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地址:台北市青島東路 7 號 4 樓
電話:02-2392 4243
(本館距捷運南港線善導寺站步行5分鐘)

目前分類:電子報 頭條文章 (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FIAF年會二三事:記2013年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年會

文、攝影/黃慧敏 (本館國際聯絡專員)

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 , 簡稱FIAF)成立於1938年,目前有77個國家、超過150個會員館。該聯盟成立宗旨為處理各國對電影文化資產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如蒐集、保存、編目、運用;以及聯繫有關電影史之研究,促進並協調會員館之間影片與資料之交流及互換,並建立影片運用及影片整理之國際規則,本館於民國81年申請加入該聯盟,取得觀察會員之資格,84年4月獲通過成為正式會員。

本館自從加入FIAF後,盡可能派員參加每年舉辦之大會,學習相關之知識,並與各會員進行交流;同時也參考各國作法,作為本館業務推動之參考。今年大會於4月21日至28日,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FILMOTECA DE CATALUNYA)舉辦。

大會每年均舉辦兩天研討會,每年主題不一,由舉辦國與聯盟執行委員會共同決定。今年研討會主題為電影的「多個版本」(Multiversions)。談到這個主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導演版本與電影公司版本的差異,如最有名的應該是《銀翼殺手》,而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有4小時與3小時版本。其實,電影版本與各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跨國合拍、觀影習慣、電影檢查、教育等,都有密切關係,所以議題的面向非常多元。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歸自然──尚雷諾談電影藝術

BannerR-20130531  

【尚雷諾(Jean Renoir,1894-1979)應法國廣播電視公司之邀,於1961年8月錄製完成「尚雷諾談電影藝術」節目,並於當年11分三集播出。該節目以尚雷諾和希維特(Jacques Rivette,《不羈的美女》、《巴黎屬於我們》、《美麗壞女人》等片導演)的對談為內容,無論是拍攝的手法或是言談的內容,就當時而言,都算是一種新穎的嘗試。對談的地點在布特秀曼(Buttes-Chaumont)的一家咖啡館,節目由法國大影評家安德烈巴贊的妻子簡妮娜巴贊(Janine Bazin)執播。本文係該節目的第三集,原刊於本館前身電影圖書館出版的《偉大的電影心靈 ──尚雷諾》一書(周晏子編譯,1985年),由卲靄如翻譯。文中以「希」表示希維特;「雷」表示尚雷諾。】(編按)

2_clip_image001  

2_clip_image002  

6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結構主義──電影符號學發展進程

文/齊隆壬

1975年,法國留學返台的賴金男先生在《中外文學》學術期刊發表〈羅蘭.巴爾特與結構主義的文學批評〉(註90) 一文,首先引介結構主義和羅蘭.巴特,著重討論巴特和結構主義背景,並論證文學、文學批評和文學閱讀分別都是一種科學。

賴金男認為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最尖銳的文學批評家;他從根本上懷疑文學的功能,並已在法國和世界引起重大反響。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用一個主義或一種學派,就把巴特的思想劃範圍或下定論。賴文陳述了巴特受到語言學大師索緒爾的影響,且建立了一套「符號科學」,而文學只不過是飲食、居住、時裝外的另一套符號體系。賴金男在文中把巴特視為符號學學者,把他的文學批評視同對意義解釋的「懸空」,而巴特建立的即是一種「辭不達意」的符號系統。該文一直介紹到巴特提出的「閱讀的快感」,對後結構主義的發展背景及爭議有一扼要見解。賴金男的這篇論文在台灣可算是首次引介羅蘭.巴特的文學批評和思想,且大體都能符合事實和現況。

《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象雷諾瓦》:畫布和銀幕上的大師手筆

2_clip_image001  

《印象雷諾瓦》海報

文/貧窮男

【本館近期即將舉辦的「大師尚雷諾」專題活動(5/25-6/8),以《印象雷諾瓦》作為開幕片,於5月25日(六)下午2時舉辦一場館內特映會,映後(下午4時)邀請世新大學齊隆壬老師演講「大師身影:從《印象雷諾瓦》談起」,探討一代電影大師尚雷諾其人其藝,歡迎讀者踴躍預約參加。】(編按)

