如穆瑙 (Murnau)、德萊葉 (Dreyer)、朗格 (F. Lang) 的影片。史黛芬妮․歐德宏說,透過夏布洛,她個人才能夠從比較高的境界來認識電影;是他把她塑造成電影的演員。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在法國賣座創佳績

 

作者:周星星。為因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抵達台灣參加金馬影展各項活動,本週讓我們來看看《電影筆記》為《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2010) 在法國商業放映所作的特別報導。

艾利克․拉傑斯 (Eric Lagesse) 是發行《波米叔叔》的法國片商「金字塔」(Pyramide) 的執行長,《電影筆記》專訪他問出很多幕後的行銷策略。

艾利克․拉傑斯說,縱使《波米叔叔》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但這還是不能保證它能夠賣座。十幾年前,凡是亞洲影片拿下金棕櫚獎,例如《鰻魚》(L'Anguille) 跟《櫻桃的滋味》(Le Gout de la cerise),都在法國(或也都在歐洲)賣得很差。不僅僅是因為法國(跟歐洲)觀眾記不起來這些電影作者的名字,最重要的是西方世界的觀眾總是瞧不起來自廣大亞洲(包括土耳其)的電影。在《波米叔叔》之前,阿比查邦在法國的最佳賣座紀錄是《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 2004),一萬九千五百觀影人次。

艾利克․拉傑斯說,早在二○○二年,他在坎城影展「電影基金會」(Cinefondation) 單元見到阿比查邦,當時《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 2002) 正參加「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 單元的競賽。「我看《極樂森林》,它能讓人十分專注地一直看它。雖然我沒發他(阿比查邦)的前三部片,但我一直都在注意他的發展。我讀過《波米叔叔》的劇本兩遍,早在坎城之前幾個禮拜就已經在巴黎看過《波米叔叔》影片成品;但,我畢竟還是要等它在坎城正式放映過後,看看大家的反應,才能決定是不是要買它。突然,我發現媒體圈很喜歡這部片,這樣能夠激起一般觀眾想要看這部片的念頭。」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布洛逝世紀念專題 

文: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六○期(十月號)的封面是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因為他已於九月十二號過世。今年一月十一號也有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過世,所以今年對法國新浪潮來說,損失兩位重量級作者。
《電影筆記》的專題很豐富,訪問了好幾位跟克勞德˙夏布洛合作過的演員。首先最應來看貝納黛特˙拉封 (Bernadette Lafont) 的專訪。

《電影筆記》問她怎麼會被夏布洛拉拔當演員?貝納黛特˙拉封說,當時她跟傑哈˙布藍 (Gerard Blain) 是夫妻關係;弗杭蘇瓦˙楚浮 (Francois Truffaut) 在《藝術》(Arts) 週刊寫《所以現在是殺手的時刻》(Voici le temps des assassins) ──朱利安˙杜維維耶 (Julien Duvivier) 導演──的影評,大力稱讚傑哈˙布藍的表現,才讓傑哈˙布藍打電話給楚浮向他道謝,他們兩個人就開始變成朋友。然後,她跟他會一起去《電影筆記》找楚浮聊天,然後就在《電影筆記》編輯部認識到其他的影評人跟尚-克勞德˙布黎亞利 (Jean-Claude Brialy)。這一圈子的人後來都在坎城相會,楚浮就向布藍、拉封提議演出他將執導的短片《頑皮鬼》(Les Mistons)。差不多是在同一時間,夏布洛也向布藍、拉封提議演出他執導的首部作《帥哥塞吉》(Le Beau Serge)。布藍不希望拉封當女演員,但布藍竟然都答應了,條件是就演這麼幾次。然後,一九五七年七月在法國南部小城尼姆(拉封的故鄉)拍攝《頑皮鬼》,同年九月在夏布洛的家鄉拍攝《帥哥塞吉》。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分推薦《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泰國影史第一座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作者:周星星。

《電影筆記》九月號的重頭戲就是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執導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2010) 在法國上映。《電影筆記》編輯部口徑一致全部給這部片四顆星評價。