《印象雷諾瓦》是法國導演吉爾布都,繼《今生,緣未了》後,再度與攝影大師李屏賓合作,描繪印象派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941-1919)、模特兒安蠂與兒子電影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 1894-1979)三人相處時光的電影,光影的捕捉成為最大的挑戰,也成了李屏賓展現功力的舞台。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幻想香港》

革命的宿命,爭取民權、代代不歇

BannerR-20130510    

文/張靚蓓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對於香港認識不多的朋友,跟隨著羅維明導演的新作《幻想香港》,會對港人對自我命運的解讀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一如片中廖慶雲飾演的攝影師,當他緊緊尾隨一位憤怒的失業中年男子,一路穿過大街小巷,來到「百子里」,這個港人在1892年清末所成立的第一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的舊址,香港政府正大力推動活化此地,以期將香港的歷史與辛亥革命、中國的大傳統有所連結時;導演接下來卻安排了攝影師的另一個追尋,攝影師跟隨著孩童及少女,進入「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抗議現場。

值得玩味的是,當港府將百年前港人爭取民主的發源地百子里,汲汲營營企圖打造成政治標本的同時;另一邊的香港,卻正發生著百年前的相似情境--人民正積極的爭取「港人治港」。矛盾、諷刺,但誰管呢?世事就這樣並置在同一個行政體系內,這頭恢復革命榮光,那頭卻打壓革命群眾。而百年前及現今,老百姓的要求卻都一樣。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大陸視角看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經驗和傳承

BannerR-20130503    

文/沙丹

去年9月,吳念真先生應鳳凰衛視的邀請,來北京參加一期名為《大家書齋》的電視節目錄製。我受邀到現場和吳先生交流,當時便提到80年代台灣新浪潮時期的鄉土寫實是否與60年代發端的「健康寫實」具有傳承關係的問題。對此吳先生基本持否定態度,他說,健康寫實電影「拍土地,拍人民生活的時候,那種美化的東西就在的。比如站在台灣的立場裡,就有一種非常荒謬的感覺,裡面所有的人,是沒有一個講台語的。……我媽媽她一看,(說明顯)都是政府宣傳。」(註1)吳先生這種論調,相比他在80年代初的觀點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自然,這有賴於時代環境的變遷與人生閱歷的增長,對此我能夠理解;不過,同時我也認為,客觀地去重新審視「健康寫實」作品,它的美學經驗和人文價值也是不容許輕易抹殺的。

猶記得,2009年6月李行先生攜代表團來北京參加「一甲子的輝煌」電影回顧展,放映時我親眼目睹,很多觀眾為《養鴨人家》(1965)等影片感動地落淚。試想,如果僅僅把這些影片視為荒謬的「政府宣傳」,那麼本應站在意識形態對立面上的大陸觀眾如何又能夠看得不能自已?由此我想,這些「健康寫實」電影中一定存在著某種兩岸共通的文化情感基因,不斷延綿散播流傳至今。介於過去台灣學者對「健康寫實」已有相當成熟精闢的見解,本文試圖從一個大陸研究者的視角出發,通過比較研究的形式,分析「健康寫實」的發展流變,並指出它對今天大陸電影創作的文化經驗和美學啟示。

2_clip_image002  

《早安台北》殺青照,1979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邁向作家的旅程

BannerR-20130426  

文/耿一偉(目前為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客座助理教授)

一般而言,傳統的好萊塢編劇分為兩派,一派重情節,另一派重角色。這反映了電影編劇多麼受到理論的影響。情節派的勢力最大,理論支撐可追溯於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他分析戲劇的六大要素,認為情節的地位大於角色。但是到了一九四六年,這個狀況有了改變,匈牙利裔的美籍編劇大師埃格理(Egri Lajos)出版了他的名著《編劇藝術》(The Art of Dramatic Writing),將角色的重要性提升第一位。這件事對電影工業來說,有了很大的啟發。電影的誘人之處,除了說故事外,還有大銀幕上的明星。觀眾對臉的著迷,是持續買票走進戲院的主要原因。所以,《終極警探》編劇史蒂芬.德蘇薩(Steven DeSouza)強調《編劇藝術》對他創作技巧的助益;《春風化雨》編劇湯.舒曼(Tom Schulman)表示,「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與埃格理《論編劇藝術》這兩本書對我幫助最大。」上述說法,不是沒有道理。

但克理斯多夫.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作家之路》於一九九二年出版之後,對電影編劇又造成一次典範轉移。這實在是對故事寫作有興趣的人,所不能輕忽的現象。到二○○七年,《作家之路》出了第三版。二○○一年出版的教科書《當代電影編劇》(Screenwriting Updated: New (and Conventional) Ways of Writing for the Screen),裡頭就有一節就是在介紹佛格勒所發展出來的神話編劇。就地位來說,佛格勒已被封為電影編劇大師(Screenwriting Guru)。這是他到倫敦講學時,媒體給他的稱號。如果讀者上維基百科英文版,打上Screenwriting guru,就會發現佛格勒和其他幾位知名人物,如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他的《故事》,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已有大陸譯本)、費爾德(Syd Field,《實用電影編劇技巧》,遠流出版社)等人,都並列於名單上。

2_clip_image002  

《作家之路》立體書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沒那麼嬌氣——專訪周曼華

BannerR-20130419  

訪問:左桂芳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教室/時間:1995年10月21日
文字整理:陳孟宏

【周曼華女士(1920-2013)從影的26年間(1936~1962),在數十部華語影片上留下了恆久的印記,她的代表作包括《金粉世家》(1941)、《不求人》(1943)和《結婚交響曲》(1944)等片。她曾被冠以「西施」(冬瓜西施、裁縫西施)的美女雅號,與顧蘭君、陳燕燕等名旦並稱、與周璇齊名。

「我不要拍close(-up)(特寫),你們不要把我拍太大。」周曼華女士(周阿姨)受訪時,提醒我們的攝影師;半世紀前,她當紅時,也曾這樣叮嚀著她的攝影師,彷彿這麼多年來,她的低調如故,就像她自己說的「我沒那麼嬌氣」。訪談中,周阿姨娓娓道出的演藝人生,不禁令人遙想起她在荳蔲年華,登場時的嬌滴模樣。在不加粉飾的談吐間,她似乎有種魔力,帶我們重回那個兵馬倥傯的動盪時代;而周阿姨卻這樣既天真又堅毅地,走過了這種泥濘。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著什麼樣的土性?春節檔台片廝殺過後

文/鄭秉泓

BannerR-20130412  

2012年,從開春至元宵,五週內擠進八部台片,外加兩部華語動畫、兩部華語大片及兩部硬塞湊檔的大製作爛片,廝殺結果出乎意料。金鐘獎最佳導演馮凱轉戰電影圈的草根勵志片《陣頭》成為最大黑馬,來勢洶洶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從影片水準以至票房表現皆未如預期,情人節檔期應景合拍片《愛LOVE》成績不錯但並未突破鈕承澤前作《艋舺》紀錄,朱延平以「眼淚喜劇」《新天生一對》拿到自《功夫灌籃》以降最佳成績、《愛的麵包魂》以「女神」陳妍希魅力為號召卻不盡理想,其他如《龍飛鳳舞》、《寶島大爆走》、《熊熊愛上你》則是反應慘澹,不過《熊》片全台僅四家戲院上映,與前幾部台片全國大規模映演的情況不同。

2013年,因應「史上超長寒假」來臨,台灣電影界端出多部不同類型的強片力抗《悲慘世界》、《終極警探5》等好萊塢強片,從1月18日放寒假的第1檔、春節檔、情人節檔一路排到2月下旬的元宵節檔,囊括成長電影《親愛的奶奶》、九把刀原著改編的熱血片《變身》、驚悚片《追魂7殺》、爆笑喜劇《大尾鱸鰻》、改編自景美女中拔河隊真人真事的運動勵志片《志氣》、眷村懷舊片《逗陣ㄟ》、五0年代農村勵志喜劇《我不窮,我只是沒錢香蕉傳奇》、緬懷台語電影黃金年代的愛情片《阿嬤的夢中情人》以及熱血棒球電影《天后之戰》。

打從2010年《艋舺》以全新行銷手法在春節檔稱雄,2011年的《雞排英雄》、2012年的《陣頭》相繼突圍以後,2013年的寒假檔台片,其中多部更是將「本土」、「草根」當成唯一票房萬靈丹,除了大打集體記憶牌企圖召喚較少上戲院的中老年觀眾階層買票支持,也變本加厲以走火入魔的喜劇型態,玩弄族群刻板印象和不同語言間的錯譯趣味(此點或可視為《海角七号》餘毒),《大尾鱸鰻》、《逗陣ㄟ》、《阿嬤的夢中情人》就是最明顯的三個代表。