阿比查邦──泰國習慣直稱其「名」而非「家族姓」,例如泰國前總理戴克辛 (Thaksin) 即是他的「名」──不僅為他個人、為泰國電影拿下史上第一座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他也已經是東方亞洲地區最年輕的一位享有此殊榮的導演。

《電影筆記》請來新作者喬阿坑․勒帕斯提耶 (Joachim Lepastier) 撰寫《波米叔叔》的影評:〈前世生活近在咫尺〉(D'autres vies si proches)。勒帕斯提耶先提起阿比查邦比較簡潔、生澀的長片《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 2002) ──講在鄉下地方野餐的故事(影片時間跟劇情時間幾乎同步),然後才講到阿比查邦在這幾年間變得複雜、成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電影體質總檢討

文/周星星

《電影筆記》九月號有一篇由主編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親自撰寫的長篇論文,大致檢討這十年間的法國電影。文章篇名為〈逃亡大王(複數)〉(Les rois de l'evasion),取出法國電影以「逃避什麼什麼」為共相。

「在首都的大街上,時值夜晚,一男一女有如剛來到這世界般,全裸著在街上奔跑……」,這是阿諾˙拉黎厄 (Arnaud Larrieu) 跟尚-馬黎˙拉黎厄 (Jean-Marie Larrieu) 這一對兄弟檔導演的科幻片《世界末日到了》(Les Derniers Jours du monde, 2009)。某個男人跑進森林裡演他的末代啟示錄,這是貝禾童˙波內洛 (Bertrand Bonello) 的《論戰爭》(De la guerre, 2008)。一同性戀中年男人跟一異性戀年輕女人手牽著手一起躲避社會民眾對他們的追殺,這是阿藍˙戈伊侯迪 (Alain Guiraudie) 的《逃亡大王(單數)》(Le Roi de l'evasion, 2009)。為什麼這些角色們要逃離城市、逃離社會?這些導演們要把法國電影帶到哪裡去?

但二○一○年還又有更新的發展: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的《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2010) 講一些基督教修士拒絕離開他們位在阿爾及利亞鄉間的修道院;一位男經紀人號召一些肥肥的舞孃組成一支新滑稽歌舞團,自創他自己的小宇宙,這是馬提厄˙阿馬黎克 (Mathieu Amalric) 自編、自導、自演的《巡迴》(Tournee, 2010);兩對夫妻玩起換妻換夫的性愛遊戲,這是安東尼˙寇迪耶 (Antony Cordier) 的《快樂的少數人》(Happy Few, 2010)。對史鐵番˙德羅姆來說,這是「和這個世界保持一點距離」,「孤立地活在烏托邦裡頭」。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

《電影筆記》九月號也相當重視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執導的《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2010),既有影評、也有導演專訪。

《電影筆記》似乎邀請一位年輕影評人伊莎貝․吉比 (Isabelle Zribi) 寫稿。她說:從影片一開始拍攝異常美麗的早晨的畫面時,我們觀眾就可以感受到接下來將要發生的悲劇。《一些人跟一些神》改編自真實事件: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六號到二十七號的夜晚,位在阿爾及利亞山區的堤比鄰 (Tibhirine) 基督教修道院,有七位修士在阿爾及利亞內戰的時候被伊斯蘭恐怖份子挾持走;被綁架兩個多月後,五月二十一號發現到他們的屍體,身、首異處。他們跟他們的伊斯蘭鄰居相處和諧,為何遭遇此不幸?