2_clip_image00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35屆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頒獎典禮

第一排:(左至右)
蔡燦得(主持人)、麥若愚(主持人)、塗翔文(頒獎人)、楊力州(頒獎人)、朱文清(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鈕承澤(頒獎人)、張崇仁(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司長暨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長)、陸弈靜(頒獎人)、陳俊榮(評審及頒獎人)、高慧君(演員及得獎片《離家的女人》女主角)、胡幼鳳(評審)、張雲程(文化部政務次長張雲程)、翁語彤(《雙生花》導演)、張靚蓓(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山上的小女子舉重隊》導演兼製片廖憶玲、《山上的小女子舉重隊》導演朱柏穎
第二排:(左至右)
《離家的女人》導演施立、李幼鸚鵡鵪鶉(《晃遊身體》主角之一)、《攝影師》導演徐瓏愷、《魯笠》導演陳武男
第三排:(左至右)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光的囚徒,找回失落的風景──第35屆金穗獎劇情片入圍總覽

文/吳俞萱(詩人、影評人)

2_clip_image001  

《阿霞的掛鐘》

醒著吧,醒著吧,藝術家
別向睡眠屈服……
你是永恆的人質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純粹的感光體:第35屆金穗獎入圍暨電影短片輔導金成果影展

文/保溫冰(知名影評人)

2_clip_image001  

《逃What源記》

又到了一年一度國內短片群英會,今年邁入第35屆的金穗獎,一如往常,片型百花齊放、創意令人驚嘆連連;此次入圍影片又將與99、100年度已完成的電影短片輔導金影片合併映演,精彩可期。

這波金穗獎入圍影片,有《逃What源記》、《山,山》、《宣(言)癖》祭出吸睛符碼引人窺奇;也不乏《藍眼圈說她要走了》這類呢喃式的勾魂片名;種種特徵反映了新生代跳躍的思維,未嘗不是亟欲突破現狀的蠢蠢欲動。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獎 得獎名單公布

2_clip_image001  

「101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得獎者大合照

101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15日在西門紅樓舉行頒獎典禮,前華視主播梁芳瑜以《說一幅最美的風景》獲得優等劇本獎,成為最大的驚歎號。這位曾因模仿北韓主播李春姬而丟飯碗的新聞人,經過近兩年的沉澱與歸零,轉進編劇重新出發,企圖尋找人生另一幅風景。

頒獎典禮由曾演出李安電影《色,戒》的樊光耀主持,特邀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朱文清,今年春節賀歲片《逗陣ㄟ》導演盧金城和編劇徐錫彪,知名導演李祐寧及虞戡平等擔任頒獎人。現場頒發優等劇本獎五名,每名可獲得獎金三十萬元;佳作劇本獎十五名,每名可獲得獎金十萬元。

2_clip_image00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嬤的夢中情人》:也是《大藝術家》

文/林奎章

「波麗露」(Bolero)這首舞曲,原本只是單純重覆的旋律,隨著樂曲的進展,長笛、單簧管等樂器加入演奏,力量逐漸增強;它必須經過各種樂器和諧地演奏,才能造就悅耳動聽的樂聲。《阿嬤的夢中情人》女主角蔣美月利用這個妙喻,向只知道耍帥的明星萬寶龍解釋電影工作團隊的重要性,演員、導演、編劇,乃至美術、行銷,缺一不可。

2_clip_image001  

《阿嬤的夢中情人》劇照

這淺易但深刻的解釋,由於故事本身觸及台語片發展歷史,其實還有另一種讀法:商業化的類型故事,同樣也是重覆、重覆再重覆,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卻可以記取過去拍片的經驗,加入新意調整內容,和諧地調度各個元素,推出更加好看的經典之作。這陣子台灣電影的一些粗俗現象引起軒然大波,在這個時間點有了《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作品,真有一種寓言的感覺。

    《阿嬤的夢中情人》以1969年的台語製片圈為主要背景架構。描述編寫《愛妳入骨》出名的編劇劉奇生,對於製片老闆過度仰賴明星、輕視故事與製作的態度感到煩悶。正好在此時,他邂逅了因迷戀男明星萬寶龍而誤闖影壇的外省女孩蔣美月。初入行的她雖然表現容易失常,卻有不服輸和肯犧牲的精神,兩人看清楚電影藝術的本質,並互許永遠在一起拍片,直到台語片沒落。2013年事過境遷了,年老的美月得到失憶症,不再認識自己的親人,幸好這整個家族的故事,透過奇生之口訴說給孫女小捷聽,使往日的回憶有了被喚醒的契機。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語片的貢獻和影響

文/黃仁

【本館日前與寶米數位公司合作舉辦《阿嬤的夢中情人》特映會,這部以民國 60年代台語電影鼎盛時代為背景的喜劇片,受到普遍的好評,知名影史專家黃仁老師也出席了這場活動。黃老師蒐羅的電影史料汗牛充棟,著作不輟,他淵博的電影史知識,在最新編著的《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一書中可見一斑。本期電子報承蒙黃老師首肯,自該書之〈台語片的過去與現在(傳統與創新)〉一篇中,摘錄其中二節以饗讀者,並希望藉此喚醒國人,對台灣電影文化資產的重視──編按。】

2_clip_image001  

《新台灣電影》

1958年全省民營製片人代表四人到教育部陳情,這四位代表包括台北市片商公會理事長盧祖澤、亞洲影業公司總經理丁伯駪、東華影業公司總經理曾兆豐及南洋影業公司董事長林章。他們的陳情書,提出台語片對社會有五點貢獻,摘錄如下:

1. 1957年(民國46年),台語片生產逾百部,吸收遊資五千萬元,穩定經濟,全年台語片總收入達七千萬元,政府稅收增加三千萬元,節省外匯三百萬元。。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念台語片時代的《阿嬤的夢中情人》

文/張昌彥

2_clip_image001    

《阿嬤的夢中情人》海報

年輕的台灣影迷都知道,美國有個好萊塢,也知道印度有個寶萊塢,都是電影製作的重鎮;但他們卻很少知道,我們的台灣也曾有過一個好萊塢,那就是以溫泉和酒家菜文化聞名的觀光勝地─ ─北投。

在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儘管擁有「中影」、「中製」、「台製」三家國營製片公司,但這三家公司都配合政府推行國語、反共,以宣傳政府「德政」為目標,製作出僵硬、老套、宣傳意味濃厚的作品,因此很不受觀眾的青睞。從1949年到1957年,每年之製片總數都停滯在個位數上;反觀1955年才發跡的「台語片」(全部台語發音的電影),因為悖逆政府推展國語的運動,而受到政府的歧視。由於製片、影人要自負盈虧。為了競爭,努力開拓巿場,競相拍出愛情、家庭倫理、推理、間諜、武俠、喜劇、真實事件改編等十餘種不同類型之作品,生動而有趣,因而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每年之產量也逐年上昇。到1960年代的高峰期(1962-1969),每年年產量都在84部以上,最多還達到120部(1962),這些作品幾乎都出自「台灣的好萊塢─ ─北投」。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推手》的遐想

文/ 李幼鸚鵡鵪鶉

2_clip_image001  

《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封面

《推手》凸顯文化差異,《陌生人為伴》異中求同

加拿大導演辛西亞.史考特(Cynthia Scott)的電影《陌生人為伴》 (Strangers in Good Company)描述幾位白種老婦人和一位年輕黑人女司機在森林湖邊自助脫困的閱歷,特別是她們的相處剖白與彼此扶持。年老與遭社會遺忘,使得這些老婦人超越了種族膚色(與黑人女司機之間),也消弭了法語和英語之爭。李安的《推手》也由於朱師父與陳太太(王萊飾演)的年老,遭社會遺棄,加上華裔在美國既屬少數族群又語文迥異,而超越了海峽兩岸祖國的統、獨、左、中、右的標籤與立場。可是在種族與文化上,《陌生人為伴》要化解的,卻是《推手》正急於強調的。《陌生人為伴》是把大環境(整個社會與年輕一輩)放在一邊當模糊背景,這幾位老婦人背景歧「異」而在她們自己(這一小撮人所代表的弱勢族群)這些老人問尋求共「同」性;《推手》則直接碰觸東方老人與西方青年的差「異」。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35屆奬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暨
101年度徵選優良劇本獎入圍名單公布揭曉
53部入圍佳片、28件入圍劇本,新銳創作及編劇 大顯身手