〈死得像一個神〉,是伊莎貝․吉比所寫的影評的標題。她認為本片的調性跟札維耶˙波瓦的前作《小小警官》(Le Petit Lieutenant, 2005) 相比,後者比較是情感的跟社會學的自然主義 (le naturalisme sentimentalo-sociologique),前者則遠離札維耶˙波瓦所熟悉的法國北部/跟北省 (Nord),開拔到南方的陌生地帶,即阿爾及利亞山區、鄉間,拍攝修士們與世無爭的封閉生活、修養靈性的自給自足的日子。這部影片,伊莎貝․吉比說,就是因為它超越了簡簡單單的反恐怖主義 (antiterroriste) 的言說 (discours),才發揮出它的力量:它指出一個矛盾,既呈現出恐怖活動並批評恐怖活動,也把具備自殺傾向、自以為是殉道 (kamikazes) 的修士們描繪出他們的形象。他們已預知恐怖份子將針對他們找麻煩,若繼續留在修道院裡面(或留在阿爾及利亞的國境內),必定是死路一條。要走,還是要留下?這就是《一些人跟一些神》最關鍵的場景:八個修士聚在餐桌前一起交換意見,「明知會死也堅持要留在原地不離去」的意見漸漸地變成主流共識。伊莎貝․吉比故意援引札維耶˙波瓦執導過的一部影片的片名跟劇情:《別忘記你會死》(N'oublie pas que tu vas mourir, 1995),一位男性青年知道他感染愛滋病病毒之後,決定不接受治療,等待死亡的到來。

縱使是「預知死亡記事」,修士們的生活依舊一成不變,靜靜地等待將會到來的死亡。於是,祈禱、種菜、用餐、為村民看病的畫面不斷地出現。等死的決定,是集體的決定、思考過後的決定;雖然不見得是理性的,而且這樣的殉道可能也是枉然的 (un vain sacrifice)

影片的節奏據說是十分緩慢的,但《一些人跟一些神》自九月上旬在法國上映後,已創造出不可思議的票房奇蹟(已破兩百萬觀影人次)。該片將代表法國進軍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徵選,而且已在坎城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

《電影筆記》第六五九期(九月號)是安東尼․寇迪耶 (Antony Cordier) 執導的《快樂的少數人》(Happy Few);但本週讓我們來看看《電影筆記》怎麼看《全面啟動》(Inception)。因為法國片商不讓月刊等雜誌提早看《全面啟動》,所以《電影筆記》才在九月號彌補七、八月號的缺憾。

西黎․貝干 (Cyril Beghin) 撰寫的影評大致符合《電影筆記》全體對《全面啟動》的評價:除了凡松․馬洛沙 (Vincent Malausa) 給出三顆星的高評價之外,《電影筆記》主編史鐵番․德羅姆 (Stephane Delorme) 跟影評人尼可拉․阿札貝 (Nicolas Azalbert) 都認為《全面啟動》僅只是「還可以看」的影片。

西黎․貝干說克里斯多福․諾藍 (Christopher Nolan) 創作出一個打開抽屜還有另外一個抽屜 (a tiroirs) 的劇本,而且在《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阿凡達》(Avatar, 2009) 之後再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關於『虛擬』的隱喻空間」(espace metaphorique du virtuel),並且故意嚴肅地弄出一些心理分析的次文本 (sous-texte)。但西黎․貝干也說:《全面啟動》有點被絆住,沒辦法再超越更大一步。他指控克里斯多福․諾藍既引用到大衛․柯羅能堡 (David Cronenberg) (共享夢境的機器)、史丹利․庫伯力克 (Stanley Kubrick) (謎樣的房間),但都沒辦法超越這兩位大師;甚至在詹姆斯․柯麥隆 (James Cameron) 面前,克里斯多福․諾藍顯得只是一位小大師 (petit maitre)

如果《全面啟動》出了點問題,問題一定就是那個陀螺。柯柏 (Cobb – Leonardo DiCaprio) 為他的陀螺作出一個理論:如果陀螺一直轉下去、不倒的話,即可證他人是在夢裡面。但事實上,陀螺只是轉移注意焦點的工具而已。

根據西黎․貝干的觀點,《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 才是克里斯多福․諾藍迄今為止最優的一部作品,因為主題就是一種精神分裂 (schizophrenie)。兩位魔術師互相競爭,比誰的魔術更大、更不可置信;當其中一個消失時,另外一個馬上就要再出現。其實,最令人無法參透的魔術,純粹就是有一對雙胞胎兄弟而已,沒有什麼更驚人的訣竅;也因此,這樣的精神轉移到克里斯多福․諾藍身上,他既不喜歡濫用數位特效,又喜歡玩弄「低科技」的魔術。例如,在《全面啟動》的巴黎場景中,反正是在一座橋上,他就只是用兩面大鏡子而已,小心翼翼地、但畢竟還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完成這一個「怎麼會看不到攝影機?」的魔術鏡頭。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星星。