2_clip_image001  

金穗入圍劇組大合照

台灣電影在衝出新世紀第一個高潮之後,正在苦思如何持續這股盛況於不墜時,國內孕育電影創作人才,最具指標性的金穗獎,和致力於發掘優秀劇本寫作人才的劇本獎,於1月30日聯合公布入圍名單,及時注入了一股新流。

主辦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朱文清致詞時表示,今年不論是金穗獎或電影劇本獎,題材十分多元,期許創作者在未來繼續努力,讓台灣電影持續發光發熱。金穗獎評審委員陳俊榮表示,希望大家進戲院觀摩年輕一輩創作者的實力。此外,劇本獎評選小組總召集人李祐寧期許文化部能更積極地促銷,讓入圍作品能有機會被業界製作成電影。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不老」:從《人生80才開始》談起

2_clip_image001  

《人生80才開始》劇照

台灣觀眾在過去幾年間,可以看到幾部精彩的,聚焦長者角色的佳構,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許鞍華導演橫掃國際影展多項大獎,由葉德嫻、劉德華主演的《桃姐》(2011);而紀錄片在這主題的開發,有楊力州導演上院線的《被遺忘的時光》(2010)和《青春啦啦隊》(2011)也都表現不俗,這股氣勢延燒到去年底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2012)更達到了高潮,終於一舉攻上台灣紀錄片票房的新高點。但這趨勢並未止於此,金獎導演瞿友寧正在上映中的自傳電影《親愛的奶奶》,及北村豐晴和蕭力修聯合導演,號稱第一部以六0年代台語片風潮為時代背景的《阿嬤的夢中情人》,也即將在春節過後與觀眾見面。本館近期專題活動「青春.不老:電影中的長者」,就在這浪頭上與影迷朋友們一起回味並審視,和這主題息息相關的十二部館藏的中外影片,其中就以《人生80才開始》打響新年的第一炮。

或許是片名帶來的預期心理,《人生80才開始》容易讓人單純地想像,它可能是部「一心向學的老人,展現驚人的毅力與勇氣」的勵志小品,但其實它的可觀之處和視野格局都遠大於此。觀眾如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很容易就在觀影過程中,渾然不覺它行雲流水般的敘事,已悄悄地轉化為一部主人翁馬魯格與肯亞歷史匯流交融的生命史詩,就像名家潑墨山水一樣,筆頭的輕點勾勒,不經意旋即暈染成一幅氣韻磅礡的鉅作! 《人生80才開始》中的馬魯格,就像李行《街頭巷尾》中的崔小萍,侯孝賢《童年往事》中的唐如蘊,或王童《紅柿子》裡的陶述,都具有一種讓小人物作為時代標識的意義。

2_clip_image002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奶奶》:無可取代的親情

文/貧窮男

2_clip_image001  

《親愛的奶奶》無疑是導演瞿友寧最真摯深情的告白,透過童年的記憶,成長的過程,家庭的結構,誠實而寫實的細膩描述,堆砌起對奶奶的回憶與總總的思念;同時也道出了電影人最純真的一面--那個引燃電影熱情,讓他一路走來堅持夢想的火種。

電影開始於寫給奶奶的信,一筆一劃寫在有格子的稿紙上,是真情的流露,也是記憶不斷耙梳整理,慢慢建構起的輪廓,重現記憶中意識流般的風景,在時間軸上忽前忽後零碎跳躍的記憶片段,卻勾勒出了一整個時代的回憶,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

家的建構與記憶

父親的死亡成為家中的秘密,奶奶將其深鎖於櫃子裡,媽媽林美秀是犧牲的一代,年紀輕輕,要擔起養家活口之責,婆媳間的溝通缺少了老公的潤滑,老公缺席後,住在屋簷下的婆媳間形同陌路,孫子成為核心,在這樣單親同時又是獨子的閉鎖家庭,現實中缺席的父親在記憶中仍然持續,父親英挺的陽剛軍裝形象,不斷以鬼魂或影像出現,那是記憶中文件中照片中父親的存在,現實中的幻滅讓記憶中的影像強大,那是奶奶無法取代,也不是後來出現的媽媽工廠的新同事能夠取代,楊力州的選角很不錯,老實的新好男人對比著穿著軍裝的父親張世,是記憶與心目中父親的形象。

ctfa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