《電影筆記》七、八月號只大篇幅評論《玩具總動員三》、《詩》、《暮光之城三:蝕》、《卡洛斯》而已,顯見這個暑假似乎沒有非常重量級的作者電影──《全面啟動》為了劇情保密的理由,法國片商拒絕媒體參加試映,所以要等到九月號才能知道《電影筆記》怎麼詮釋《全面啟動》。所以本週讓我們來看「一些」影片的短評。首先是一部伴隨一篇導演訪談的紀錄片《克利夫蘭槓上華爾街》(Cleveland contre Wall Street),由瑞士男導演尚-史鐵番․布宏 (Jean-Stephane Bron) 執導。該片敘述二○○八年一月十一號,克利夫蘭 (Cleveland) 市委任喬許․柯亨 (Josh Cohen) 等幾位律師聯合控告二十一家銀行,因為克利夫蘭市認為那二十一家銀行的商業手段不正當,導致該城市的不動產行業完全崩盤。總部幾乎都在紐約華爾街的二十一家銀行也聯手要讓這樁司法案件不成案、不起訴。《克利夫蘭槓上華爾街》這部紀錄片就是在講雙方的攻防戰,一件未能成案的司法角力。實際發生的事情,近乎匪夷所思,也近乎無正義可言。被房貸牽累的克利夫蘭居民,有好幾千人被迫遷離,甚至淪落成遊民;而克利夫蘭警察因為要執法──強制驅離不再擁有居住權的公民──的關係,看起來變成是製造災難的幫凶。在真實情況中,司法案件未能成案;但是,尚-史鐵番․布宏卻找來真正的法官以及真正的受害者出面演出他們自己,飾演的是:在演出來的(但實際上未能成案的)司法案件中作證跟為自己辯護。如此攝製紀錄片的手法,似乎很容易引起爭議。茱莉․貝涂切利 (Julie Bertuccelli) 執導的《樹上的父親》(The Tree) 是坎城影展的閉幕片,由法國和澳大利亞合資拍攝,故事發生在澳大利亞。某一個家庭本來在樹林中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一家之主的父親意外身故後,他的靈魂似乎附身在一棵大樹上,讓全家人還感受得到去世的父親似乎與他們同在。《電影筆記》影評人尚-塞巴斯提安․休凡 (Jean-Sebastien Chauvin) 指責導演茱莉․貝涂切利「看似根本不相信那個故事的超自然部分」,「事實上不斷地把各種可能的歷險限制在心理學的層面,這位女導演把這個故事的『奇異性』(etrangete) 削減到只剩下『虛無』(neant)」,「每一個元素都找得到理由來解釋是為什麼,『奇幻』(le fantastique) 的感覺其實從未在裡頭出現過」。史蒂芬․弗萊爾斯 (Stephen Frears) 的《塔瑪拉朱武》(Tamara Drewe) 被排在坎城影展正式單元,雖非競賽片,但喜感十足,贏得媒體圈好評。改編自波皙․席孟茲 (Posy Simmonds) 的漫畫,《塔瑪拉朱武》顯然沒符合《電影筆記》影評人芙洛紅思․馬雅 (Florence Maillard) 的口味。在鄉間,一群怪人編織出一幅奇異但有趣的鄉間生活畫面,直到漂漂亮亮、做過鼻子整型手術的塔瑪拉․朱武回到家鄉想要賣掉母親的故居,開始引爆一連串的爆笑情境。「全是一些可被操控的路人甲乙丙 (figurines),供導演在一座大遊戲場上擺來擺去……用來達成他的『好好先生的厚臉皮藝術』(cynisme gentil)」,「這是一部相對來說不重要的作品」。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